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出土玉器市場行情——新舊石器大比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市場行情——新舊石器大比拼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類型,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
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
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
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
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
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標,自此,長期以來籠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了。
在前一階段考古諸多發現的啟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顯貴者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築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墓地。
目前已發現各類遺址135處,它們共同構成了分布密、類型多、規格高的遺址群落。
學者們稱之為「良渚遺址」,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地」。
2007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
這個大發現標誌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後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1935年5月,西湖博物館對杭州一個叫古盪的遺址進行發掘,當時在西湖博物館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參加了這次發掘,在整理出土器物過程中,有幾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別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施昕更先生的注意,這種石斧在他的家鄉良渚一帶盜挖文物之風盛行,尤其是盜挖玉器,因此,在盜坑附件常散落著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行政管理從小生長在良渚,對當地的"掘玉"耳濡目染,有深刻的印象。
這兩地的石斧有沒有什麼聯繫呢?良渚為什麼也有這種石斧出土呢?這些疑問誘發了施昕更先生回良渚調查的想法。
經過多次的調查,施昕更先生採集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他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良渚似乎有一個古遺址的存在。
將這些情況和想法向當時西湖博物館館長董聿茂先生匯報後,在館裡同意和支持的情況下,施昕更先生開始主持對良渚遺址進行正式的田野考古發掘。
從1936年12月----1937年3月,考古發掘共進行了三次,獲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實物資料,由此從科學發掘的角度確認了良渚一帶存在著遠古文化遺存。
有了第一手考古發掘資料後,施昕更先生便著手撰寫考古發掘報告,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報告完成,題為<<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以下稱<<良渚>>。
書中施昕更先生充分認識到了良渚遺址古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雖然他當時認為這支古文化是龍山文化的一支而與後來認定的事實有背,但是應該說,一個年僅25歲,非專業考古工作者的年青人,能作出這樣的學術判斷,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了。
事實上,他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果,還想繼續發掘考證。
但是,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件變爆發,粉碎了他的計劃。
同年12月24日,杭州淪陷,施昕青先生所撰寫的<<良渚>>一書的印刷被迫中斷,他攜帶原稿,隨西湖博物館遷往浙南,不久即投筆從戎,在瑞安縣抗日自衛會工作。
1938年,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依靠了好心人的幫助,幾經周折,<<良渚>>一書才得以在上海勉強出版,而被視為珍寶的許多出土器物則因來不及搬遷而毀於戰火了。
更不幸的是,這位本來還應該能夠在良渚遺址發掘研究上大有作為的年青人,在1939年5月因患猩紅熱而英年早逝。
何天行與施昕更兩位先生對良渚文化發掘研究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正是由於他們的發現才會有今天的,他們是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的兩位先驅。
1936年5月,參加發掘杭州古盪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有孔石斧,曾在良渚見過,乃於7月回良渚,在枯涸池底撿得石器數件,又在地面發現許多陶器碎片,其中有陶鼎足。
帶回杭州,請董聿茂館長鑑別。
董認為這些陶器年代很古,說不定是個重大發現,支持他進一步發掘鑽研。
同年11月初,再赴良渚,在棋盤墳第一次發掘,出土大批陶器。
同年12月和次年3月,又進行第二次及第三次發掘。
把發掘範圍由良渚擴及安溪、長命、大陸三個鄉,包括棋盤墳、橫圩里、茅庵前、朱村兜、荀山、許家兜、近山、橫村塘、大雄寺、鍾家村、金家弄、宋村、後河村等10餘村,獲得石器和陶器兩大筐,500餘件。
4月,陪同南京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董作賓、梁思永到遺址考察。
對三次發掘的出土文物,進行了研究整理。
在館長董聿茂和同事鍾國儀等的協助下,於1937年春,寫就5萬餘字的《良渚》一書(又稱《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的初步報告》),製圖100餘幅,詳細介紹發掘經過、收穫,提出頗有創見的看法,由西湖博物館出版。
文稿付排後,抗日戰爭爆發,印刷中止。
昕更攜帶文稿,隨西湖博物館遷徙蘭溪、永康、松陽,經董聿茂呼籲,浙江省教育廳同意出資付印。
1938年秋,《良渚》一書問世,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矚目。
1959年底,考古學家夏鼐命名這一新石器文化為「良渚文化」。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
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
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
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1982年底,考古工作者在位於長江北岸的浦口營盤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陶器等遺物。
其中出土了最早的龍形玉飾件。
這兩條龍一條是"抬頭龍",脖子是往上抬的,另一條則是"俯首龍",龍頭是往下彎的。
征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鑑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出土的絲織品殘片,是先摷後織的,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絲織實物,這塊距今4700—5200年的絲絹堪稱「世界第一片絲綢」。
王遂今先生(《吳越文化史話》,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等論證,「絲綢之源」起源於長三角,上古黃河與西北是從河姆渡、良渚等江南絲綢文化北傳過去的。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
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
新石器--良渚玉梟
新石器--良渚玉梟
0年。
《鶡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實際上就是說良渚文化集團的武力強大,天下無敵。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
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
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
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
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浙江富陽發現良渚文化早期遺址 出土20多件文物
6年前,為了配合杭黃高鐵項目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高鐵沿線的蕭山、富陽、桐廬等縣市進行了考古調查,當時在富陽區大源鎮亭山村一帶的地表下發現了唐宋之前的一些文物碎片。
昨天,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工程沿線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前不久剛結束,考古人員在富陽大源的亭山村瓦窯里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陶器、石錛和石鉞等重要文物,由此判定該遺址里埋藏著一處良渚文化墓地,而且出土文物的特徵表明應屬良渚文化早期,也就是說,在距今5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富春江南岸山腳下的富陽大源和春江街道一帶生活。
這一考古發現對文物資源原本不太多的富陽來說顯得彌足珍貴。
就在6年前,也就是2010年,那時候正是杭黃高鐵建設工程項目剛確定的時期,根據國家文物法,承擔全省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高鐵沿線進行了考古調查。
那次考古勘探調查中初步發現,在富陽區大源鎮境內的亭山村瓦窯里自然村的南面的地層剖面里採集到一些陶片、帶繩紋的磚瓦碎塊,它們的年代初步判斷不下數千年,由此確認了瓦窯里遺址。
後來由於杭黃高鐵工程的整體擱置,後續搶救性發掘被延誤。
今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富陽文物館在瓦窯里遺址範圍內的鐵路施工工地北側,啟動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發掘領隊孫國平研究員告訴金報記者,經發掘探明,這一代地表下有三個階段的地層,第一層是當代農耕土層,第二層是灰黃色土層,夾雜了一些小石塊、碎磚塊、碎瓦片和一些青瓷碎片等雜物,也有極少量的印紋硬陶片,推斷年代應該在唐宋時代。
而「最下面一層是適合古人利用的黃褐土層,土層較厚和純凈,偶爾還可以看到有小塊燒土粒和碎小夾砂陶片,應屬於史前文化層,在發掘範圍的西段地勢較高,文化層厚度較大,多在60——80厘米左右。
」孫國平說。
在探溝北邊地表的亂石堆里,考古人員意外獲得了一件大體量的石鉞,「石鉞高達26厘米,雖然其邊緣已有不少鋸齒狀的破損,但整體形狀來看,可以判斷出,大致屬於良渚文化時期的遺物。
」孫國平很有把握地推測。
之後,在考古現場的西段又出土一件完整的柳葉形石鏃,「這促使我們更有信心作出瓦窯里遺址附近,有可能存在良渚文化墓地的推斷。
」孫國平表示。
考古隊繼續進行探掘,不久在距地表80厘米左右的黃褐土層里,令人驚喜地出土了一件石紡輪和一些似屬於完整陶器的陶片,「初步判斷,它們可能為史前文化遺物。
」孫國平告訴金報記者,為了進一步判斷它們的屬性,往南進行小範圍擴方,又發現了更多的接近完整的但保存很差的幾件陶器。
經過仔細清理,發現陶器由鼎、豆、罐形器(良渚文化早期特有的一種陶器)組成,其中鼎下部有較典型的魚鰭形鼎足,腹部外表裝飾兩圈弱脊,具有河姆渡文化遺風。
稍後,考古隊又發現一件石鉞和石錛。
孫國平說,由此大體確認,這組器物屬於良渚文化墓葬。
哪個時代的?
文物應屬良渚文化早期,距今5000多年前
由於施工範圍和時間的局限,此次發掘揭開的範圍雖然不大,但還是出土了石鉞、石錛、石鏃、石斧、陶器等重要文物20多件,其中的陶鼎、陶過濾器、石鉞具有鮮明的早期良渚文化特徵,確切年代達距今5300年。
考古專家表示,經餘杭良渚一帶的大量考古工作,特別是良渚古城遺址的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核心區明確在杭州北邊的良渚鎮周圍,良渚文化的主要分布區也在杭嘉湖地區和蘇南、上海一帶,錢塘江(含富春江)以南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發現還是比較稀少的,所以此次良渚文化墓葬能在富陽一帶發現,著實令人欣喜,可為研究良渚文化在錢塘江以南地區的分布和影響狀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孫國平告訴記者,此次考古發掘儘管還只出土兩座墓葬,但也無疑表明附近應有成片的良渚文化墓地和較大範圍的那一階段的村落生活遺址。
而且,孫國平還推斷,這兩座墓葬的主人應該是當時當地的貴族。
附上部分良渚文化藏品成交價格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微信號碼 一三一二零九五六八零九
浙江富陽發現良渚文化早期遺址 距今5000多年
一次考古發掘又將富陽的史前文明擴展到了大源地區。日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黃高鐵建設工程沿線的搶救性考古探掘工作結束。出土的10多件文物有力佐證富陽的人文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早期,即距...
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你可知它為何叫良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7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距離「良渚」...
重大發現!杭州富陽大源挖出六千年前的「寶貝」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孫國平公布:富陽發現馬家浜文化晚期的典型遺物,距今足有六千年左右。由此,富陽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又往前推了近一千年。馬家浜文化是啥?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
迄今出土的最高玉琮!你可知道遠古人用它來做啥?
「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玉琮,我國重要的禮器之一。玉琮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其中最早的是距今約有5100餘年,它出現於安徽薛家崗第三期文化,不過薛家崗文化僅出土過兩件玉琮。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
浙江民工撿到一塊石頭,專家:是國寶上交獎勵500,民工:我不要
導讀:1935年,時任西湖博物館考古隊隊長的施昕更先生,在對杭州一處名為「古盪」的歷史遺蹟進行考古發掘時,意外發現了幾塊造型奇特的石頭,這些石頭有明顯的打磨痕跡,並且中間有孔,外形看上去很像一把石斧。
民工撿到一「石斧」,專家:5000年國寶上交獎500,民工:我拒絕
民工撿到一「石斧」,專家:5000年國寶上交獎500,民工:我拒絕中國有上下五千年多年的歷史,流傳下來的文物更是非常多。有時候不經意間,就會發現埋藏了千年的寶貝,讓人們驚喜萬分!但是有的寶物被發...
「貴安底蘊」那些古老的故事
上期我們說到了貴州考古中的那些事兒,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說咱貴安新區考古中的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在咱美麗的貴安新區,不光山美水美風景美,這裡還蘊含著不少歷史古蹟,上至遠古時代,下至唐宋元明清,每個...
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晚期墓葬群
據悉,因南昌航空城瑤湖機場建設需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會同南昌市博物館對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與整理,獲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呂蒙崗遺址位於南昌市高新區麻丘鎮廣安村委孫...
廣河:讓齊家文化熠熠生輝
廣河:讓齊家文化熠熠生輝本報記者鄒海林齊家文化,以廣河縣齊家坪而命名。廣河,因齊家文化故里而聲名鵲起。齊家坪遺址位於廣河縣齊家鎮園子坪村齊家坪上、下社,「東至台地邊緣,西至山嶺,南至廟溝,北至二...
重大考古發現!廣南大陰洞遺址發現雲南省目前規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
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考古人員在廣南縣大陰洞遺址發現雲南省目前規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哇塞!好雞凍!趕緊跟隨小編一起來回首千年歲月觸摸那神秘而又遙遠的歷史…… 大陰洞遺址位於廣南縣壩美鎮...
良渚文化已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中新社上海8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主任劉斌24日在「世界考古·上海論壇」上透露,距今約5300-43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一支十分重要...
古人類遺址:隱現巴中歷史最遙遠的背影
陽雲一個地方的文明史應該從有人類居住開啟。巴中,位居秦巴大山腹地,群山層疊,峰巒高聳,在這連綿縱橫的崇山峻岭中,人類的腳步什麼時候深入其間的呢?那麼,只能從考古的遺址中去尋求答案。於是,我們幸運...
玉琮王——打開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的江南「高帥富」
《國家寶藏》第八期終於迎來了我大浙江的三件國寶——萬工轎、七弦琴和玉琮。前兩件,一個是民間花轎中的巔峰之作,一個是文人雅玩中的傳世名器,都是館藏中的精品,但仍不足以稱為國寶級的文物。(畢竟和其他...
杭州富陽發現馬家浜文化晚期典型遺物 距今六千年
昨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孫國平公布:富陽發現馬家浜文化晚期的典型遺物,距今足有六千年左右。由此,富陽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又往前推了近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