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與禪宗,眾生皆可頓悟成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好!上期我們聊高學歷者出家時曾提到過六祖慧能那首傳世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那本期咱們就來拜聊下六祖慧能與禪宗。

說到佛教,除了阿彌陀佛外,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能有這感悟得拜謝六祖慧能,雖然說在慧能之前,禪宗在中國從印度宗師達摩祖師開始,已經經歷了五代衣缽宗師,但真正使禪宗得以發揚光大,家喻戶曉的人就是慧能,因為他是禪宗第六代衣缽傳人,所以稱他為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

一首偈子繼承禪宗衣缽

那我們要問了,慧能怎能有如此高深的佛性?還是來看看他普通而又傳奇的經歷吧。

慧能早年喪父,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以砍柴賣柴為生,因為賣柴的集市有一寺廟,耳濡目染吧,有機會聽到寺里講經說法,《金剛經》等佛教經典。

可能是悟性極高吧,他頓時對佛法產生了濃厚興趣,安頓好母親後,一路向北來到當時的湖北黃梅東山寺,因為禪宗第五代宗師弘忍法師正是在這裡。

慧能想拜他學法。

應該是弘忍為了考驗他,然後就問慧能,你從哪裡來?慧能說嶺南的廣東。

弘忍冷冷的說,那可是蠻荒之地,怎能學得了佛?慧能反駁說,人是分南北,但佛不分南北啊。

弘忍覺得這小子有慧根啊,就安排他在寺里打雜幹活,並未剃度他。

8個月後,弘忍準備考察弟子們的悟性,如果被弘忍看中就能成為禪宗衣缽傳人了。

廣受大家看好的弘忍得意弟子神秀在牆上作了一首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人嘆服,唯獨慧能覺得,雖然是佛法的道理,但這遠沒達到《金剛經》里說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慧能當時也不識字,就找人代筆寫下自己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幡動風動與心動的故事

五祖弘忍知道了,又驚又喜,驚的是一個做勤雜工的夥計又如此高深的領悟,喜的是終於找到禪宗衣缽傳人了。

這樣,弘忍就悄悄把禪宗衣缽傳給了慧能,為了避免引起紛爭,並讓他秘密南下弘法去了。

慧能南下十餘年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到了廣州法興寺,此時擁有第六代禪宗衣缽傳人的惠能還沒有正式剃度出家,當時正遇到寺里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有兩個弟子在爭辯是風動還是幡動,慧能看到門爭辯的不可開交,就上前去跟他們說道,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這個故事是非常經典的,記載在《六祖壇經》里。

這裡小編插點題外話啊,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的話,說幡動是光學,因為光的反射和散射讓人看到了幡在動;說風動是牛頓經典力學,因為是產生風力才導致的幡動;說心動則是量子物理學,是人的意識和觀察才有幡動這個結果,有興趣的朋友去了解下測不準定律、薛丁格的貓實驗等量子物理學經典案例)

六祖壇經記載幡動風動的故事

回到主題,慧能說是心動,真可謂語驚四座,印宗法師覺得此人不一般,詢問後得知原來慧能就是禪宗第六代衣缽傳人啊,於是給慧能剃度,慧能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正式講經說法。

次年,六祖又到曹溪寶林寺,弘揚聖教,大闡宗風,並宣布從此以後傳法,只傳法印,不傳衣缽,以免為了爭奪佛的衣缽,發生不必要的糾葛。

寶林寺也就是今天的廣東韶關的南華寺,六祖慧能的肉身佛像就供奉於此。

宋太祖時將寶林寺改名為南華禪寺,沿用至今。

因禪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稱六祖道場。

六祖慧能讓人們得以摒棄了以往信仰佛教的繁文縟節,就是各種程序、禮儀、條件,在六祖看來這些都不重要,人只要頓悟,即可成佛,也是禪宗最初的宗旨,人人皆有佛性,人人即可成佛,見性成佛。

可以說六祖慧能讓禪宗登上了佛教的主流宗派之席,也讓佛教真正的中國化,因為只要你頓悟了,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修佛成佛,不一定要出家,這個偉大的創舉使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國文化里。

使佛的思想大眾化,生活化,非常了不起。

大家也可以收聽小編在喜馬拉雅的同文音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六祖壇經》有感

《六祖壇經》說明了禪宗六祖身世之低陋,更說明五祖不拘一格選人才的魄力和對人才的愛護。六祖何許人也?大字不識一個的鄉下人,來到了五祖壇下學佛,先被人嘲笑,六祖是如何回答的呢?祖曰:「人分南北,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