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中的財寶是哪裡來的?辛德勇教授詳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2月10日,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辛德勇教授圍繞他的新作《海昏侯劉賀》舉辦了一場講座,或許是因為海昏侯墓的發掘和文物展覽引發的公眾熱情仍在持續,三聯韜奮書店內聚集了大量聽講座的讀者。

辛德勇教授去年推出的《製造漢武帝》一書,針對漢武帝晚年的政策轉向問題提出新說,引發了學界廣泛的爭議和討論。

而《海昏侯劉賀》可以說是《製造漢武帝》的延續,除了講述「二十七天皇帝」劉賀的戲劇化人生,書中對漢武帝晚年以來的重大歷史問題均有涉及,諸如巫蠱之禍、嗣君確立、霍光專擅等,同時也針對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該書由三聯書店出版。

海昏侯墓中發現的大量金子,最為人津津樂道。

在講座現場,辛德勇教授解釋了這些隨葬財富的來歷。

他認為,墓葬所在南昌及周邊地區,當時經濟還很不發達,沒有聚斂財富的基礎,劉賀的隨葬品主要是從過去的封地昌邑帶來的。

辛德勇教授發揮了自己歷史地理的專業優勢,對著地圖旁徵博引,清晰地闡釋了昌邑在當時位於水陸交通的要衝地帶,物產豐富,經濟發達。

此外,辛德勇教授還發表了自己對「海昏」這一封號的見解,他不同意有些學者將其解釋為一個貶損的稱號——「海」通「晦」,「昏」指昏庸。

他認為,「海昏」是地名,具體來說,「昏」在漢代可能表示西南方位。

從講座中能夠感受到,辛德勇教授有一個鮮明的看法,就是他不贊成過度抬高出土文獻的價值,對於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論語》也不抱很大的期待。

他認為,出土文獻固然重要,可以豐富對傳世文獻的認識,但想通過它們來改寫歷史則不太可能。

那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去鑽研出土文獻呢?「就像《皇帝的新衣》那個故事,我說句小孩子講的話,大多數人是為了從國家拿到更多的經費。

文/本報記者 尚曉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辛德勇:海昏侯劉賀三題|首圖沙龍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伴隨西漢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第一代海昏侯劉賀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劉賀由昌邑王入繼大統,在位二十七天被廢,後再被封為海昏侯,直至生...

從廢帝到海昏侯 你對劉賀有哪些誤解?

今年3月,首都博物館舉辦「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引發觀展潮。成堆的金餅陣,恢弘的編鐘編磬,別致的雁魚燈,以及無可計數的青銅器、金銀器、鐵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簡、木牘、...

辛德勇:考古無法為海昏侯翻案

隨著海昏侯墓被打開,集「帝」、「王」、「侯」於一身的劉賀進入大眾視野。大墓能讓劉賀死後一瞬的哀榮呈現於人們眼前,卻無法體現歷史之多變及劉賀命運之浮沉。史料典籍中的劉賀究竟是何面目?他的命運又是哪...

海昏侯劉賀:正人君子還是昏庸廢帝

最近,有幾家博物館在微博上「吵」起來了。 事情的起源,是「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發了一條微博,「今天博物館組織去看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修復室的同事表示上班自己修,下了班還要看別人修,心情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