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學發掘「菩日文獻」填補空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新社拉薩8月4日電 (白少波)「『菩日文獻』學術研究價值媲美《敦煌遺書》,填補了貢堂地區(中尼邊境)古籍文獻資料空白。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大藏經》對勘局顧問、西藏大學藏學典藏室研究員西熱桑布近日在此間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西熱桑布說,2005年他在西藏自治區吉隆縣扎克達索寺進行文獻編目,偶然聽說附近聶拉木縣菩日村曾經出土過一批文物,其中也有經卷文獻。
他專程趕到聶拉木縣菩日村尋訪,看到這批文獻後,及時地保護了起來。
2007年「菩日文獻」被西藏大學圖書館收藏,並成為「鎮館之寶」。
西熱桑布說,「菩日文獻」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境內出土的年代最遠、數量最多的藏文文獻,形成年代均在十四世紀以前,部分文獻形成於西藏吐蕃時期(唐代),按西藏古籍分類法大致屬於吐蕃時期文獻,數量約有80餘函,總共1萬2千餘頁,其中80%保存完好。
西熱桑布介紹,「菩日文獻」涉及內容廣泛,大致分為宗教和世俗文獻兩部分,宗教文獻包括密宗儀軌和佛教典籍,佛教典籍中有些是初譯本,還首次發現了十世紀左右在西藏流行的民間宗教的典籍和儀軌;世俗文獻包括詩詞、贊文、人物傳記、書札等,為研究西藏宗教和文化的起源變化與發展歷史提供了原始的實物佐證。
他認為,其學術研究價值可與《敦煌遺書》媲美。
據悉,近年來,古籍文獻研究成為國際藏學的熱點,而中國對藏文古籍的研究剛剛起步,也局限於屈指可數的幾處發掘點採集的資料,迄今為止從下阿里—貢堂地方發現的資料幾乎沒有。
西熱桑布認為,《菩日文獻》的出土填補了該地區古籍文獻資料的空白。
西熱桑布說,文獻中的十世紀寫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於2010年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文獻整理研究也得到中國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目前第一階段基礎研究工作已經完成。
(完)
西藏大學獲贈北京木刻版藏文古籍
近日,著名民族宗教文物收藏家、鑑賞家,遼寧省阜新市政協文史館館長海春生向西藏大學捐贈北京木刻版藏文古籍20部。據了解,海春生近年來向全國各科研院所捐贈藏品達1600餘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我國將系統出版藏文重要典籍
建立全球最大藏文古籍資料庫日前,《中華大典·藏文卷》西藏工作站在拉薩成立,這是《中華大典·藏文卷》繼在甘肅民族學院、青海大學設站後的第三個工作站,工作站計劃用15年時間,出版從吐蕃時期至西藏和平...
觀古籍文獻 賞民族文字之美
中國西藏網訊 5月,一場主題為「墨香遺珍」的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展。該展覽是「少數民族重要文獻系列展」之一,也是繼2016年舉辦的「古今藏文重要文獻特展」「蒙古族古今重要文獻特展」後的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