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縣四方城遺址與墓群調查勘探收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配合保靖縣酉水明珠工程建設,2017年3—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湘西自治州文物局、保靖縣文物局業務人員對四方城城址南台地和周邊墓群進行了全面地調查普探和重點勘探。

現將本次調勘情況進行介紹。

一、四方城遺址

四方城遺址位於保靖縣城東面約5公里的遷陵鎮要壩村,地處酉水河北岸,是戰國、兩漢至唐宋時期的一處典型的山地遺址。

1979年四方城遺址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稱為「漢代遷陵古城遺址」。

2006年5月31日四方城遺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四方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一步明確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方城遺址由四方城城址區、戰國糧窖遺址、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與周邊墓葬區組成。

1、城址區。

分布在要壩村高出酉水河30米的二級台地上,地勢北高南低,由南北兩個台地和連接兩台地的緩坡帶三部分組成,台地外側有城壕。

其中北台地近方形,四周有城牆圍合,為城內範圍,台地東西殘長238米,南北殘長265米,海拔約224米;南台地呈長方形,東西殘長268米,南北殘寬145米,海拔212米—202米;兩台地間緩坡段寬約60米,垂直高差12米多,利用原生基岩開鑿的道路連接南、北兩台地。

城壕位於台地的西面、北面和東面,西城壕和北城壕現為池塘和水稻田,常年積水,東城壕南段可清晰辨出城壕的走向,為干壕。

根據此前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目前確定有南門和東門兩個城門門道。

此外,南台地南緣靠近酉水河岸地段還發現有遺存,推測現酉水水位線以下仍存有遺蹟。

2、戰國糧窖遺址和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

戰國糧窖遺址位於城址外東北約50米,平面呈方形,殘邊長4米,半地穴式,殘深1.2米;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位於城址外東北約40米,平面呈方形,殘邊長3米,半地穴式,殘深1.9米。

從柱洞等遺蹟現象分析,兩處遺址的地面建築約為四面坡水攢尖頂式木架結構。

3、墓葬區。

分布在城址區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包括洞庭、彭家園、汰乃枯、女巴枯、辛吉枯、桐其、非山、上大枯、泡兒枯、乳香岩、王堡、沙坪、歇鐵、貓兒屋場、麻栗堡、廟堡、岩殼堡、龍溪塘等十八個墓群。

其中龍溪塘墓群為土司時期,與四方城遺址無關。

二、既往考古工作

四方城遺址在1973年的考古調查中發現,歷年來因配合基本建設對城址區、墓葬區進行了各項搶救性發掘。

迄今為止,四方城遺址及相關墓葬總發掘面積已達4萬平方米,基本理清了四方城城址、相關遺址及各墓葬區位置。

現對既往考古工作簡略介紹。

(1)1973年省州縣聯合考古隊在配合鳳灘電站建設工程中調查發現四方城遺址。

(2)1973年在保靖縣廢舊回收倉庫發現青銅短劍2件,系非山出土。

(3)1974年保靖縣文化館搶救性發掘洞庭東漢墓葬4座。

(4)1974年10月,鳳灘電站淹沒區考古隊在非山發掘元墓1座。

(5)1974年10—11月,省州縣聯合考古隊在城址外南部鳳灘電站淹沒區進行發掘,發掘4×4米探方一個、4×2探溝一條。

(6)1976年因修建209國道和農田水利建設先後在非山出土戰國銅短劍、青銅戈、銅鏡等器物9件。

(7)1980年當地村民在非山生產勞動時出土唐代缽5件、碟2件、銅鏡2件。

(8)1982年要壩村農民在非山挖瓦泥時出土鎏金銅龍飾1件。

(9)1982年10月,湘西自治州文物隊在彭家園發掘清理戰國墓10座、漢墓4座、宋墓1座。

(10)1984年1月,保靖縣文化館在洞庭發掘漢代磚室墓1座。

(11)1990年地方修建化工廠時在桐其出土文物11件。

(12)1993年4—8月,州縣聯合考古隊對湘泉集團保靖縣有限責任公司在四方城城址東外緣征地範圍內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墓葬49座、戰國糧窖遺址1處,漢代青銅冶煉遺址1處。

(13)1995年州縣考古隊在辛吉枯發掘古墓葬10座。

(14)1997年州縣考古隊在辛吉枯發掘戰國、漢墓11座。

(15)1998年保靖縣文管所在辛吉枯清理戰國、漢墓7座,在新寨清理宋代瓦室墓1座。

(16)1999年保靖縣文管所在女巴枯調查發現漢代墓葬40多座。

(17)2004年州縣文物部門在歇鐵發現戰國、漢代墓群和沙坪舊石器點,並在沙坪搶救性清理戰國、晉代墓葬各1座。

(18)2012年12月,因當地村民在四方城城址內進行基本建設,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在非法建設區域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清理道路1條、灰坑14個、灰溝5條、墓葬4座,發掘面積613平方米,勘探面積2萬平方米。

(19)2014年10月,州縣考古隊在彭家園搶救性發掘50平方米,清理灰坑1個、灰溝1條、漢代墓葬1座。

(20)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為配合四方城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湘西自治州文物局、保靖縣文物局對四方城城址南、北兩個台地進行勘探,局部進行試掘。

(21)為了解四方城城址建築、使用與廢棄年代,確定城址範圍和南北兩個台地的關係,2015年4—8月由省考古所領隊,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和保靖縣文物局在四方城城址東門和南門區域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00平方米。

三、本次調查勘探的主要收穫

根據調查勘探結果,該項目涉及四方城城址南面台地和周邊的11個墓群,包括洞庭、彭家園、汰乃枯、女巴枯、辛吉枯、泡兒枯、乳香岩、王堡、歇鐵(含貓兒屋場)、麻栗堡、廟堡等。

對於這12處文物點,我們通過調查普探和重點勘探來逐步了解地下遺存。

具體工作方法為:①收集歷年考古工作資料,以掌握遺蹟、墓葬的大體分布。

②開展實地調查,了解文物點現狀。

③對文物點進行探鏟勘探。

其中墓葬區按2.5×2.5米布點勘探,以了解墓葬分布和大致時代;城址區按5×5米布點勘探,以了解遺蹟分布和文化層堆積情況。

④對本次勘探資料進行匯總。

現對部分文物點勘探情況進行介紹。

1、洞庭墓群。

位於酉水河南岸,與四方城城址隔河相望。

根據已有的發掘資料,如1974年發掘東漢墓葬4座,1984年發掘漢代磚室墓1座。

我們首先在該區域進行了野外調查,以了解地層堆積及遺物如墓磚、陶片等地面留存情況,並確定普探工作的主要區域。

隨後採取探鏟鑽探的方法進行勘探,確定墓葬的埋藏範圍。

再在普探基礎上開展重點鑽探,確認墓葬並做出標記。

洞庭墓群所在的牛肚灣區域為一處大致呈斜三角形的丘陵、台地地貌,普探時發現墓群大致呈片狀分布,具體位置及分布特點尚不明朗。

經重點勘探和RTK測點,可將墓群的範圍縮小到四片主要埋藏區域,分別位於牛肚灣的東北、北部、中部和東部,這裡墓葬較集中,其它地點墓葬較少且分布零散。

此外,在牛肚灣的西北部發現有少量晚期墓葬,地表發現有石質墓外建築材料,墓土中夾雜有石粒、石灰等。

總體而言,洞庭墓群此次勘探發現的墓葬數量較多。

圖一 洞庭墓群勘探

圖二 洞庭墓群RTK測點

2、汰乃枯墓群。

位於四方城遺址西側,南臨酉水,為台地地貌。

墓群緊鄰四方城,頂部現為荒地,四周為村民種植的果樹和自然生長的矮小灌木、樟樹等。

2012年12月,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在汰乃枯清理漢代土坑墓1座,長4.25、寬3.15、深2.5米,出土陶質鼎、壺、勺、碟、青銅器蓋、滑石璧等共計15件。

經普探和重點勘探,可確認線路所經區域內墓葬數量較少,但發現有時代偏晚的建築遺址留存。

3、四方城遺址。

地處酉水河北岸,酉水自西往南環抱遺址。

線路自四方城南台地東西向穿過,經普探和重點勘探,可確認線路範圍內有與城址相關的遺蹟留存。

其中南台地西面為壕溝或沖溝等遺蹟現象,寬近70米,內有淺灰色淤泥堆積,呈東高西低的傾斜狀分布。

壕溝東面為與四方城城址相關的文化層堆積,為黃灰色土層和灰黑色文化層相疊壓。

該層在城址南部呈較大面積的分布,應與四方城城址的使用過程密切相關。

其東面又為壕溝或沖溝等遺蹟現象,寬近72米,內有淺灰色淤泥堆積,呈西高東低的傾斜狀分布,其底部疑有卵石鋪就的傾斜面。

再往東超出四方城城址區域後為黃色生土堆積,未見文化層。

從整片區域的勘探來看,地表下均有厚約2.1—2.9米的現代泥沙淤積層,其下為原始地貌,在多數地段深4.5米左右到達生土層,壕溝或沖溝地段深5米未見底。

此外,文化層在臨近酉水河岸的南部邊緣地帶分布較薄,越向北逐漸變厚,這或是流水、洪水等原因造成南面地段破壞較多。

根據探鏟勘探數據,文化層較薄,甚至沒有。

沒有的區域主要位於距酉水河岸14—16米的範圍內,但這裡可能分布有干欄式房屋建築遺址。

圖三 四方城遺址勘探

圖四 四方城勘探的遺址土樣

4、辛吉枯墓群。

位於四方城遺址東北側,三面臨酉水,為台地地貌。

1995年在辛吉枯發掘戰國、兩漢墓葬10座,1997年發掘戰國、漢代墓葬11座,1998年發掘7座。

1999年調查發現漢代墓葬40多座。

經普探和重點勘探,可確認線路內有墓葬分布,主要位於線路西側,東側多為泥沙淤積形成的現代堆積。

但線路西側見有一黃土台,面積較廣,可能與建築有關。

5、王堡墓群。

位於四方城東北,南臨酉水,地勢開闊,墓群所在大部分為松柏林。

1999年在王堡發現戰國墓,出有陶壺等。

經普探和重點勘探,可確認線路內有多座墓葬,主要集中分布於兩處山頭,此處多發現有土坑墓葬花土。

6、歇鐵墓群(包含貓兒屋場)。

位於四方城東北,為矮山地貌,地勢開闊。

墓群北部為村民居住區,多為耕地,東南部大部分為荒地,南側為陡坡及懸崖。

2004年州縣文物部門在歇鐵發現有戰國、漢代墓群。

從實地調勘來看,地面明顯見有多座墓葬封土,大者直徑20餘米。

經普探和重點勘探,可確認線路內有較密集的墓葬分布,可能是與四方城城址相關的主要墓葬區。

圖五 歇鐵墓群勘探

圖六 歇鐵墓群勘探出的墓葬花土

7、廟堡墓群。

位於四方城東北,東臨酉水,為矮山地貌。

墓群位於酉水河西岸,墓地分廟包、桐油包、油坊包三大塊,呈南北走向,現多為民居、耕地。

經普探和重點勘探,可確認線路範圍內有較密集的墓葬分布,主要位於廟堡的南部和中部區域,墓葬性質不明。

四、勘探情況小結

通過本次調查勘探和對考古資料的梳理,我們對四方城遺址有了更多的認識。

1、遺址的時代。

本次調查勘探開展前,當地文物部門已做了諸多工作,認為四方城城址的始建年代為戰國和秦漢,經西漢、新莽、東漢,一直沿用到唐宋後廢棄。

這種觀點是基於歷年來對四方城城址及周邊墓群調查發掘成果的認知,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此次調勘中我們也對以前的考古資料進行了梳理,發現出土器物中有兩晉時期的瓷盞、六朝時期蓮瓣紋瓦當、唐代長沙窯執壺、宋代白瓷碗等標本。

另外,本次調勘時我們在四方城城址南台地近酉水河岸處,發現有西晉時期湘陰窯青瓷碗殘片。

故結合以前的工作成果,認為四方城遺址時代為為戰國秦、西漢、新莽、東漢、兩晉、六朝至唐宋時期。

2、遺址的地位。

四方城城址位於酉水河中游北岸,根據目前的考古工作和相關文獻資料記載,如《後漢書》、《水經注》等記錄,均表明當時四方城城址的設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酉水自古以來就是湖南進入巴蜀的重要通道,戰國至秦時在酉水上游設立有里耶古城(秦遷陵縣),兩漢時期又沿河設有沅陵、酉陽、遷陵諸縣。

而四方城遺址所見墓葬主要為戰國和兩漢,也說明城址最重要、最活躍的階段就是這一時期,如何評估其歷史地位確值得思量。

3、墓葬的分布。

經過本次調查勘探,可以確認四方城遺址周邊墓群的主要年代為戰國、西漢和東漢,不同時期的墓葬埋藏地點應有較明確的地域劃分。

這一點經過目前的勘探,已大致顯露出輪廓,更加詳細的區域劃分則有待以後的工作。

五、工程項目文物影響評估

本次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完成後,2017年5月9日湖南省文物局特邀考古、文物保護、水利等方面的專家,在省文物局六樓會議室召開了保靖縣酉水明珠工程文物影響評估專家諮詢會。

會議由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熊建華主持,會議邀請了來自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水利廳、湖南大學等單位9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湘西州文物局、保靖縣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出席了會議。

專家組聽取了保靖縣縣委、縣政府關於酉水明珠工程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關於該項目征地紅線範圍內文物調查、勘探情況的詳細匯報,認真審閱了《保靖四方城遺址保護與利用基礎設施配套項目—「酉水明珠工程」文物影響評估報告》。

經充分討論,形成專家諮詢意見如下:

一、建議項目名稱改為「保靖縣酉水明珠工程」。

二、建議三亭路涉及四方城遺址保護範圍內的路段重新設計方案。

三、四方城遺址保護範圍內沿河地段按照文物保護要求,編制文物本體保護方案,並按程序報批後實施。

四、洞庭路以及涉及洞庭村一帶古墓葬區地塊建設項目,從考古勘探情況看,建議調整為建設控制地帶,並經考古發掘後,再實施相關項目。

五、其他項目建設按文物保護的程序報批。

專家諮詢會後,建設方對酉水明珠工程涉及文物埋藏的區域進行了大幅度調整,避開了了絕大部分的文物埋藏區,只有1處文物點洞庭墓群有所涉及,目前正在按文物保護程序辦理相關報批手續。

文/袁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東漢時期 通州已是宜居地

本站文章謝絕轉載,否則法律後果自負!法制晚報訊(記者 趙穎彥) 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藏」著萬餘件文物和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