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研究的當代價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史通》云: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精此書,次覽群籍。
此論多為歷代學者共識。
《書》釋天道政理,興廢存亡;引導修齊治平,立德立言立功;實為治政之宏規,稽古之先務,修身之典則。
故漢唐以來,上自廟堂,下至閭里,人莫不習。
解之為史鑑,援之以贊治,釋之為訓誡,授之為教化,引之以立論。
當下,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書》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尚書》的現代詮釋顯現出巨大的張力。
作為經典,《尚書》總結的治政經驗、歷史規律和思想觀念,具有時代超越性和真理延續性,其當代價值日益彰顯。
汲取古老的政治智慧
探求中國特色的治政理念
《尚書》為「政書」之祖。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稱「《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荀子《勸學篇》明言「政事之紀也」。
《明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命儒臣書《洪範》揭於御座之右,朝夕觀覽」。
歷朝歷代的政治領袖們都十分重視閱讀和研究《尚書》。
梳理比對世界上最古老文明形態的諸種文化因子,可以破解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僅華夏文明一枝獨秀,生生不息。
遠古的黃河流域孕育的文化形態具有獨一無二的區別性特徵,這就是具有最為悠久獨特、最具生命力的文獻傳統。
這一傳統最早的文獻性質是政書,也就是《書大序》「所謂上世帝王遺書也」。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自此,伏羲、神農和黃帝有「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有「五典」,「言常道也」。
歷代皆有傳世政典。
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在《多士》中就指出「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書》學文獻總結上古墳典的政治智慧,用聖君賢相的嘉謨善政確立了「先王政治」,建立了傳統中國較為系統的國家治理模式,進而在後世形成綿延不絕的「政統秩序」;用以德范位的道德訴求直接規約君王的思想言行和士民的家國情懷,塑造民族的精神世界,進而形成歷久彌新的「道統觀點」。
《尚書》引出千年的「王道」、「霸道」歷史哲學之爭,成為歷代士人對現實政治的價值規範。
《尚書》中的聖賢形象成為民族的「人格理想」,確立了民族的價值標準。
《尚書》這一切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從政、理政和治政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適應中國文化特點、區域特徵以及民眾心理的共同基因,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尚書》的文獻傳統及闡釋傳統,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徵。
這種特徵以文獻堅守歷史,以闡釋適應時代,民族文化中最優秀的因子得以保存,歷史發展環環相扣,文化傳承綿綿不絕,原典成為文化標識,詮釋成為時代象徵,原典與詮釋的融合成為民族和諧、文化認同、與時俱進的強大動力。
因此,從哲學高度看,《尚書》中呈現的雖是王朝時代的大經大法,但其超越時代的「道」卻是任何時代治政理國的金科玉律。
揭示華夏文明始創論述
延續傳統文化的學術正脈
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序》認為「經惟《尚書》最尊」。
《尚書》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經典,是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以前的原始文化形態。
《尚書》於傳統文化諸元素之始創性論述最為廣泛豐富,是華夏文明一些重要思想、理論、概念、觀點的淵藪。
如《尚書》開篇的《堯典》首節就提出「修齊治平」的政治哲學思想:「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舜典》提出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術語「詩言志」,揭示詩的本質特徵;朱自清先生《詩言志辨序》認為這是中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的綱領」,對後來的文學理論有深遠的影響。
《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的虞廷「十六字訣」,是構建宋明理學龐大學術體系的理論基礎,也是陽明心學的真正源頭。
歷代對《尚書》一些特定篇目和類型的系統研究不僅形成了新的學術體系,例如《禹貢》學、《洪範》學,還形成一些新的文化觀念和學術見解。
《洪範》「五行」對於民族宇宙觀和認識論之建構,「九疇」對於國家法權制度的建立;《禹貢》行政區域界劃標準的設計對中國歷史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之影響,九州的假想設定對國家認同以及「大一統」觀念的確立;《呂刑》對中國法律思想之建設;典、謨、訓、誥、誓、命等對中國文體學之形成。
科舉時代,《尚書》作為科考重要內容,在民族教育、人才選拔與社會主流意識構建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尚書》學是大道之學,歷代對《尚書》的語言詮釋、政治詮釋、歷史詮釋、心理詮釋以及由此形成的諸學理論,與當代學術體制中的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法律、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等領域研究密切相關。
這種多角度詮釋,既保持了《尚書》基本理念和價值觀的相對穩定,又進行了適當的推陳出新。
《尚書》悠久的思想智慧總是直接介入生氣勃勃的時代思想建構,這些思想在今天同樣可以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核。
研究《尚書》及《尚書》學文獻就是追本溯源,繼往開來,延續傳統文化的學術正脈。
揭示世道人心的傳統內涵
展現《書》學教育的當代價值
經學經典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一直是「政治、社會、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
《禮記·經解》說:「《書》教也;廣博易良。
」《墨子·天志》論《詩》、《書》:「書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後世子孫。
曰將何以為?將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
」可以看出,《尚書》的道德哲學和倫理價值無疑是我們應該汲取的文化營養,《尚書》文本自不能言,需要人理解闡釋,實現《尚書》學與現代文化的相融共通。
研讀《尚書》就要把注意力放在義理的發現上。
朱熹說:「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遠,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心。
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
」經之為經的意義即在於教人立身行事。
《尚書》中的「民本」思想、「修身」思想、「德治」思想、「和諧」思想,包含豐富而深刻的內容,可以轉化為現代的價值理念,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展示中華經典再生的正能量
研究文化國際傳播的新策略
《尚書》作為文獻存在形式的價值在於傳承性特徵,文獻的傳承性特徵往往被解釋為「影響」,「影響」體現了所有文獻內在合法性要求,文獻只有產生影響才能有再生的正能量。
《尚書》政史資料彙編的文獻性質具有得天獨厚的再生能量。
古代中華文化圈各個國家政統道統學統皆一依中國,都保存了大量的《尚書》學文獻,日本和朝鮮半島最多。
古代朝鮮學人用漢語著述的《尚書》學文獻以千萬字計,影響涉及政治、哲學、思想、法律、教育、文化等廣泛的領域。
研究表明,域外《尚書》學漢籍千百年來構成所在國主流思想意識形態,具有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備的心理接受慣性。
沒有一個國家會無視自己的歷史傳承與文化積澱,沒有一個生命個體會拒絕血緣聯繫和認祖歸宗,血脈異域相連,精神古今相通,域外《尚書》學漢籍作為文化交流融合的特殊文化形態,是無可否認與迴避的歷史印跡。
歷史印跡是文化對話的前語境。
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域外《尚書》學漢籍,梳理漢文化在異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態與演變脈絡,發掘出雙方文化的共性因子與異質元素,將靜態的古老文本詮釋與動態的當代學術研究進行融合延伸,既保持歷史所賦予的特定親和力,又融合時代所賦予的鮮活生命力,這樣的文化對話可以非常容易地形成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激活對話對方的歷史記憶,提升對話己方的文化自信。
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共同整理和研究域外《尚書》學文獻,尋找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形式,這是漢文化高品質國際傳播應該採取的有效策略。
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文化變革和價值轉換,都與經典的重構與詮釋的重建緊密相關。
面對由來已久的反傳統思潮和學術理論的西化傾向,我們需要在歷史與現實、傳統與傳承中重建民族的話語體系和價值體系。
《尚書》作為政史文獻最早的典籍,可為弘揚氣象恢弘的華夏傳統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獻依據與思想基礎。
廣泛深入展開《尚書》及《尚書》學研究,是深刻體認源遠流長傳統文化的根本,是提煉中國文化特徵「古為今用」的基本條件。
《書》學大道,必興中華。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尚書》學文獻集成與研究」首席專家、揚州大學教授)
中國路徑的「道」與「本」
——「余敦康學術思想與成就研討會」發言摘要主持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鄧瑞全教授):今天的會議主題是探討當代著名學者余敦康先生的學術思想。 余先生生於1930年,湖北漢陽人,中國社會科...
第五屆「三少民族」學術研討會海拉爾宣講民族文化
本網訊 6月15-18日,由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和呼倫貝爾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三少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海拉爾召開,會議的主題為「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來自北京、黑龍江、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與創新轉化
作者:於洪波,單位:瀋陽師範大學;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L15ZDA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
第五屆國際《尚書》學術研討會在蘭召開
4月28至29日,「第五屆國際《尚書》學術研討會」在金城蘭州召開。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的65名學者齊聚黃河之濱,圍繞《尚書》的分類和現代價值,各抒己見。 「有為才有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論中山裝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山裝是國之精粹,它的出現是中國服裝史的創舉,是影響深遠的服飾改革。中山裝的誕生及其樣式發展的歷史,深刻提示出中山裝作為表達民族巨大的歷史價值。對於今天我們研究中山裝需要從它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特徵...
堅守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
中國古代學術有「經世致用」的傳統,文學研究自然也不例外。錢穆曾經對乾嘉以來的訓詁、考據進行深入反思,他極力反對那種「永遠是一些竹頭木屑之收藏,永遠無一間半架真建築」的「搜集資料」法。姚永朴針對...
傳承與創新:中國玉雕藝術的當代表達,聽聽文史學院老師如何講
中國玉雕藝術是華夏文明的奠基石。其獨特的造型語言、鮮明的表現形式、豐厚原質的文化含蘊豐富了中華文明璀璨的文化資源寶庫,彰顯了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特有的哲學理念、美學意蘊、文化精神是當代中國玉雕...
一部深化漢代《尚書》學研究的力作
近百年來的《尚書》學研究,在通論性著作和辨偽性專著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以往的著作大部分側重《尚書》學史的梳理,對某一時代的《尚書》學面貌未能進行深入細緻的爬梳整理。有鑒於學界對斷代《...
重建儒學現代學科地位是實現文化自覺的第一步
自近代「西學東漸」以來,如今全球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劇,我國思想文化一直都而臨著來自外界及自身的不斷衝擊和挑戰。在這對於整個人類歷史而言並不算長的兩個左右世紀裡,伴隨著國運的興衰變革,國人在文化思...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陶淵明文獻集成與研究」開題報告會舉行
原文標題:拓展陶淵明文獻集成研究 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記者:項江濤 陶淵明的文學創作對儒釋道多元文化的兼容並包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陶淵明發揮了重要的...
世界儒學研究中心重返中國大陸:十八大以來儒學變遷之大勢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歷來占據世界重要地位,素為世界各國所禮讚。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屢遭侵略及國家地位的下降,在西方中心論的裹挾之下,中國文化在國際文化舞台上日益淪落到「妾身未明」的境遇...
朱傑人:全方位研究《近思錄》不能少了文獻學
中國網11月18日訊 16日,朱子與朱子學文獻研究討論會暨第36屆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年會在武夷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名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和武夷學院的部分師生參加會議。中國歷史文獻...
長江語丨劉建軍: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
內容摘要:文化自信與文化軟實力有著密切聯繫,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支撐和推動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中華文明的歷史輝煌、當代中國的蓬勃發展、文化發展的正確道路...
王泛森:我基本上是個悲觀的人
台灣「解嚴」前負笈美國問:1987年負笈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時,您恰好「錯過」了台灣「解嚴」的歷史性時刻,故鄉的巨變在美國是如何得知的?還是假期回台灣聽說的? 答:在我們那一批留學生要離開台灣到...
39本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文化學術上的「高樓大廈」,只能一磚一石地去壘。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在於開放和包容,無論何時,如果想走得更遠,必須先看得更遠,而想看得更遠,就得站在巨人的肩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江藍生說,「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