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的直指人心|行住坐臥皆是禪、運水搬柴皆是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南派禪宗的創立者叫惠能(638—713),也稱慧能。
史稱六祖:中國佛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
是佛教經典中唯一一部中國人撰述而被尊稱為「經」的著作,曾被列入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學著作之中;
《六祖壇經》曾被列入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學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稱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與孔子、老子並列為東方三聖。
筆記正文:
本來當寫書評,可是對於禪宗能得一皮毛也就理解受用,不好評論,只好做一讀書筆記,間或有幾句自己的理解,把六祖慧能主要的事跡和觀點摘要,分享交流學習,編輯整理為本書的記要:
「傳奇悟道」
六祖惠能以白丁之身,徹悟萬法皆空。
前半生采樵養母,二十四歲聞經悟道,很是傳奇:
當時惠能在市集賣柴,一客店住客要買柴,惠能就送柴到客店,收了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
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這就「悟道」了,而他當時還不知客人念的什麼經。
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
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
慧能能在如此的環境之中參禪悟道,可謂慧根天生,悟性了得,故而能為人之所不為創了南宗。
當代國學大師錢穆《國史大綱》稱:「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竟可說他在中國創立了新宗教,其對後來影響之大,甚少人能比……在唐以後,中國南方出了兩大偉人,即慧能與朱子。
南方地區對中國文化上之貢獻,可謂已超越了北、中兩部。
」
「佛教發展」
禪宗是佛教的一個教派。
佛教源自印度。
約在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抵廣州傳教,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人,被尊為禪宗初祖。
達摩在廣州時間不長,隨後北上,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隱居修行,「面壁九年」,終得正傳。
他把自己的衣(所披的木棉袈裟)和缽(食器)傳給弟子慧可,慧可為禪宗二祖。
這衣缽自此成為禪宗道法授受的信物。
慧可把衣缽傳與僧璨,是為三祖。
僧璨傳與道信,是為四祖;道信傳與弘忍,是為五祖。
五祖弘忍對慧能「佛性無南北」頗為賞識,而這正是日後南派禪宗的基本理論。
「弘忍傳衣」
待到五祖弘忍傳衣缽,要弟子們做偈,上座神秀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弘忍看了,覺得他對佛學宗旨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只到門外,未入門內」。
而慧能因為不會寫字則找人代寫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神秀要「時時勤拂拭」,才使自己不惹塵埃。
惠能卻是乾脆來個徹底否定,把世間所有一切全部視為空無,根本就不會惹塵埃──更說白了,連塵埃也是無物。
空無觀被推到了極致。
佛家稱「四大皆空」,這首偈是最形象的表述。
弘忍悄悄傳衣缽給慧能,並警惕的告訴他,不要再繼續傳了,現在弟子們為衣缽已有名利之心,再多傳這無心之物,必有禍患;於是慧能聽從師父法旨,帶衣缽南下。
五祖親送惠能到九江驛上船。
五祖搖櫓,說:「應該我來渡你。
」惠能道:「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贊道:「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
「風幡之論」
唐高宗儀鳳元年正月八日,來到廣州法性寺。
當時寺中住持印宗法師正在給僧眾講《涅槃經》。
一陣風吹來,把掛在旗杆上的幡吹動了,兩個和尚為此辯論起來,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誰也未能說服誰。
惠能走進來,妙言一句,令眾僧皆驚。
這便是著名的「風幡之論」。
惠能道出的驚人之語是:「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仁者,對他人的尊稱。
)此言一出,眾僧全都「駭然」。
印宗法師評說:「仁者論義,猶如真金」,向眾僧說:「此肉身菩薩也。
」
惠能以極之偶然的「風幡之論」作為契機,公開了自己的「六祖」身份。
在宗印法師等高僧的支持下,當年二月為眾人「初開法門」,演說其「般若三昧」(意為「格守空寂頓悟之佛性」),創立南派禪宗,奠定了自己作為禪宗第六代傳人的「六祖」地位;南派禪宗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的正統。
「南頓北漸」
惠能的南宗頓教與神秀在北方倡行「漸悟」教旨的北宗漸教相對應,歷史上稱為「南能北秀」、「南頓北漸」「頓」是頓悟,「漸」是漸進;是禪宗傳道的兩種方法,在我個人理解來說,漸漸地理解就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個長久的摸索過程,啊!我終於知道什麼意思了!
而頓悟則傾向於你雖則要理解此書奧義,卻可能是在做別的事情的時候,偶然有了萬物皆通的道理,原來如此!恍然大悟。
中國人信佛,其中大多數人在信佛的實踐上都大致是六祖的門徒;人們所信奉的佛教,基本上就是這南宗頓教。
河北臨濟、湖南溈仰、江西曹洞、廣東雲門、南京法眼等五宗,此所謂「一花五葉」。
臨濟宗後來又分為黃龍、楊歧兩派,與上述五宗並稱「七宗」,史稱「五家七宗」。
「直指人心」
自初祖菩提達磨至五祖弘忍,都不曾提過頓悟說。
這是惠能的創新。
他主張直澈心源,頓悟成佛。
這種教義不重禪定的形式,而重心性的清凈。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南宗法旨「直指人心」之法。
不必累世修行,無須大量布施(「成道非由施錢」),摒棄繁瑣儀式,用不著坐禪(《法寶壇經?護法品第九》:「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用不著講習背誦浩如煙海的經卷(《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無須離群索居,遠離塵世,只要真心向佛,出家在家皆可:「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頓悟法門」
拋開所有外在形式,「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
」惠能將歷來通過對外在神靈的信仰和崇拜的作佛法,改變為純屬是個人內在的心性追求與「覺悟」。
這便是南派禪宗的「頓悟法門」,它發揮了高度的主觀能動性,推翻了佛祖的絕對權威與佛經的神聖地位,這是對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一場革新。
國學大師陳寅恪稱讚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這是說惠能與魏晉間嵇康、阮籍罵倒儒學六經一樣有摧陷廓清的功績。
)
「世俗佛教」
惠能提倡隨緣任性的自然生活,「行住坐臥皆是禪」、「運水搬柴皆是道」。
使禪宗趨向平民化、世俗化,將禪理融入日常生活中,達至潤物細無聲之效,成為一種適合中國大眾的「世俗佛教」。
惠祖在1300多年前告訴世人:佛就在你心中,自心即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連作為傳播思想工具的文字都是不需要的。
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教」指經教,即佛陀之言教。
這是說禪宗之相傳不依言教,而系以心傳心。
其所傳是經教之外的另一種傳授。
)因而什麼出家、儀式、經卷等都不重要,於身外求佛時必須遵循的一切清規戒律都可不要,從而開闢出一條自修自悟即可見性成佛的途徑。
惠能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創立的南派禪宗融攝了儒家倫理道德觀和人文精神、道家自然無為的處世態度、以及幽深微妙的玄學思辨方法,使其符合中國文化和社會倫理,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文化的角度審視,禪宗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智慧;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思維方式。
「法寶壇經」
《法寶壇經》是六祖思想的總匯,仔細通讀全書,可以感受到惠能反覆表述的人世間的「修持」之法,其核心概括起來大致是八個字:「即相離相,如如不動。
」
相,形相,引申為心性以外的外界的一切。
即是貼近;離是分開。
如如,指永恆存在的真如(本性),又引申為永存,常在。
即相離相,意為:人生存於世間,不可避免要面臨各種景況,處理各種事情,這是「即相」。
但不執迷,不沉迷,不痴迷,不陷進去,不執著於「相」,此為「離相」,這也就是佛陀所說的「實相無相」。
這種對世情的態度,重在「離相」,而最要緊的是「如如不動」:不管面對任何事情,大也好,小也好,一般的也好,特殊的也好;不管面臨如何景況,好也好,壞也好,美也好,丑也好;聞知任何言論,令人喜悅也好,令人厭惡也好,令人興奮也好,令人沮喪也好,心中的「真如」都不受影響,不受束縛,不動搖,不意亂,不情迷,心性自守,心智澄澈。
「空寂虛無」
煩亂困擾何來?不在外,在內心,佛家稱「妄想」:分別、計度、執著,等等。
後來成為禪宗四祖的道信在十四歲時去禮謁三祖僧璨,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
」三祖反問:「何更求解脫乎?」道信聞言,當下大悟,解脫了。
「禪是什麼?」法師答:「禪是生活的智慧。
」
菩提,這個覺悟的境界是什麼?是:心靜、心定、純凈、清明、澄澈;安閒恬靜,虛融澹泊。
至高的境界是「空寂虛無」,什麼都沒有,連佛法都不要。
「以心傳心」
唐代六祖之後,得道者如稻麻竹葦,不傳其衣,只傳其法;從道理上講,惠能所創南宗乃以心傳心,識心見性,自性自悟,不假外物。
衣缽亦不過是心外之物,傳之何用?
六祖慧能與禪宗,眾生皆可頓悟成佛
大家好!上期我們聊高學歷者出家時曾提到過六祖慧能那首傳世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本期咱們就來拜聊下六祖慧能與禪宗。說到佛教,除了阿彌陀佛外,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