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開啟藏文古籍保護「數字化」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為自治區博物館的《曆法白蓮言教》、《八支集要之精髓如意珍寶》等藏文古籍。
攝影:廖雲路
西藏保存著大量以藏文古籍為主的多文種古籍,這些古籍流傳久遠,卷帙浩繁,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是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目前,全國存世藏文古籍總數約在百萬函以上,其中約三分之二收藏在西藏,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普查,有計劃、科學地開展古籍保護等工作刻不容緩。
歷史留傳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口頭傳承,另一種則是文獻記載。
前者「記錄」的時間不過匆匆百年,而後者則撐起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史。
西藏擁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藏文化,保存著數量大、種類多、價值不可估量的藏文古籍文獻。
自治區古籍保護工程自2007年正式啟動以來,全面開展了大量普查、保護、宣傳和研究等工作,西藏文明的火種在不斷延續。
記錄藏族社會發展的「活標本」
西藏是古籍資源大區,傳世古籍歷史久遠、卷帙浩繁。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古籍,西藏於2007年成立了由文化廳、發改委、教育廳等多個單位組成的自治區古籍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並於2011年在自治區圖書館設立了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
「自從古籍普查工作開展以來,昌都、阿里、日喀則、山南等地和拉薩市境內都發現了極具文獻、文物、藝術價值的珍貴古籍。
」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負責人、區圖書館副館長邊巴次仁介紹。
例如,山南地區隆子縣發現了不同時期古籍寫本近千函,其中有5函寫本為《吐蕃喇蚌經》,是吐蕃晚期王室內供奉的佛教經典《十萬般若經》的專用名稱,其版框規格、繕寫字體特點、葉面行數、繕寫質地等均與舉世聞名的《敦煌文獻》如出一轍。
又如,目前收藏於西藏大學藏文古籍研究所的「菩日文獻」,為研究西藏宗教和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原始的實物佐證。
目前,以藏文古籍為重點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不斷湧現古籍涉及西藏曆代名人傳記、藏醫藏藥、天文歷算、因明學、格薩爾傳、書信集、建築學、典籍目錄、苯教經書等,是藏民族社會發展史上的「活標本」。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藏文古籍體現了藏族等少數民族悠久的文化,具有豐富深廣的歷史內涵。
搶救和保護這些珍貴的古籍對於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西藏大學藏文古籍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米次說。
據統計,西藏藏文古籍保存較多的收藏單位主要有:布達拉宮、色拉寺、哲蚌寺等約13000函,自治區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約21000函,西藏大學圖書館約4600函,西藏藏醫學院圖書館約5000函,自治區社科院圖書館約30000函。
由於西藏藏文古籍還有不少散存於寺廟和個人,點多面廣、地處偏僻、保護難度較大。
自治區文化廳於2013年出台了《關於加強西藏古籍保護工作實施意見》,目前已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以西藏古籍保護中心為基礎、民間積極參與的古籍保護網絡體系。
「古籍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許多專家在拉薩、阿里、那曲、山南和林芝等地進行了大量艱辛的調研工作,更有專家常年埋首於藏文古籍搜集、分類、編目、出版等工作,不辭辛苦才換來了古籍保護今天的局面。
」邊巴次仁說。
開啟古籍保護「數字化」時代
在自治區博物館,《曆法白蓮言教》、《八支集要之精髓如意珍寶》等藏文古籍被陳放在展廳內,頗受前來參觀的遊客歡迎。
今後,要想一睹藏文古籍的風采也不必親赴西藏,因為藏文古籍數字化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藏文古籍最重要的是其文獻價值,如果頻繁查詢、使用,難免會造成磨損。
實現古籍『數字化』,是解決古籍保護和使用之間矛盾的有效方法。
」邊巴次仁說。
根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下發的《古籍數字化工作手冊》製作標準,西藏將對修復完成的古籍進行彩色拍照掃描和數據標引,最終把數字化的數據以網絡或電子閱覽室終端上瀏覽形式,讓更多讀者共享古籍的內容。
截至去年年底,西藏首批26函藏文古籍「數字化」已經製作完成。
此外,西藏大學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已簽署「合作開展藏文文獻數字化項目協議」,西藏藏醫學院也實現了800餘部藏醫藥傳統文獻的在線檢索。
藏文古籍「數字化」進程將使許多珍貴古文獻在更加科學的保護中,實現廣泛傳播、永世長存。
原標題:延續西藏文明的火種
(責編:翟新穎)
山西古籍的保護與傳承
燦爛的三晉文化為山西留下了上百萬冊珍貴古籍,其數量和質量都位居全國前列,這些浩如煙海的古籍善本既是三晉悠久歷史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山西古籍普查保護和研究的任務艱巨並且緊迫。近日,記者來到山西省古...
西藏成立藏文古籍修復中心搶救藏文文獻
新華社拉薩7月21日電(記者張京品)西藏自治區藏文古籍修復中心21日在拉薩正式揭牌,成為西藏打造國家級藏文古籍修復基地的又一重大舉措,這將極大提升藏文古籍修復能力,為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留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