萬曆皇帝陵墓被郭沫若發掘後,出了什麼狀況?以後就不能挖帝陵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帝王的陵墓裡面有許許多可以反映這些帝王所生活的年代的文物,這些文物對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大的價值,因為史書畢竟是由史官寫的,而皇帝是能夠更改部分史書的內容,所以有時候有了文物的補充,那麼就能夠使得一段歷史能夠真實地呈現給世人。


在明朝有這麼一個皇帝,曾經做到28年不上朝,這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記錄,這個皇帝,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

在1955年10月,當時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和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等人準備挖掘朱棣的陵墓,希望能夠在其中找到珍貴的史料《永樂大典》,可是朱棣的墓實在是太龐大,挖不動,就只能找一個小一點的陵墓,於是萬曆皇帝的定陵就被發掘了。

當時因為技術水平的落後,對於挖掘皇陵這樣重大的事情,很多人都是反對的,雖然不是封建迷信的說法,但是皇帝的陵墓貿然挖掘有失妥當。

而後,定陵還是被挖掘出來了。

大家都知道,皇帝的陵墓裡面肯定是有無數的寶物的,萬曆皇帝陵墓里自然也是不少的寶物。

定陵地宮

最後發掘出29個滿載金銀珠寶的紅色大木箱,裡面的文物加起來達到了2600多件,還有皇帝的金絲冠等價值難以估量的皇家專屬寶物,另外還有在明朝時期珍貴的書畫字卷等等。

在對萬曆皇帝的屍身進行檢驗的時候,還發現萬曆皇帝的腿有一些問題,因此就有人猜測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跟腿部疾病也有關係。

第一次挖掘皇帝陵墓就得到了如此豐盛的結果,讓歷史學家郭沫若信心滿滿,於是接連提出要挖掘秦始皇和武則天陵墓的請求,對此還做了一番準備。

但是都被一一否決了,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在這種不成熟的條件下挖掘皇陵,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哪些金銀玉器可能在幾百年的歲月中還能維持原樣,但是那些書畫字卷,被發掘出以後,就有了很大的損壞,而這些字畫類的文物無論是經濟還是歷史文化價值,往往都比金銀玉器重要。

於是,在明確知道了那些皇帝的陵墓地點之後,也不能進行主動挖掘,因為技術現在還達不到,有一些古代陵墓能夠被發掘,也是因為這處陵墓已經被破壞,或者陵墓的規模不怎麼大。

而萬曆皇帝的陵墓被發掘之後,其下場也比較悲慘,萬曆皇帝和皇后屍身被拖出來進行焚燒了,棺槨也被扔了。

也許將來有一天當考古技術達到的時候,一些陵墓里的秘密才適合展現出來,否則又將會是對文物的損毀。

(如果您覺得筆者的文章寫得還行的話,就請為筆者的文章點個讚吧,您的舉手之勞,對筆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