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地區傳統喪葬禮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

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

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

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下面為大家

喪葬禮儀在豐縣較為重視,俗話說:「事再大也大不過爹死娘亡。

」可見豐縣人的尊祖敬宗之情是多麼濃厚。

喪葬習俗是社會文化的標誌之一。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這也是豐縣喪葬遵循的禮節。

《呂氏春秋節哀篇》寫道:「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痛於肌骨,展性也。

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能為也,故有葬死之儀。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死葬有多種:水葬、土葬、火葬、天葬(藏族鳥葬)、風葬、懸棺葬等。

豐縣漢族是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以回族較多,喪葬習慣,向都沿用土葬。

葬,掩埋屍體曰葬;葬者,藏也。

在封建社會,豐縣喪葬禮儀各階層的人是不一樣的。

封建社會上層人物的葬禮,十分講究,先要勘看好風水墳地,內棺外槨,木材貴重,開喪行吊 ,大擺宴席,紙人紙馬,素衣素孝,儀杖擺列里余。

喪後要守孝三年。

入葬時,用金玉器物陪葬,有的還用生人殉葬,將丫環、仆女放入墓中。

後來這種慘無人道的陋習雖已杜絕,但仍以陶俑代替。

窮苦人家殯葬簡單,甚至有的死無墳地,蘆席裹身,黃土蓋臉,埋在亂墳崗或義地。

豐縣城內的四角、城外土堤的兩坡、東關處的蠻子林(今愛民巷所在地)、西關外的鳳凰嗉等處解放前都是公葬義地。

在農村也都留有義地,供無地的窮苦農民死後埋葬之用。

一般的喪葬禮儀為:

1.紙幡; 2.蓋棺入殮;3.扎紙罩;4.送行;5.訃聞;6.弔喪;7.發引、送殯; 8.謝喪

1.紙幡

有喪事的人家,要用表寸紙剪成紙杖,放置大門外旁邊(放在門左說明死了男性,右則為女性),門扇上用寬約四寸的長表寸紙條貼成「×」形(若兩位老人有一位健在,貼成「/」或「/」形),門框兩邊貼無字的表寸紙或藍色紙,如對聯形,這是對外向親友告知家有喪事。

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所有外事活動都必須停止。

2.蓋棺入殮

將死者換上壽衣、壽帽、壽靴,用紙蒙臉。

用苘縛雙足腕,蓋棺縫用紙封貼,棺頭上置飯罐,子女等親屬要在棺旁晝夜守候(謂之守喪)。

3.扎紙罩

有一種迷信的說法,認為人死後到陰間與在世一樣。

所以,為了盡孝道,子女親屬便為死者扎紙罩。

紙罩一般為紙屋、紙轎、紙馬(男性)、紙牛(女性)、紙人等,現在有扎紙電視機、紙轎車等。

紙罩為送行和送殯時用,要燒掉。

4.送行

習俗在死後的第三天傍晚要送行,俗話稱叫「送盤川」。

送行時二人抬著靈位牌樓,二人抬紙轎,親屬隨後,並小聲禱告,喊死者去拾錢。

送至十字路口,便將紙冥器物燒掉,並將周圍用水環潑,以示財不外溢。

焚燒完畢,眾親屬哭著走回家中。

5.訃聞

人死後,其家屬主喪人用文字訃告眾親友周知。

訃聞上要寫明死的時間及開弔祭葬的日期,在舊社會訃聞的寫法如下:

不孝子×××罪孽深重,禍延已身,家嚴(如是母亡則稱「家慈」)於×月×日時壽終正(內)寢(男死曰「正寢」,女死曰「內寢」)。

茲定於×月×日開弔祭葬。

親友接到訃聞(窮人叫「報喪」,派人到親友家口頭通知某月某日燒紙弔喪)後,即準備弔喪奠禮,弔喪者一般用三牲祭禮(三鮮供:豬頭、鯉魚、公雞)或糖供、菜供,親友關係疏遠的便是三事祭盞(缺蠟燭)或只送一塊鉑(大德寶,小德寶或粗鉑),到期前往弔唁。

6.弔喪

弔喪,俗稱出殯,即集體悼唁祭拜。

弔喪,要在死者靈前搭喪棚,上有起脊棚頂,正面用秫秸箔隔開,正前方放靈桌,以便放置祭品。

兩面圍成牆形,晚輩親屬在兩旁跪棚謝客。

弔喪時,弔喪人要先到收吊禮的地方進行登記,在吊禮單上由登記人記下弔喪者的姓名、祭品名稱等。

然後由主持喪事的總管(俗稱「大老執」)安排,按先後順序進入喪棚弔唁。

弔喪時,要鳴炮,奏哀樂;弔喪人至靈前哀哭,行跪拜禮。

(客人弔喪之前,要先開喪,即子女至親在靈棚行跪拜禮,並大哭一場)行跪拜禮時,由一人在前主祭,行二十四拜或十八拜禮(簡單的行八拜禮),其餘的人,則跪在後邊陪祭。

7.發引、送殯

《清·通禮》「役人舉柩就載,設奠柩前,如祖奠禮,奉魂帛就靈車,置主櫝於後,乃發引。

」「發引,曰,柩車啟行也。

」按《吾學錄》:「挽柩車之索謂之引,古亦謂之拂,今以整匹的布為之,繫於槓之兩端,前屬於,柩行,引布前導,故稱「發引」。

後來將棺靈置喪架上,上覆紙罩,橫槓前後系有粗苘索,以代白布,重孝子牽引慢行,其餘親屬也挽苘前進,又稱「執拂」,俗稱「送喪」。

發引前,重孝子披麻帶孝,手持哀杖,將牢盆摔碎,一人高聲報路,孝子、親朋痛哭慢行,紙人紙馬,伴隨前進。

至墳地,按方向置棺土壙內。

如夫妻均已去世,要兩棺並列,中間搭橋,以示至黃泉相會之意。

如兩妻均去世,則葬棺的順序按「排棺葬」,嫡妻在前,庶妻在後。

棺材的前上方,放置弓箭飯罐,然後封土築墳。

墳為圓形。

殯葬畢,眾親屬哀號歸家。

豐縣回民的喪葬習俗與漢民不同,回民喪葬,棺材無底,死者脫去衣服,送入清真寺公用的「金匣」內,用白布蓋在死人身上,再用雙幅白布裹好,用三根白布帶子捆起來,然後放入棺材內,用土作枕頭。

葬時,家家戶戶送葬至哀,阿訇口念「可蘭經」,追悼死者入土。

墳築方形。

葬後歸來不回頭。

8.謝喪

孝子除當日追悼發引謝喪外,還要在第二天黎明時,由一人攜地氈領到附近的親友門外作踵謝,引領人高喊:「謝金子啦!」即俗話稱「謝金子」。

如路途遙遠,不親往踵謝,便郵寄謝柬,以示謝意。

舊時的謝柬寫法如下:

謝 孤哀子×××泣血稽顙齊期孫×××頓首叩

×××

×××

說明:如父母雙亡則稱「孤哀子」,如父亡母在,則稱「孤子」,如母亡父在,則稱「哀子」。

即無父曰孤,無母曰哀。

註:來源於網絡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平遙葬禮習俗

古城平遙地處山西中部,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傳為堯之封地,周宣王姬靜時(公元前827-前782年)築城,發展至明清時期,進入鼎盛。平遙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城市布局,民間風俗也延續了明清習俗。平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