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院收藏的西周玉器(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鳥 西周 長6.2、寬4厘米

鳥首有冠狀突起,沿頸部向後舒展,末端向上翻卷。

尾分兩支,長尾向後伸展末端翹起,短尾向前彎卷直抵下腹。

圓眼、鉤喙、寬尖翅、粗短足,形態古拙,立體感強。

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個彎卷處鑽三個透孔,胸部轉角處也有一個穿孔,這四個孔可以將鳥形飾加以固定。

鳥身紋飾線條基本為比較單一的直線或曲線,但胸部則雕刻比較特殊的捲雲紋。

玉鳥形象簡化,圖案與青銅器上的鳥紋具有一定共性,與殷墟出土的商晚期玉鳥形態也很接近,但圖案更加生動流暢。

兔形佩 西周 長4.5、寬2.7厘米

此器雙面片雕,造型稍異,但均為兔臥狀,腿前伸,長耳後伏,尾尖上翹,碩臀,圓眼,吻部穿一透孔,乖巧可愛。

兔形玉佩最早見於商代,以婦好墓出土最為典型。

商代玉兔的耳也略向後抿,但做奔跑狀,眼圓睜、腿部擺動、尾部翹起,靈活中透出機敏,動感很強。

魚形佩 西周 長10、寬2.2、厚0.5厘米

此器璜形魚身,大圓眼,口部鏤空一小圓孔。

無鱗紋,背鰭用陰線勾勒出基本輪廓,再以細斜線填實。

腹鰭只勾輪廓。

尾為雙叉形,略向外撇,末端雙面磨製,鋒利如刃。

西周時期,大型墓有在棺槨的帷幕上懸掛玉魚的葬習,多的可達數十件。

魚是人們最早關注的動物之一,在新石器彩陶上即有魚紋圖案。

佩魚之風始於商代,玉雕中有片狀魚,多為平直狀,有些口部帶孔,尾端有長榫,似刻刀,可能是隨身攜帶的工具。

周代玉魚多呈彎形,少數玉魚還雕刻魚鱗,形象更為生動。

人龍紋玉牌飾 西周 高6.7厘米 下寬5.4厘米 上寬4.3厘米 最厚0.9厘米

玉為深綠色,形狀為梯形,上窄下寬,中間稍厚,正面以中間為界,兩側飾對稱紋飾,用雙勾法雕刻獸面紋、龍紋和人首紋。

背面光素無紋,器上端與背部頂端有兩兩相對的透孔,共五對,器下端與背部下端有七對兩兩相對的透孔,均為側、背斜鑽,是用來串聯其它珠管和玉佩,是組玉佩中的主要飾件。

此玉牌與1992年晉侯墓 31號墓出土的周代玉牌聯珠串飾中的玉牌相類似,也為梯形,上窄下寬,上飾對稱龍紋、人首紋。

上、下端有穿孔,為側、背斜鑽。

玉牌上端有6個穿孔,上連六串紅色瑪瑙珠,下端有9個穿孔,下掛九串紅瑪瑙珠、玉珠及料珠。

1994年晉侯墓地102號墓還出土了一件鏤空龍紋、人首紋玉牌飾。

人首、龍首共身,身體呈「S」狀,身體外輪廓線部分鏤空,構圖對稱,線條優美流暢。

上端有7個側背穿孔,下端有9個側背穿孔,用以穿系其它質地的珠串,是組玉佩中的主要飾件,流行於西周時期。

《禮記•玉藻》載:「行則鳴佩玉。

」「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人紋璜 西周 長7.2、寬1.9、厚0.2厘米

青白玉,璜形。

一面刻人物紋,人物側立狀,頭側視,細眉,大眼,頭髮彎曲,細如絲,整齊排列於腦後。

面部刻勾雲紋,上肢彎曲,腿斜立,用勾徹法刻出肢體輪廓及紋飾。

璜兩端各飾二孔。

上端和側頂斜穿一小孔,下端與底側斜穿一孔。

此璜是組玉佩飾件之一。

此璜紋飾精美,刻一神人形象。

採用勾徹等技法進行琢刻,線條婉轉流暢,雕工精細。

頭髮細密有致,紊絲不亂,一側上端與下端斜穿透孔,僅在0.2厘米的範圍內鑽刻,體現出西周時期玉器雕刻水平。

西周時期,上層貴族隨身佩玉,成為一種禮儀和身份等級的標誌。

《禮記•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

」「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織綬,士佩瓀玟而縕組綬。

」在某種意義上佩玉已是上層貴族身份和品德的象徵。

夔龍紋璜 西周 長7.7、寬2厘米

璜是組玉佩中的主要飾件之一。

「半璧為璜」,此器按形狀估算,只及圓周的四分之一,有穿綴孔。

器雙面雕刻兩條夔龍,斜向對稱布局,頭相望、尾交錯,首尾之間各有一隻捲雲形足。

龍首頂部有脊齒,首後端翹起似角狀。

《說文解字》稱:「夔,一足」,夔龍為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

除了玉器,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中,夔龍紋也是主要紋飾之一。

人龍紋環 西周 直徑12.5厘米、孔徑5.1厘米、厚0.2厘米

此器圓形,中部有圓孔,背面光素無紋,正面雕刻兩組人、龍合體共身圖案,飾眼目紋、勾雲紋和弧線紋等。

周代玉飾中人、龍合體題材多有應用,可能是受當時「以佩象德」風尚的影響,將現實與神話中的兩個對象予以組合,從而誕生出人龍共處,合體或聯體等奇異造型。

通常將這類玉器稱作璧,本書依照《爾雅•釋器》「 肉(器體)倍好(穿孔)謂之璧」的定義定名。

琮 西周 寬5.3、高8.2厘米

此器內圓外方,形狀不甚規整,射孔內壁略呈拱形,外壁磨製不圓正,部分孔壁與方形外壁相重合,器表無裝飾紋。

良渚文化的琮上多有構圖複雜的神人獸面形象,一節至多節不等。

商代玉琮較為簡練,婦好墓出土有弦紋和蟬紋琮。

周代玉琮多為一節式,節較長,多光素無紋,少量飾有鳳紋、獸面紋等雕刻紋樣,但圖案均較簡化,顯示出一種退化的裝飾作風。

玉人首紋璜 西周 長10厘米 寬1.9厘米 厚0.5厘米

玉為青黃色,有褐色沁。

弧形,兩面雕雙人首共身紋。

人首頭部毛髮雕刻細密,向後披,額部微凸,目字形眼,闊鼻,口微張,勾雲形耳。

器中部雕刻身軀,兩軀體為相互盤繞狀,用雙線雕刻出身軀、肢、爪等輪廓及紋飾。

璜下端還雕刻雙龍首紋,長梢形圓眼,鼻上卷。

龍身軀與人身軀連為一體。

璜兩端頂部各有一對象鼻橫穿孔,便於穿系佩掛。

紋飾刻畫精細,造型優美,是西周人首璜之精品,雙人首紋璜是周代新紋飾,周以前不見此紋飾。

周代玉璜較窄,形似半環,玉璜在西周時期是重要的組玉佩飾件之一。

1993年山西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一件西周玉組佩,共由204件玉飾組成,是由玉璜、玉珩、沖牙等組成,共分三列,其中玉璜有45件,其上紋飾為雙龍紋、雙鳥首紋、人龍合體紋等,最大璜長15.8厘米,紋飾多用雙勾技法,雕刻工藝高超,紋飾精湛,其中有一件兩面雕雙龍紋璜,龍紋相互交連,每條龍一端為龍頭,另一端為人首,紋飾精絕。

西周時期,佩玉之風開始盛行。

《說文》云:「珮,所以象德也。

」並把玉擬人化,開始把玉與君子的品性聯繫在一起。

《詩經•秦風•小戎》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未完待續---------------

下期更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銅紋飾大起底,鑑藏很重要!

青銅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大件青銅器在夏代晚期開始出現,到商代前期和商代後期,出現了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縟的呈組合的青銅器。

山西晉城博物館玉器

晉城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原稱晉城市古建築藝術博物館。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鳳台東街與文博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積1.6公頃,建築面積10282平方米。隸屬於晉城市旅遊文物局。共投資38...

形態各異的精美玉佩

佩玉已逐漸成為首飾時尚,許多人都非常喜愛。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國傳統圖案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