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之崛起》篇:秦人從哪裡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秦的起源和發祥,兩千多年來也是迷霧重重,秦人從哪裡來?眾說紛紜之間,大致可歸為兩類:西來說和東來說。

根據清華簡《系年》第三章記載,周武王死後,出現三監之亂,周成王伐商邑平叛,原先商朝重臣飛廉(秦人先祖)東逃到商奄(今山東曲阜一帶)。

於是成王東征,殺飛廉,並將一部分『商奄移民』強迫西遷,其做法類似後代的謫戍。

這些西遷的『商奄之民』被發配到朱圉山(在今甘肅省甘谷縣)一帶抵禦戎人,而這些西遷的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


《清華簡關於秦人始源的重要發現》

李學勤(作者單位:清華大學) 《 光明日報 》( 2011年09月08日11 版)

二○○八年七月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性質主要是經、史一類書籍。

其中有一種保存良好的史書,暫題為《系年》,一共有一百三十八支簡,分成二十三章,記述了從周武王伐紂一直到戰國前期的史事,將作為竹簡的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第二輯發表。

作者在整理過程中發現,《系年》有許多可以補充或者修正傳世史籍的地方,有時確應稱為填補歷史的空白,關於秦人始源的記載,就是其中之一。

大家都知道,西周覆亡,周室東遷以後,秦人雄起西方,先是稱霸西戎,隨之逐步東進,終於兼并列國,建立秦朝,成就統一大業。

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短促,對後世的影響卻相當深遠。

特別是秦人的文化,有其獨具的特點,伴隨著秦人的擴張發展,廣被於全國各地。

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不追溯到秦人,而秦人是從哪裡來的,其文化有怎樣的歷史背景,歷來有種種看法,是學術界爭論已久的問題。

關於這一問題,長期以來的主流意見,是秦人出自西方。

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及《趙世家》中,曾經詳述秦的先世,講到商朝晚期有戎胥軒,娶酈山之女,生中譎,「在西戎,保西垂」,看來秦人當時已在西方,並且與戎人有密切關係。

蒙文通先生的《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便據此認為「秦為戎族」。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持不同意見,比如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主張「秦之先世本在東方,為殷諸侯,及中譎始西遷」。

這是由於《秦本紀》提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黃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這些國族,凡可考定的都在東方。

近年這種東方說的代表作,是林劍鳴先生的《秦史稿》一書。

出版於1981年的這本書,以為中譎只是「曾率一部分秦人替殷商奴隸主保衛西方的邊垂」,不能說明秦人即是戎族。

中譎的兒子是飛(或作蜚)廉,飛廉的兒子是惡來,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著名人物。

《秦本紀》說:「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他們助紂為虐,史有明文,但他們給秦人帶來怎樣的命運,卻沒有文獻記載。

清華簡《系年》的第三章,具體回答了這方面的疑問。

簡文敘述了周武王死後發現三監之亂,周成王伐商邑平叛:

飛(廉)東逃於商盍(葢)氏。

成王伐商盍(葢),殺飛(廉),西遷商盍(葢)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飛」就是飛廉,「」字從「甘」聲,「廉」字從「兼」聲,古音相近通假。

「商盍氏」即《墨子·耕柱篇》、《韓非子·說林上》的「商葢」,也便是稱作「商奄」的奄。

關於飛廉、惡來,《秦本紀》雲:「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

是時蜚廉為紂石(使)北方,……死,遂葬於霍太山。

」這和《系年》所記不同。

《系年》的記載,可以參看《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誅紂。

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和《系年》一樣,是說飛廉最後死在東方。

飛廉參與三監之亂,失敗後東逃到奄。

奄也即是《秦本紀》講的運奄氏,屬於嬴姓,飛廉向那裡投靠,正是由於同一族姓。

當時今山東到蘇北的嬴姓國族都是反周的,《逸周書·作雒篇》說:「周公立,相天子,三叔(管叔、蔡叔、霍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嬴)以畔(叛)。

……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征)殷,殷大震潰。

……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

」這充分講明了嬴姓國族在這場戰亂中的地位。

奄是東方大國,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根據古本《竹書紀年》,商王獻庚、陽甲都曾建都於奄,然後盤庚才遷到今河南安陽的殷。

奄之所以稱為「商奄」,大概就是由於這個緣故。

據《左傳》,周初封魯,「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杜預注:「商奄,國名也。

少皞之虛,曲阜也。

」傳統上認為奄國即在今山東曲阜。

不過奄的國境範圍肯定要大得多,有學者主張奄相當周朝的魯國,同奄一起反周的蒲姑相當周朝的齊國,可能是差不多的。

由《系年》簡文知道,商朝覆滅之後,飛廉由商都向東,逃奔商奄。

奄國等嬴姓東方國族的反周,飛廉肯定起了促動的作用。

亂事失敗以後,周朝將周公長子伯禽封到原來奄國的地方,建立魯國,統治「商奄之民」,同時據《尚書序》講,把奄君遷往蒲姑,估計是看管起來。

但在《系年》發現以前,沒有人曉得,還有「商奄之民」被周人強迫西遷,而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這真是令人驚異的事。

秦國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時西遷,性質用後世的話說便是謫戍。

其所以把他們遣送到西方,無疑也和飛廉一家有關,因為飛廉的父親中譎正有為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經歷,並且與戎人有一定的姻親關係。

中譎、飛廉一家,本來也是自東方出身的。

周朝命令「商奄之民」遠赴西方御戎,完全不是偶然的決定。

認識到秦的先人是原在東方的商奄之民,以前與秦人始源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都得到解釋,例如:

在文獻方面,《史記·封禪書》載:「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駵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秦襄公為什麼自稱主少皞之神,是由於少皞嬴姓,《說文》:「嬴,帝少皞氏之姓也。

」《左傳》講得很清楚,封魯的奄國之地又稱做「少皞之虛」,秦襄公只是沒有忘記國族的來源而已。

在金文方面,西周中期的詢簋和師酉簋都提到「秦夷」,還有「戍秦人」,來自東方的商奄之民後裔自可稱「夷」,其作為戍邊之人又可稱「戍秦人」。

在簡帛方面,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蘇秦謂燕王章」雲:「自復而足,楚將又出沮漳,秦將不出商閹(奄),齊不出呂隧,燕將不出屋注。

」所說是指各國的始出居地。

秦出自商奄,正與《系年》所記吻合。

這幾句話後世的人們不懂,所以傳世本《戰國策》把「商奄」等都錯誤地改掉了。

《系年》的記載還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明確指出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遷到「邾」這個地點,這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

「」在戰國楚文字中常通讀為「吾」,因此「邾」即是《尚書·禹貢》雍州的「朱圉」,《漢書·地理志》天水郡冀縣的「朱圄」,在冀縣南梧中聚,可確定在今甘肅甘谷縣西南。

西周初秦人的最早居地在這樣的地方,由近年考古工作看,是非常合理的。

甘谷西南,即今禮縣西北,正為早期秦文化可能的發源地。

2004年以來,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在禮縣一帶西漢水上游進行了遺址普查。

2005年—2006年,又做了有針對性的調查,確認或發現了西山、大堡子山和山坪三座周代城址,見該隊《甘肅禮縣三座周代城址調查報告》(《古代文明》第7卷)。

其中西山的時代相對較早,從遺址來說,其秦文化出現的時間約為西周中期,城的使用年代則在西周東周之際。

2005年以來,在西山的發掘成果豐富,見《中國文物報》2008年4月4日所刊《甘肅禮縣西山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一文。

西山位於禮縣縣城西側,西漢水北岸的山坡上,還不是最早的秦文化遺址。

由這裡往北,沒有多遠便是「邾」的可能位置,有待勘查探檢,這為今後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既然秦人本來是自東方遷來的商奄之民,最早的秦文化應該具有一定的東方色彩,並與商文化有較密切的關係,希望這一點今後會得到考古研究的驗證。


《十年考古揭示早期秦人之謎》

來源:新華網 2014年12月20日

新華網蘭州12月20日電(記者王艷明 朱基釵 肖正強)秦人從哪裡來?早期秦文化是怎樣形成的?早期秦人活動範圍在哪裡?通過10年考古發掘和研究,因史書記載不詳而留下的千古謎團,在甘肅東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李崖秦墓表現出濃厚的商文化遺風,如隨葬陶器中的方唇分檔鬲、帶三角紋的商式簋以及直肢葬、腰坑殉狗的葬俗等,揭示出秦人、秦文化是東來的。

」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隊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化成介紹,甘肅清水李崖秦墓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秦文化遺存,年代集中在西周早期晚段至中期偏早階段。

結束戰國紛爭,統一文字、貨幣,設立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秦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地位重要,但秦人、秦文化的來源,一直是未解之謎,只知道在甘肅東部一帶發展壯大。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依據有限史料,學術界形成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一種認為秦人來自東夷,一種認為來自西戎,不管「東來說」還是「西來說」,都沒有從考古上找到佐證。

而作為早期秦文化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的重要組成,清水李崖秦墓的發掘,從考古學上為秦人東來找到了重要依據,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秦人遠祖作為東夷一支,曾與殷商王朝關係密切,受商文化影響很深。

「在李崖發掘的20座墓葬中,19座有腰坑殉狗和商式陶器,這為秦人東來說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證據。

」考古隊成員、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梁雲說。

早期秦文化指西周至春秋前期的秦文化,大致在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居雍以前,約370年歷史。

秦很多特徵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並對中國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考古學上探索早期秦文化始於上世紀80年代。

200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五家單位啟動了早期秦文化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在甘肅禮縣、清水、張家川、甘谷等地進行了長達10年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為秦早期文化探源獲取了大量考古資料。

「如果把秦文化作為一支考古學文化來對待,將會發現它主要有三個來源,商文化、周文化和西戎文化。

」梁雲介紹,除商文化外,秦在早期發展過程中也受周人的影響,學習周禮,吸收周制,許多方面承襲了周文化特點。

這一點,從甘肅禮縣出土的青銅禮器和樂器中也得到印證。

專家發現,在用鼎制度和懸樂制度上,秦人從周人學習了很多東西。

從發掘的墓葬和出土的文物看,早期秦文化的形成,確實受到西戎文化的影響。

「張家川馬家塬墓地的發現是對西戎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原來發現的西戎墓葬沒有這麼高級別的,沒有這麼奢華的習俗。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介紹,馬家塬墓地是戰國時期秦人羈縻下的西戎貴族墓地,儘管年代較晚,但其中文化融合的痕跡十分明顯。

考古界一般認為,西周時期與秦文化直接接觸的西戎文化是寺窪文化。

聯合考古隊在禮縣調查發現了20余處該文化的遺址點,它們與秦文化遺址交錯分布,表明早期秦人發展中,與戎人關係密切。

「西戎和西戎文化在中西交流中起著媒介和橋樑作用。

」梁雲認為,從文獻資料和考古發掘成果看,秦人喜好金器、掌握治鐵技術等,很可能直接受到了西戎的影響。

除了秦人來源和文化淵源外,隨著聯合考古的深入,有關早期秦人在甘肅東部的活動範圍和發展脈絡也日漸清晰。

「通過考古發掘,我們對秦文化的來源、秦人的起源及早期秦文化的發展演變,秦早期都邑、陵墓和聚落有了比較明晰的認識。

」王輝說,10年聯合考古取得了豐碩成果,極大改變了甘肅東部考古以及早期秦文化的研究狀況,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甘谷毛家坪:秦人從這裡出發》

2015年04月03日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太多的謎團,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初周公東征平定「三監之亂」,遠徙餘部至今甘肅省甘谷縣朱圉山,「以御奴之戎」,到公元前221年橫掃六國,完成統一,建立大秦帝國,幾百年的隱忍、砥礪、奮發以至巔峰,一個「其興也勃焉」似乎難以說明一切;僅僅15年的統治,匆匆傳國三世,則絕對是「其亡也焉」。

雖只是星光一線,斑斕處,早令人眼花繚亂

對於秦的起源和發祥,兩千多年來也是迷霧重重,秦人從哪裡來?眾說紛紜之間,大致可歸為兩類:西來說和東來說。

西來說東來說各有所據,但在沒有地下考古發現支持的情況下,單憑片言隻語要弄清秦之起源,遠非想像的那麼簡單。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1947年,著名學者裴文中先生在渭河流域調查時發現了毛家坪遺址。

1956年,甘肅省著名學者張學政先生等再次對毛家坪遺址進行詳細調查,發表了相關調查資料。

1964年,毛家坪遺址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1983年,甘肅省文物考古隊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

毛家坪遺址位於甘肅省甘谷縣磐安鎮毛家坪村,地處渭河上游南岸二階台地,渭河支流毛河東側。

村北是滔滔東去的渭河,村南是名顯古今的朱圉山。

村莊附近的秦人墓地和居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6萬平方米。

1982、1983年前後兩次共發掘、清理墓葬31座、鬲棺葬12組、房基4處,灰坑37個。

其中屬於西周到春秋時期秦文化遺存的有墓葬31座、房基2處、鬲棺葬4組、灰坑37個。

出土陶器1100件(片),玉、石器86件,銅器9件(片),鐵鐮1把,骨器18件。

墓葬形制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多為狹長式。

東西向而偏北,頭西腳東。

除一墓為亂骨葬外,余均為屈肢葬,其中仰身屈肢葬19座,側身屈肢葬10座,俯身屈肢葬1座。

葬制和習俗,反映著部族群體的精神信念,包含著部族文化因素的固有成分。

毛家坪嬴秦墓葬,從西周到戰國早期,墓葬形制一直是長方形豎穴土壙墓。

其葬式是頭西腳東的東西向而略偏西北,有墓道的墓以東墓道為主墓道,車馬放置也一律面向東方。

這一點極可能與嬴人遠古時期西遷的背景有關。

從東方向西方進發,所以頭向西,而東方又是他們部族母體之所在,因眷戀故土而面向東。

陶器凝結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文化類型的工藝特徵和審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當時的生產生活狀況和習俗。

毛家坪遺址房址和墓葬中大量陶器的存在,尤其是甑、等蒸食器的存在,說明至遲從西周時代起,嬴秦族已經在過著定居的、以糧食為主要食物的農業生活。

陶器形制與甘青地區其他古文化相去甚遠,卻與同時期周文化大致相似,在器物類型和樣式方面,則與周文化陶器幾乎沒有差別。

毛家坪遺址文化遺存的時間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戰國早期,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文化特徵極其鮮明。

大量的嬴秦墓葬、居址,極具代表性,被考古界視為當時所知的最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遺存。

這次發掘,將秦文化的編年推進到了西周時期,在學術史上具有標杆意義,使秦文化研究發生了飛躍性進展。

毛家坪遺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但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謎團。

嬴秦和周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如果說秦人真是東來的話,他到底從哪裡來?為什麼來?為什麼在毛家坪形成如此規模的居址區和墓葬區?甚至時間跨度為何這樣長?文化具有如此的魅力?

空谷回音,尋夢者的腳步越來越近

盜墓是考古的敵人。

可氣、可恨而又啼笑皆非的是有些重要的文化遺存偏偏又是盜墓者首先發現,因盜掘才引起考古學界注意的。

1992-1993年,與甘谷縣接壤的禮縣大堡子山兩座秦公大墓被瘋狂盜掘。

1994年3月至11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堡子山被盜大墓(編號M2、M3)和附屬車馬坑(編號M1)進行了劫後清理,該墓地出土的「秦公」銘文銅器,引起了學術界熱烈討論。

2004年,在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五家單位聯合組成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

2004年對禮縣西漢水上游及其支流進行考古調查,新發現漢以前各類遺址98處,其中以早期秦文化為主的遺址38處。

2005年鑽探發掘禮縣縣城附近的西山坪遺址,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

西周時期的遺蹟主要有墓葬6座和少量灰坑,其中M2003為西周晚期的銅三鼎墓,為目前年代最早的秦貴族墓。

2006-2007年重點調查、鑽探和發掘禮縣大堡子山遺址,發現一座面積較大的早期秦文化城址,出土了8件甬鍾和3件鐘,鐘有銘文「秦子作寶鍾」。

2006-2010年,發掘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塬戰國西戎貴族墓地,發掘墓葬20餘座,出土包含複雜的文化因素。

2009-2011年,發掘清水縣李崖遺址,共發掘西周墓葬19座,大多數為秦墓,出土陶器有濃厚商文化遺風,年代為西周中期偏早。

這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秦人墓葬。

層層剝筍,步步深入。

從禮縣、張家川、清水,從外圍一步步逼近毛家坪遺址時,毛家坪遺址又將以怎樣的姿態蓄勢待發,它留給人們的還有多少震驚,多少可圈可點之處?

2008年8月,清華大學從香港購得2500餘枚竹簡入藏,並隨即成立了以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領銜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著手對這批竹簡進行保護、整理和研究。

確認其內容大多為世所未傳的經史類簡書文獻,斷代為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晚,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該中心於2011年12月發表了整理報告《系年》,《系年》是一種編年體斷代史書,由23章組成,概述了從西周初年至戰國初期的歷史,重現和還原了我國古代史上一些迷霧重重的歷史真相。

《系年》第三章載:

飛廉東逃商盍,成公伐商盍,殺飛廉,西遷商盍之民之邾,以御奴之戎。

是秦先人。

對此,李學勤先生作如是解讀:「『』在戰國楚文字中常被讀『圄』,因此,邾玉(音)(這個字是老虎的虎字取掉下面的幾字,換成壬字)即《尚書·禹貢》雍州的『朱圉』。

《漢書·地理志》天水郡冀縣『朱圉』,在冀縣南梧中聚,可確定在今甘肅甘谷縣西南。

在《系年》的記載中,明確指出周成王把商盍之民西遷到邾,這個地點,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

」清華大學劉國忠先生在《清華簡與古代文史研究》中進一步指出:「根據清華簡《系年》第三章記載,周武王死後,出現三監之亂,周成王伐商邑平叛,原先商朝重臣(秦人先祖)東逃到商奄(今山東曲阜一帶)。

於是成王東征,殺飛廉,並將一部分『商奄移民』強迫西遷,其做法類似後代的謫戍。

這些西遷的『商奄之民』被發配到朱圉山(在今甘肅省甘谷縣)一帶抵禦戎人,而這些西遷的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

除了果實的甘甜,醉人的,還有風中幽幽的清香

好雨知時節。

1982、1983年發掘的毛家坪遺址就在朱圉山麓,再次發掘該遺址,不僅可使《系年》的記載得到求證,也必將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呈現於世人面前。

2012-2014年,以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梁雲擔綱的課題組再次進駐毛家坪,對該遺址進行進一步調查、鑽探和發掘。

2012年7-11月,考古工作者在遺址溝西居址區北部,發掘面積250平方米。

發掘灰坑210多個,年代從西周延續至戰國,得到大量繩紋灰陶片,從器型看有鬲、盆、豆、罐等,屬於秦文化遺物;還有部分夾砂紅褐陶的鏟足分襠鬲、雙耳罐,屬於東周西戎文化因素;以及春秋戰國之交的小型廣場遺址。

在遺址溝東墓葬區的西部,發掘墓葬22座、車馬坑2座,發掘面積約200平方米,主要為東周時期豎穴墓和少量洞室墓,死者均採用屈肢葬式,頭向西,為典型的秦人葬式。

發掘的車馬坑K1002為一車二馬,馬東車西,馬位於車轅兩側系駕位置,採取跪伏姿勢,為殺死後所處置。

雙輪獨車,車衡、車輪、車轅、車軛、車轂、車軸結構清晰。

車衡放置一柄長矛,可能為戰車。

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區選擇了6處發掘點,發掘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發掘墓葬153座、灰坑516個、灰溝8個、瓮棺葬9個、房址11個、陶窯4座、圍墓溝1段、車馬坑1座,墓葬年代從西周晚期延續至戰國。

其中銅器墓4座,包括2座銅一鼎墓和2座銅三鼎墓。

還發掘了一座大型車馬坑,內置三輛車,均東輿西。

1號車在東,駕4馬,為俯臥狀,馬頭有絡飾、銜鑣,車的衡、軛、、輿、輪、轂、軸結構清晰;2號車在中,駕2馬,馬身上蒙裹皮質甲冑,上髹紅漆,繪黑彩,為勾連蟠虺紋,甲冑上縫綴銅泡,勾雲形銅飾,車的各部分結構清晰,輿板外蒙牛皮,上髹棕黑色漆,再用紅彩勾畫出豹、虎、兔、馬等動物形象,並縫綴勾雲形銅飾,車載矛、戈、弓、鏃等兵器及銅鏟形器;3號車在西,駕4馬,車的各部分結構清晰,輿前有弓、鏃、環、扣飾,輿底板上鋪席及布匹。

坑西北角有一藤條筐,內放牛羊頭,為祭祀之物。

2014年3-8月,在遺址區又先後發掘多座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

毛家坪遺址的發掘在早期秦文化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是2012-2014年三年間累計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199座,灰坑752個,車馬坑5座,共出土銅容器51件,陶器約500件,小件千餘件(組),極大豐富了周代秦文化的內涵;二是各類遺址遺物從西周晚期延續至戰國,完善了甘肅東部秦文化的編年,為探討秦人西遷年代提供了重要佐證;三是該遺址位於天水—禮縣古代交通要道上,為秦人北上東進的戰略要地,自始至終沒有放棄。

遺址面積不少於60萬平方米,墓葬總數逾千座,應與古代文獻記載的某一歷史名城或縣邑對應,可能是古冀縣縣治,對於研究中國郡縣制起源有重要意義;四是銅器銘文「秦公作子車用」,印證了《詩經》《左傳》《史記》等文獻中關於秦穆公卒,三良從死,子車為穆公近臣,子車氏為春秋時秦國重要宗族的記載。

毛家坪溝西墓地可能為子車家族墓地;五是發掘的車馬坑全面展現了秦人車制,對研究秦獨特的車馬文化有重要意義。

之所以說毛家坪是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寶庫,內涵十分豐富,就在於它的意義和價值除梁雲先生宏觀歸納的上述五點外,還在於能從每一個發現的局部和細部去做微觀的研究,比如冀縣縣城的發現所透露的,除設縣的原因外,還有縣這種行政單元的產生,是貴族體制開始削弱的表現,是郡縣制的萌芽,是改變方國林立,封邑逼都局面走向中央集權制的第一步,它從邊陲地區的起步,類似於後世的「農村包圍城市」。

毛家坪遺址是早期秦文化研究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

毛家坪遺址暫時還無法解決早期秦文化研究的所有問題,甚至還不能完全解決《系年》的問題。

毛家坪遺址終將成為朱圉山早期秦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發掘研究是打開了早期秦文化密室的一條縫的話,這次的發掘則無疑是推開了一扇窗戶。

走入密室的門在哪裡,無疑在朱圉山,在朱圉山目前尚不為人準確定位,而很快將重見天日,大放異彩的地方。

(特約撰稿人 牛勃 圖片由作者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省毛家坪遺址入圍終評

光明網03-12 01:36顯示圖片【本報訊】11日記者獲悉,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5個項目入圍終評。我省甘谷毛家坪遺址成功入選。 本年度評選活動自2014年12月啟動,...

毛家坪的深度

□汪彤在毛家坪見到梁雲的那天,是在一個艷陽天。他步伐蹣跚,曬成古銅色的臉上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在耀眼的陽光下反射著亮光。作為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領隊,梁雲帶領著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

毛家坪遺址發掘豐富秦文化內涵

光明網11-21 13:43顯示圖片本報甘肅訊(記者朱羿)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二次發掘目前初步結束,從目前發掘探明情況來看,該遺址保存比較完整,清理墓葬數量近千座,出土陶器、...

毛家坪遺址將衝刺「國保」單位

光明網11-19 02:03顯示圖片 11月18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作為早期秦文化研究課題重點工作之一的2014年毛家坪遺址發掘暫時告一段落。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8座,灰坑26個,車馬坑2座...

西戎文化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天水召開

西戎文化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天水召開每日甘肅網天水訊(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白德斌)近日,來自國內外30餘家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者、研究人員,以及熱心於早期秦文化、西戎文化的研究人員齊聚天水,...

甘肅大堡子山遺址考古又有新發現

光明網07-22 04:54顯示圖片光明日報蘭州7月21日電(記者宋喜群)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考古又獲新進展,一座新發掘的墓葬被初步認定為春秋早期到西周晚期墓葬,為該區域發現的年代最早墓葬。 由...

甘肅聯合考古發掘 10年成果將赴北京展出

商報訊 (記者 馬霞) 記者昨日獲悉,從11月29日起至2015年3月15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發掘成果將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進行展出,目前參展的620餘件(組)文物已經運...

早期秦文化來源仍待逐步澄清

作者:張春海早期秦文化的來源和面貌,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早期秦文化是秦帝國的文化源頭,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釐清早期秦文化的來源和發展脈絡,對於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徵等,具有...

考古專家揭開大堡子山遺址神秘面紗

光明網07-23 01:12顯示圖片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物質遺存璀璨豐富。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共生互補的發展歷程中,秦人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統一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