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院收藏的西周玉器(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飾 西周 周穆王時期 1954年陝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高7.2厘米,寬3.8厘米,厚0.4厘米

器玉質呈青色,間有黑色沁斑。

整器為梯形,上刻一鳳鳥。

鳳鳥昂首挺胸,作站立狀,圓眼、鉤喙,長尾隨器勢而向上捲曲、垂落,恰到自然。

足踏雲紋,補白適中。

整器線條疏密得當,顯示了製作者的匠心獨具。

圖紋刻劃流暢,線條剛勁有力。

在雕琢中,「勾」、「徹」並用,即採用細陰線與斜坡式粗陰線相結合的技法以刻畫同一主題,造成強烈的感光反差,愈顯主題花紋輪廓清晰,突出了西周時期的雕刻特色。

瑪瑙珠、綠松石珠、玉珠、玉蠶組合腕飾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47號墓出土直徑8.5厘米

由24顆大小不同的紅色瑪瑙珠、7顆綠松石珠、2顆綠松石管、2顆玉管和1顆玉珠及一蠶形玉飾穿綴而成。

此器出土時位於墓主人的腕部,因此推測其為墓主生前所佩帶的手鐲,十分精美。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780號墓也出土一件春秋時期的腕飾,由60枚不同形狀的紅瑪瑙珠、綠松石珠、玉管和石片夾雜在一起,單行串成。

為墓主生前手鐲,色彩斑斕,造型優美別致,富貴華美。

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820號墓出土 長23厘米 寬 16.2厘米直徑21厘米玉橢圓形飾長2.4厘米 寬2厘米 厚0.3厘米 玉馬蹄形飾長2.2厘米 寬2.2厘米厚0.3厘米

這組頸串飾用雙線將101顆瑪瑙珠、10件玉馬蹄形飾、1件玉橢圓形飾和2件小石飾串連而成。

瑪瑙珠雙行,每隔若干顆珠子,用雙線穿入一件玉馬蹄形飾,橢圓形玉飾垂於整組頸項飾的下方。

玉橢圓形飾刻有龍首紋,玉馬蹄形飾雙線刻龍鱗紋。

此器出土時位於墓主的頸部,是一件十分美麗的項飾,是墓主生前實用器,死後隨葬,墓主人為女性貴族。

出土時頸飾件排列有序,便於重新串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西周時期,這種組玉佩十分流行。

在三門峽虢國墓、山西曲沃晉侯墓、陝西扶風強家墓等出土了大量的組玉佩,其上的玉飾件多為璜形,雕刻龍紋、龍鳳紋和神人紋等,並與瑪瑙珠穿綴在一起。

出土時,多繫於墓主的頸部。

造型別致,色彩絢麗,典雅華貴。

玉蠶佩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704號墓出土長3.2厘米 最寬1厘米 最厚0.4厘米

玉純白色,器彎曲呈弧形,上粗下細。

頭部較圓,上有向外突出的雙目。

頭下方雕刻爪紋,爪前後鑽有一通透小圓孔。

從頭部向下,身體逐漸變細,到尾部呈尖狀,身軀雕刻七條陰線紋,越往尾部陰線紋越密,代表身軀。

頭中部兩面對鑽一圓孔,可供系佩。

造型生動逼真,玉質潔白,純凈光潤,應為羊脂白玉。

雕刻技法純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養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並且在很長的時間裡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絲綢的國家。

養蠶和絲織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

最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已經知道養蠶和利用蠶絲。

商代蠶絲業已經很發達,在商代墓葬中出土過玉雕蠶。

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養蠶業已經很普遍,遍及東西南北廣大地區。

許多墓葬均出土大量玉雕蠶,形狀有直身形,有彎曲形、璜形等。

有的墓還出土了絲綢殘片。

這些實物資料充分說明這段時期蠶絲業一直很發達。

龍形玉飾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62號墓出土

高4.2厘米 寬3.7厘米 厚0.3- 0.2厘米

玉為淺綠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澤。

體扁平,呈「C」字形狀。

龍首雕刻寬大,頭上飾一長角,頭頂起尖脊,橢圓形眼,口部大張,上唇向上勾卷,長舌呈長條形向頸下勾卷。

龍軀體捲成彎勾形,尾端平齊。

龍的邊緣隨器形雕琢單陰線輪廓線,身軀中部刻雙線勾雲紋。

此器造型優美別致,特別是龍嘴部形狀特殊。

玉質光潤亮澤,紋飾流暢。

1994年山西省晉侯墓地92號墓出土一對西周玉龍形飾,與這兩件玉龍形飾基本相似。

西周玉龍形飾龍體首尾相對,只有一小缺口,接近於商代玉龍的捲曲形狀。

為橢圓形眼,上唇向上勾卷,長舌呈長方條形,向內側勾卷。

這種龍形飾是作為玉玦組佩中的飾件之一,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

透雕龍形玉飾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57號墓出土長4.6厘米寬2.6厘米最厚0.4厘米

玉為青綠色,器表有光澤。

體扁平,鏤雕成雙首共身龍,呈「S」形狀,另一面光素無紋。

龍首呈斜角對稱分布,龍首有角,橢圓形眼,張口,上唇向上卷,長舌向後勾卷,並與龍體相連。

足呈伏臥狀。

龍身邊緣出脊齒,器身周邊雕刻細陰線紋為輪廓線,身飾雙陰線紋與二龍眼部相連,器身正中部刻一橢圓形目紋,並與身體雙陰線紋相連接。

器兩側與背部各有兩對穿孔,便於與其它玉飾穿綴。

造型設計巧妙,紋飾簡潔,線條流暢,玉質光潤,製作精緻。

此器應與其它飾件相連的項飾,做為組玉佩中飾件之一。

此造型龍紋開戰國「S」形玉龍佩之先河,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玉兔佩 西周 上:長4.3厘米 寬2.2厘米 下:長4.5厘米寬2.7厘米

兩件玉兔形狀基本相同,綠色,體扁薄。

玉兔呈伏臥狀,側視,圓眼,長耳後伏,嘴緊閉。

翹尾,臀部肥碩,前後腿屈臥,刻出爪紋。

用明刻線勾出身體各部位輪廓,嘴穿一透孔,兩面紋飾相同。

片雕,線條簡潔明快,形象生動,質樸可愛。

這種形狀的玉兔,在周代較為多見。

玉兔紋最早見於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有玉兔。

西周時期琢玉風格與商代有所不同,其造型生動,突出主要特徵,線條遒勁有力,流暢自如,紋飾有繁、簡之分。

玉鳥佩 西周 長4厘米 寬2.5厘米

青玉,體扁平。

吻部前凸,圓目,頭上有長角,胸腹肥碩,雙翅上翹,上刻翎羽紋,雙足,胸前穿一圓孔,可系佩。

此器嵌入一隨形的象牙托中。

此種形狀的玉鳥,在周代十分流行,傳世和出土器較為多見。

形態與商代不同,採用「一面坡」的雕刻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造型豐富,姿態各異。

陝西長安縣灃西西周早期墓出土一件高冠玉鳥佩,長9.1厘米,寬3厘米,玉質潔白,體扁平,大圓眼,尖喙,頭頂部刻有脊齒的高冠,上刻細密陰線波折紋,身飾羽毛紋,用寬斜線琢刻,身下有爪紋,鳥紋較抽象,圖案化,十分優美。

陝西岐山縣王家嘴出土一件西周早期花冠玉鳥佩,白玉,長4厘米,高2.6厘米,圓眼、勾喙,頭頂上琢刻一長形花冠,並與長方形身軀相連,身飾橢圓形、長方形羽紋,造型紋飾極其優美。

這兩件精美的玉鳥佩,是周代玉鳥佩中精品。

人龍合體紋玉飾 西周 長4.1厘米 寬3.8厘米

玉為淺綠色,在方形玉飾上雕刻兩組人、龍共身紋,龍在上,人首在下。

龍、人身軀交纏在一起。

龍頭頂有一角,圓眼,張口翹鼻,露出長舌,人首為圓眼,圓勾鼻。

器身雕刻勾雲紋,器中部刻一圓孔,可佩系,另一面光素無紋。

紋飾雕刻精美,充滿神秘色彩,玉質瑩潤。

人龍合體佩飾,在西周墓葬中,出土了許多類似此器的人龍、人鳳或龍鳳玉佩飾等。

人的形態不是現實生活中一般的人物,而應是神人,龍也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而是創造出來的神靈。

神人與龍可一同升天,神人能駕御龍,實現願望。

神人是上天至高無上的代表。

這件人龍合體佩飾應為組玉佩中的飾件之一。

1981年陝西扶風縣強家1號西周墓出土了多件人龍紋玉佩飾,與此器基本相同,帶有神秘色彩,這種佩飾盛行於西周中晚期。

---------------未完待續---------------

下期更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名不見經傳的兩周玉柄形器

玉柄形器是商周時期墓葬中最常見的玉器之一。有學者認為是古人為紀念祖先之靈所琢制的一種高等級的祭祀性禮儀玉器,相當於祖先靈位的表象物——靈牌。一般認為,玉柄形器的用途在西周時有所發展,不僅是當作...

形態各異的精美玉佩

佩玉已逐漸成為首飾時尚,許多人都非常喜愛。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國傳統圖案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

山東滕州市博物館藏出土玉器(高清)

玉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就目前考古發現而言,早在8 0 0 0多年前的後李文化時期,我們的先民們就開始雕琢使用玉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玉部》中說:「玉,石之美。」伴隨歷史的演進和不同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