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青銅鏡鑑賞——收藏投資參考市場價格分析資訊交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董青銅鏡鑑賞——收藏投資市場價格參考

1500 <<<< 21500<<<<< 53 吳先生 金子般的承諾,鑽石級的信譽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

在古代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青銅鏡是一種古老的由青銅所制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藝品。

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徑6厘米,厚0.3厘米,鏡面有光澤,鏡背中央有一個橋形鈕,未施紋飾。

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紋飾。

到戰國時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

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

《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

」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

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

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

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

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

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

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鏡以秦為較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戰國喜鵲猴子古銅鏡傳世的都不可得到。

古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

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

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

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

批量鑄鏡雖然開始於秦朝。

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收藏得到。

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

漢鏡的製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

銘文大多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勵的意思。

尚方的御鏡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

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

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盡數。

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的名字。

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

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

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

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

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

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漢代銅鏡的特點是圓形、薄體、平邊、圓鈕,裝飾程式化。

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它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

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

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

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

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緻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

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

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

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1495萬成交 海獸葡萄古銅鏡

1495萬成交 海獸葡萄古銅鏡

908.5萬成交 四乳神獸古銅鏡

897萬成交 「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

605萬成交 戰國 喜鵲猴子古銅鏡

一般銅鏡在鑄造時,多採用「開放式」和「合鑄式」兩種方法。

「開放式」就是只有一塊鏡范,無注口和注溝,鑄造時鏡范平放,由上傾入溶液。

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即每鏡有兩塊陶范,鏡背范上雕刻花紋,中央刻有鑄鏡鈕的凹部,並用與范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范的中部。

鏡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後將兩范合而為一。

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待溶液冷卻後,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鑒容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細膩精美的樓空花紋銅鏡。

這種銅鏡是採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面和鏡背紋飾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

這種複合銅鏡,戰國以後就基本絕跡了。

清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對宮內收藏的古鏡正面多進行了處理,以達到重新鑒容的效果。

其中一部分古鏡面就採用了複合的方法,重新鑄一鏡面,研磨好後,再粘附在古鏡正面。

當然這種複合鏡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複合鏡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我國古代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對冶煉和鑄造銅鏡的技藝不斷地進行總結。

早在《周禮·考工記》中就記載了製作銅鏡的合金比例:「金錫半謂之鑑隧之齊。

」即銅50%,錫50%,是鑄鏡的合劑。

這篇寶貴的文獻,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著作,但應該說也包含了商周以來青銅器鑄造經驗的總結。

戰國以後,工匠們更是不斷探索、實驗。

根據近代學者們化學分析,各種銅鏡的合金成分,因其出產地域和時代的不同,銅和錫的比例有很大的差異。

從戰國開始,銅鏡合金中普遍含有鉛。

鉛加入合金後,使銅鏡鑄造的質量得到了提高:鉛使得合金溶液在鑄范中環流得特別良好;鉛可使鑄出品的表面異常勻整;可以利用鉛在凝冷時不會收縮的特性,使鑄造出來的鏡背花紋特別整齊清晰;鉛可以減少銅、錫合金溶解時極易發生的氣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產生。

漢代透光銅鏡的發明是鑄鏡工藝的又一里程碑。

透光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與普通鏡一樣。

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和銘文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

中國古代學者早就發現了透光鏡的透光效應。

《太平廣記》記載:隋王度所得到的古鏡「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損」。

宋代周密《雲煙過眼錄》、沈括《夢溪筆談》、金代麻九疇《賦伯玉透光鏡》詩、明代郎瑛《七修類稿》、清代鄭復光《鏡鏡(鈴)痴》等,對透光鏡都有記載和研究。

解放以後,首先在上海發現了兩件透光鏡,並經上海交通大學研究複製成功,終於揭開了「幻鏡」之謎。

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在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的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

在鑄鏡時,鏡薄處先冷,厚處後冷,而銅的收縮性大,使鏡面各部分出現了與鏡背圖文相對應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異,從而造成了圖文雖然在背面,鏡面卻隱然有些跡象。

所以一經日光照射,背面的紋飾就會反射出來。

造型多樣,使用巧妙,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

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

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

古代銅鏡的大小千差萬別,但大體可分為大、中、小三類。

小型銅鏡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們均小巧輕薄,用綯繩繫於腰間,隨身攜帶。

中型銅鏡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們多厚重精美,使用時或懸掛在牆壁上,或置於鏡台上,用畢還有考究的鏡奩存放。

但這類大型銅鏡的實物,我們卻有很長時間難覓其蹤。

直到山東淄博出土一件西漢武帝前後的長方形夔龍紋多鈕大銅鏡,才使我們見到了大型銅鏡:鏡長115.1厘米,寬57.5厘米,背部有五個環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

每一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

背又飾有夔龍糾結圖案,捲曲交錯自如。

這件大型銅鏡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撐,鏡背面和邊上的鈕可能就是與柱子和座子固定時用的。

銅鏡上的紋飾雕刻手法多種多樣,無論是線雕、平雕、浮雕、圓雕、透空雕,都顯得非常細膩生動。

紋飾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從幾何紋飾到禽鳥花卉,從神話傳說到寫實圖案,天上人間,人神雜陳,動物植物,交織並列,構思巧妙,包羅萬象。

早在商代,工匠們為了增強青銅器的裝飾效果,就已經掌握了嵌赤銅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金屬細加工中的錯金銀、嵌紅銅、嵌松石等技術更為精湛,用紅銅、金、銀的絲或片以及松石,嵌入器物內,鑲嵌成不同的紋飾和圖案。

現已出土了許多這樣的銅鏡。

四川省涪陵出土的「嵌松石透紋方鏡」,鏡背為四夔形,葬身有鱗紋及細緻的短線條,夔紋之間填人綠松石。

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金銀錯虺龍紋鏡」,在鈕座與邊緣之間有六個虺龍纏繞,龍體有「金銀錯」花紋。

邊緣為一交叉渦紋帶。

嵌入的金銀絲細如毛髮,工藝極為精密,可謂巧奪天工。

它既是優美的工藝佳作,又用藝術紋飾表達了祈福的含義。

總之,古代鑄鏡工匠,在長期的生產中,不斷積累鑄造銅鏡的經驗,使技藝達到了嫻熟的水平。

他們用智慧和創造才能,創造出的許許多多精美絕倫的銅鏡,使今天的人們在欣賞和研究這些精湛的藝術品時,不能不為古代的燦爛銅鏡文化而讚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