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關心的戰國青銅鏡,私下交易出手能賣多少錢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青銅鏡

採用「開放式」和「合鑄式」兩種方法。

「開放式」就是只有一塊鏡范,無注口和注溝,鑄造時鏡范平放,由上傾入溶液。

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即每鏡有兩塊陶范,鏡背范上雕刻花紋,中央刻有鑄鏡鈕的凹部,並用與范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范的中部。

鏡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後將兩范合而為一。

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待溶液冷卻後,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鑒容了。

透光銅鏡的發明是鑄鏡工藝的又一里程碑。

透光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與普通鏡一樣。

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和銘文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

中國古代學者早就發現了透光鏡的透光效應。

《太平廣記》記載:隋王度所得到的古鏡「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損」。

宋代周密《雲煙過眼錄》、沈括《夢溪筆談》、金代麻九疇《賦伯玉透光鏡》詩、明代郎瑛《七修類稿》、清代鄭復光《鏡鏡(鈴)痴》等,對透光鏡都有記載和研究。

解放以後,首先在上海發現了兩件透光鏡,並經上海交通大學研究複製成功,終於揭開了「幻鏡」之謎。

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在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的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

在鑄鏡時,鏡薄處先冷,厚處後冷,而銅的收縮性大,使鏡面各部分出現了與鏡背圖文相對應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異,從而造成了圖文雖然在背面,鏡面卻隱然有些跡象。

所以一經日光照射,背面的紋飾就會反射出來。

使用巧妙,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

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

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

在古代,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今天和瑤瑤一起欣賞中國的銅鏡之美吧。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

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漢黑科技——透光鏡

大漢王朝綿延四百年,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個時代。大漢王朝征伐四夷,開疆拓土,依靠的是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技術。王莽的遊標卡尺、中山靖王的長信宮燈、記里鼓車等黑科技盡人皆知,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另一個神...

今年青銅鏡價值能過百萬嗎

青銅鏡是一個很古老的工藝品,但是也分為皇室官員所用與民間之分,劇古書記載,從商周時候起就有人用青銅器打磨光滑做鏡子,可以隱約的照出人影子,鏡子的反面會雕刻精美的紋飾,到後來戰國時期就淵源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