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龐大的宋代筆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代筆記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筆記既有對社會重大事件的記錄,也有對微觀生活的具體生動的敘述,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其他文獻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
宋代筆記數量龐大,據統計,傳世的宋人筆記有500多種,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彌足珍貴。
《全宋筆記》第十編於近日出版,至此,前後歷時19年,《全宋筆記》全部出齊,總計102冊,2266萬字,收入宋人筆記477種。
這是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所同仁在學界各方支持下齊心協力取得的成果。
古代筆記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筆記既有對社會重大事件的記錄,也有對微觀生活的具體生動的敘述,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為作者親聞親歷,其以質樸、不事雕琢的特色全方位地記述了古代文化風貌和社會生活場景,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內容極為廣博,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藝術、宗教、民俗等領域,保存了大量正史不屑記載的科技、文化、社會史等方面的珍貴資料,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其他文獻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
入宋之後,筆記進入了它的成熟期,原先筆記中的志怪傳奇內容逐漸淡化,注重社會現實成為主流。
這種不拘一格的隨筆記事的文體深受大眾的喜好,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僧侶、布衣,都撰寫有筆記,或「公餘篡錄」,或「林下閒譚」而信手筆錄之。
寫作者不必刻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無需關注「春秋筆法」,興致所至,將其所見、所聞、所思隨手札錄。
宋代筆記的思想性、學術性日趨凸顯。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載:「太祖廟諱『匡胤』,語訛近『香印』,故今世賣香印者,不敢斥呼,鳴鑼而已。
仁宗廟諱『貞』,語訛近『蒸』,今內庭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亦此類。
」封建避諱制度造成的荒唐情景,躍然紙上。
洪邁《夷堅支乙》卷四《優伶箴戲》曰:「俳優侏儒,固伎之最下且賤者,然亦能因戲語而箴諷時政,有合於古蒙誦工諫之義。
」書中記述了宋代優伶不畏權貴,用舞台語言譏諷時政的真實故事。
宋代筆記這種針砭社會的思想火花的產生與宋代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並由此深刻地影響了宋之後的文學體裁和作品。
已有學者指出,宋代筆記已是晚明小品的先驅。
以《夢溪筆談》《容齋隨筆》《考古質疑》《困學紀聞》為代表的宋代筆記也開啟了後世考據筆記的先河。
宋之後的筆記,無論是著述形式,還是內容涉及面,基本沒有超出宋代筆記的範疇。
宋代筆記數量龐大,據統計,傳世的宋人筆記有500多種,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彌足珍貴。
例如在中國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夢溪筆談》,便是宋人沈括撰寫的一部筆記。
指南針發明後被人類運用於航海事業,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而最早記錄這一實踐活動的,正是宋人朱彧的筆記《萍洲可談》。
又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錄了880多年前宋朝使團出使朝鮮半島的情景,保存了珍貴的中外交通史料。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用細膩的筆觸記載了宋代京城開封的繁華景象和市民日常生活,是我國有關城市社會文學作品的開創之作。
洪邁的
《容齋隨筆》涉獵廣泛,對歷代典章制度、史書、文學、語言文字、天文律歷、古代文物等,無不淹通,徵引賅博,考據精確、論述深邃,不啻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這些筆記歷經千年歲月的沖刷,仍魅力不減,熠熠生輝,構成我們民族記憶的瑰麗寶典。
傳世的宋人筆記絕大多數分散在各種叢書中,有些書十分稀見,尋覓極為不便,且版本蕪雜,在長期的編輯刻印流傳中,相當一部分筆記著作已非原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散佚,或因後人重輯而混亂不堪、錯訛叢生,給使用者帶來諸多困難。
因此,對傳世的宋人筆記進行系統整理,編纂出版一部筆記總匯,並對宋人筆記蘊含的價值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和總結,是一項重大的基礎性文化學術工程。
我們搜集梳理了散見於各類叢書和各大圖書館的500多種傳世的宋人筆記,對其中符合整理要求的477種筆記按統一體例作了編纂整理。
《全宋筆記》對先前學術界已有整理本的筆記文獻,多有匡正,在充分吸納前人時賢成果基礎上,整理質量有所提高,例如《東京夢華錄》,採用了北京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袁克文藏本作校本,糾正了一些先前整理本未能糾正的錯訛。
《諸蕃志》是中外交通史名著,學界有不少整理和研究成果。
此次整理,我們充分利用了出土的趙汝適墓誌以及學界已有成果,並注意到《宋史·外國傳》參考利用了《諸蕃志》,運用《宋史》相關材料以校正《諸蕃志》文字之誤,比之先前出版的整理本更為精善。
更有大量的筆記文本為學界首次整理,僅如佛學類筆記,就有《羅湖野錄》《雲臥紀談》《叢林盛事》《枯崖漫錄》《林間錄》《法藏碎金錄》《人天寶鑑》《廣清涼傳》《續清涼傳》《叢林公論》等,大多為宋代僧人所作,多佛門聞錄,頗具佛學史研究價值。
筆記文獻的卷帙篇幅大都偏小,卻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對於研究宋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如吳幵所撰《漫堂隨筆》,載北宋英宗至哲宗時期朝野見聞,對研究北宋中後期政治制度史多有裨益。
傳世的《說郛》刪節本僅有三條,學界一般認為已無傳本。
我們通過細緻考證,判定北京國家圖書館藏勞氏丹鉛精舍本及南京圖書館藏清錢塘丁氏正修堂本實為該書傳抄之本,並以丁氏本為底本做了整理。
張淏撰《雲谷雜記》,歷代書目未見著錄,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得,評價曰「實踵(洪)邁書而作,蓋能專為考據之學者」。
20世紀初,魯迅先生曾從《說郛》中輯錄出一卷,十分看重其價值。
《洞天清錄》記載古器書畫,凡一百六十則,涉及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翰墨真跡、古今石刻、古畫等,洞悉源流,辨析精審,歷來為文物鑑賞家所重視。
陳郁《藏一話腴》既有朝野遺聞逸事、史事雜論,也有文學評論。
陳郁為著名詩人,對當時人的詩文評價頗有見地,為宋代文學批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
南宋先後經歷了金、元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宋朝軍民奮起抗戰,事跡可歌可泣,宋人筆記對此多有記載。
如王致遠《開禧德安守城錄》記述了開禧年間德安府通判王允初率軍民英勇抗金、浴血奮戰、堅難守城一百零八日的史實,並詳論宋金攻戰之策及攻守戰具如對樓、流馬、石炮等。
其價值,誠如清孫詒讓所言:「所記雖一人一時之事,而為讀《宋史》者拾遺補闕。
」又如陳規《守城錄》,詳細評述了北宋末年開封城防之戰的失誤。
所載《守城機要》及有關武備裝置、兵員布防、城池攻守的論述及實戰事例,為研究古代軍事、科技及古城池建制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
整理過程中,我們做了大量搜遺輯佚的工作,例如收錄的范成大四種遊記《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此次整理輯得大量佚文,應是目前最為完整的整理本。
葉大慶《考古質疑》,為重要的考據之作,考訂精密,援引賅博。
今傳本乃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多有遺漏,我們又從《永樂大典》及其他文獻中輯得多條。
南宋初朱勝非撰《秀水閒居錄》三卷,記載了南宋初的政治、軍事、經濟、選舉制度及宋金對峙形勢,於建炎三年發生的重大事件「苗劉之變」亦有詳載,更廣及北宋史事,對於研究南宋初期的歷史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原書已散逸不傳,《說郛》本僅有八條,此次我們做了全面彙輯。
再如洪邁的《夷堅志》,為宋代社會研究的資料淵藪。
原書流傳過程中有大量散逸。
我們在充分吸收學界既有整理成果的基礎上,又從宋代文獻中輯得佚文一百餘條。
值得一提的是,《全宋筆記》編纂整理的過程也是辨偽存真的過程。
傳世的筆記文獻中,有不少題為宋人的作品,經考訂,其實是元及元朝之後的作品,或是託名偽作。
我們對混雜其間的偽書作了考訂甄別,做了細緻的辨偽、剔除工作。
《全宋筆記》的出版,為學術界提供了一部經過系統編纂整理,收羅齊全,便於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筆記總集。
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把分散的符合筆記體裁的傳世宋人筆記儘可能收錄,予以編纂整理。
收錄整理的筆記數量是目前學術界同類出版物中最多,也是最全的,體現了《全宋筆記》的「全」的特點。
二是本總集收錄的大多數宋人筆記系首次校勘和標點,即使是學界已有整理成果的,我們也力求出新,做到後出轉精,體現了「新」的特點。
古籍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積澱下來的文化遺產,而文化遺產只有通過認真梳理和挖掘,大力弘揚和傳承,才能彰顯其價值,發揮其作用。
《全宋筆記》整理出版,使得經整理過的宋代文獻資料基本上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概貌,它連同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單位編纂整理的 《全宋詩》 《全宋文》 《全宋詞》以及點校本《宋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
《文獻通考》等,構成了比較齊全的宋代研究資料庫。
《全宋筆記》整理出版,對於充分發掘和利用筆記文獻的價值,傳承祖國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和繁榮學術研究,無疑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除了編纂整理筆記文本之外,我們還從文史結合的角度全方位地對筆記的史料價值和文化涵義作了深入的研究,深度挖掘宋人筆記的學術價值,探求中古時期社會文化繁榮和發展的軌跡,對這一文化遺產作全面的挖掘和利用。
有學者指出:由
全宋筆記》啟動,引起其他歷史時期筆記總集的整理、出版,其意義當不僅限於文獻整理。
應當把筆記的系統研究提到日程上來,把筆記的分類如何從傳統框架走向現代規範化的梳理,建立起科學體系,將筆記作為相對獨立的門類文體進行學科性的探究。
這是我們今後工作要進一步拓展的方向。
作者:戴建國 (作者為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范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陶淵明文獻集成與研究」開題報告會舉行
原文標題:拓展陶淵明文獻集成研究 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記者:項江濤 陶淵明的文學創作對儒釋道多元文化的兼容並包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陶淵明發揮了重要的...
饒宗頤:這是繼徽州契約文書之後在歷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發現
與僑批有緣的人,並不止王煒中先生一位。但王煒中老師與僑批結緣之深卻有目共睹,這種緣份在2017年還進一步具體地轉化成了一本30多萬字的新書——《僑批緣》。 大概在10年前,我們廣西師大出版社也開...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
作者:陳爽(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曾經被陳寅恪先生歸於「不古不今之學」。學界對於所謂「不敢觀三代兩漢之書」等語意與語境的理解雖見仁見智,但「不古不今」之說確實在一定程度...
吳天墀《西夏史稿》:了解、研究西夏王朝歷史必讀的基礎著作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200種之第16種。給荒蕪寂寥的西夏史園地帶來了春天的氣息。——徐中舒♚吳天墀,我國當代歷史學家,曾為四川大學教授。本書是西夏史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著作,系統介紹了西夏王國的形成...
文本詮釋與哲學史研究
中國哲學史研究在西學的刺激和影響下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大概而言,自從胡適以他所理解的西方學界哲學史方法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1918)之後,不管同意還是反對,中國學界就開始了不同版本...
東亞漢文文獻有待進一步研究
直到今天,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往往依舊滿足於「汗牛充棟」的中國史料,似乎理解中國只能去中國文獻中尋找。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及其所在的文史研究院一直期待那些被「減去」的中國歷史在周邊的眼睛中重新浮現。...
北京大學:儒學典籍整理項目《儒藏》編纂順利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魏夢佳 梁天韻)記者23日從北京大學獲悉,中國重大基礎性學術文化項目《儒藏》編纂工程目前進展順利。目前,《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已編纂完成200冊,出版100冊。...
近十年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觀感
【作者簡介】彭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十年來,從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國古代史研究呈現出持續進展的態勢。根據《中國史研究動態》各年度不同斷代的學術綜述,近十年中國古代史領域發表的論...
宋史前沿論壇:走出「唐宋變革論」,邁向「大宋史」研究
2017年10月21—22日,「新視角·新方法·新觀點——宋史學術前沿論壇」在上海師範大學西部外賓樓101會議室舉行。這次會議由中國宋史研究會主辦,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古籍研究所承辦。上...
歷時19年 全十編《全宋筆記》編撰完成在滬首發
歷時19年,全十編,共計102冊約2266萬字……由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學者編纂完成並全部出齊的《全宋筆記》於6月30日在上海師範大學首發。
歷時19年 全十編《全宋筆記》編撰完成在滬首發
歷時19年,全十編,共計102冊約2266萬字……由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學者編纂完成並全部出齊的《全宋筆記》30日在上海師範大學首發。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包偉民在賀信中評價,這是中國古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