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陶淵明文獻集成與研究」開題報告會舉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文標題:拓展陶淵明文獻集成研究 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記者:項江濤
陶淵明的文學創作對儒釋道多元文化的兼容並包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陶淵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範圍內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目前,陶淵明研究已經成為國際性的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國際性顯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諸如文學的、文獻學的、美學的、哲學的、宗教學的、歷史學的乃至語言學的,等等,無論是東方學者,還是西方學者,在這一研究領域均有精彩的表現。
3月2日,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陶淵明文獻集成與研究」的開題報告會中,與會專家學者就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汲取精華,增強資料文獻的學術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與會者認為,研究陶淵明對加強我國當代文化建設,使中國文化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淵明代表一種「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其《桃花源記》是關於人類理想生活的極富有理性的沉思錄,美麗、和諧、澄明、深奧,引人入勝。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項目首席專家范子燁在發言中提出,陶淵明是我國古代的傑出詩人,對我國文學史、文化史均有廣泛、深刻之影響。
《陶淵明集》在歷代文人別集的廊廡中和我國古代書籍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在文獻學層面,古今學者對陶淵明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一)關於陶淵明作品的注釋和整理,如宋湯漢《陶靖節先生詩注》、清溫汝能《陶詩匯評》、丁福保《陶淵明詩箋注》、王瑤編注《陶淵明集》、楊勇《陶淵明集校箋》、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龔斌《陶淵明集校箋》、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和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等;(二)關於《陶淵明集》版本源流的考證,主要有橋川時雄《陶集版本源流考》、郭紹虞《陶集考辨》、袁行霈《宋元以來陶集校注本之考察》和鄧小軍《陶集宋本源流》;(三)有關陶淵明研究資料的編纂,如《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和鍾優民《陶淵明研究資料新編》;(四)陶淵明年譜的編纂與生平考訂。
這些成果均各有創穫,各具特色。
國家圖書館原館長、南開大學教授、專家組組長詹福瑞認為,當前,相關陶淵明文集的使用焦點往往集中在對其詩意的理解,但在陶集版本、文本及歷代校、注、評方面則很匱乏,也不夠系統。
本課題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將更適合於研究者使用。
他提出,在陶淵明文集的匯注、匯校、彙編過程中,要加強甄別、選擇的學術眼光,在精準的基礎上,儘可能保留各類評論、觀點,以便為研究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
針對陶淵明文獻的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星提出,文獻研究與古籍整理的區別與聯繫要理清楚。
文獻搜集整理的範圍界定是必須的;課題每一個部分的整理凡例、編排體例、分工細則都需確認;選擇匯校時,版本系統要清晰;要加以判斷,汲取精華,增強資料文獻對陶淵明學術研究價值的選擇。
強調文獻整理的科學性和規範性
本課題由編纂《陶淵明集總目》、《陶淵明集》匯校匯注匯評、陶淵明資料分類彙編、近現代陶淵明論著總目、珍稀陶淵明文獻影刊、陶淵明文獻資料庫及全文檢索系統六個子課題組成。
兩部《總目》的編纂要實現對陶淵明作品版本和研究信息的全覆蓋,一部「三匯本」的編纂要實現對歷代校勘、注釋、評論成果的全覆蓋,而對有關陶淵明資料的分類彙編,要實現對古代文獻中陶淵明資料的全面、深入的發掘和鉤沉並實現對既有成果的全方位超越,影刊珍稀文獻要實現徹底的補遺,而資料庫和檢索系統的建立,更具有創新意義。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鄭傑文認為課題研究需要全、精、實、准。
海外大量的文獻目錄的搜集整理,有重要價值,亦有其難度。
國內的古佚書種類也很龐大。
他認為,文獻整理還涉及避免重複工作問題,需要研究團隊的整體協調。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敏俐認為,此課題為將來的陶淵明研究提供了一個基礎和高壘,其價值意義重大。
各個子課題之間要相互關聯,在目錄、索引和提要等方面做到互相照應、形成體系。
范子燁認為,縱觀陶淵明文獻研究史,不僅有關歷代陶集的系統整理和全面研究嚴重不足,而且關於陶淵明的原始文獻資料的搜集也很不完備,現在已經整理髮表者尚不足傳世文獻的十分之一,古今學者的相關研究亦不無可商之處。
而離開文獻研究與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陶淵明研究整體的深度和廣度乃至科學性必然要受到限制。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朱萬曙提出,在匯校、匯注、匯評的實際進行時還會存在一些問題:「校」的異文如何處理而不流於瑣碎;「注」的內容中哪些有價值,哪些沒價值;「注」與「評」之間的界限如何確;每一條引入的校、注、評如何作出限定等。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左東嶺強調了項目進行中的體例問題、邊界問題、交叉問題等。
以擬陶詩、和陶詩為例,只作「和《飲酒》」系列還是推而廣之都需要做統一的規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光興認為,陶淵明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他同樣強調了文獻整理上的體例問題。
創建陶淵明文獻資料庫及檢索系統
課題將對陶淵明文獻數字化、電子化,掃描並錄入有代表性的歷代《陶淵明集》(大約20種),編製程序,植入數據,建立全文檢索系統。
范子燁介紹,該系統的建立以科學性、完整性和統一性為基本原則,以用戶至上為基本設計理念。
科學性就是在資料庫的設計上要依照科學方法,系統組織各類文獻,對各個關鍵詞進行科學標引和規範控制;完整性就是要在文獻收錄上力求全面,沒有遺漏;統一性是指在建庫過程中對重要問題的處理方法保持一致;用戶至上的設計理念,具體表現為積極聽取用戶對對資料庫建設的意見,如檢索途徑、檢索項目、檢索方式的設計,資源的組織方式,網頁的布局等等,從而實現為國內外文化屆和學術界提供最大化的公益性服務的目的。
范子燁介紹,課題組試圖通過對陶淵明文獻以及相關問題進行徹底的清理和比較深入的研究,在現代豐富的學術、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為國內外學術界提供一份關於陶淵明的基本學術資訊和基本文獻庫。
目的在於是為陶淵明研究提供指引,使人們更便於吸取相關學術史的進行總結和研究,便於獲得文獻資料,從一個方面有力推動古代文學學科的發展。
與會學者認為,就我國古典文學文獻學的發展而言,以一個作家為中心,開展文獻集成性質的課題研究,這是規模較大的一次。
通過這個項目的開展,摸索成功的經驗,能夠為人們積累有益的經驗,即如何構建一位一流作家的文獻框架,採取哪些有效的研究路徑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發現更多的有價值的文獻以及文獻的有價值之處,從而為相關的管理部門在科研工作決策方面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學術案例。
徽學,作為三大地方顯學之一,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9月28日,《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是2015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是我國徽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側面。圍繞本書...
嚴佐之:構建「整體、通貫的朱子學」研究文獻大平台
南宋朱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思想文化史上成就最卓越的學者和思想家。錢穆先生在《朱子學新學案•朱子學提綱代序》中提出:「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二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
《尚書》研究的當代價值
《史通》云: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精此書,次覽群籍。此論多為歷代學者共識。《書》釋天道政理,興廢存亡;引導修齊治平,立德立言立功;實為治政之宏規,稽古之先務,修身之典則...
歷時19年 全十編《全宋筆記》編撰完成在滬首發
歷時19年,全十編,共計102冊約2266萬字……由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學者編纂完成並全部出齊的《全宋筆記》30日在上海師範大學首發。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包偉民在賀信中評價,這是中國古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