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會的最年輕打開方式:這尊頭像被譽為「東方美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2日訊(記者 李慧穎 實習生 王琦 攝影報導)中國迄今發掘的唯一地上皇陵永陵、四川首次發現擁有規模宏大墓室的戰國墓葬新都馬家鄉木槨墓、全國最大的同時期祭台羊子山土台、四川第三大青銅文化鹽源盆地青銅、國內第一次內水圍堰考古江口沉銀遺址……地大物博的四川有著眾多考古「之最」。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曾說過:「近幾十年,四川有太多的考古發現,已經成為中國考古學界研究的熱點地區,這裡發現的東西前所未見。

家鄉不勝枚舉的古老文物,在四川小朋友眼中又是什麼樣的呢?10月22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隆重開幕之際,四川新聞網記者邀請到5位小小講解員,為大家介紹四川代表性文物,讓我們在孩子們的講解中走近文物、走近考古。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LOGO圖案之一:唐宋時期佛像

我們選取了哪幾件寶貝呢?正是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LOGO上的五寶。

大會LOGO外圍由五個代表考古地層常見土色的紅、黃、褐、灰、黑圓環組成,五個圓環上的圖案分別來源於大溪文化玉面、三星堆青銅人像、金沙青銅人像、漢代說唱俑、唐宋時期佛像,均為四川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小小講解員:岳仲涵

以現代人的審美,這五個圖案中,顏值最高的要數唐宋時期佛像了。

小小講解員將為大家介紹的這尊唐代觀音頭像被譽為「東方美神」,是當之無愧的「顏值擔當」。

敲黑板,可都是知識點哦。

觀音菩薩頭像

東方美神:唐代觀音頭像

中國的佛教石刻造像,是佛教在我國廣泛傳播後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深刻著時代社會的烙印。

其輝煌的藝術成就,為世界所矚目。

在中國,佛教石刻造像的歷史可上溯到東漢年代。

在吸引了南亞、中亞、東南亞等地藝術影響的基礎上,兼收並蓄的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在盛唐達到了巔峰。

1954年在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的唐代觀音頭像,由紅砂石雕塑而成。

觀音頭戴寶冠、面部豐滿、高鼻、窄眉、兩耳肥大、雙目狹長、微微向下閉、雙唇唇線分明、嘴腳略微上翹,似笑非笑、觀音面容莊嚴、肅穆、表情含蓄,充分體現了盛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水平。

該尊觀音頭像曾多次到國內外展出,贏得了廣泛的喜愛與推崇,被譽為「東方美神」。

成都萬佛寺初建於東漢延熹年間,明末毀於兵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隆盛道場之一。

一九五四年考古學家在該遺址發掘出殘損佛像、佛頭、菩薩像、伎樂飛天等二百餘件,年代從南朝至唐朝。

其中,盛唐觀音石刻造像是傑出代表。

萬佛寺石刻造像在四川乃至全國石刻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題材豐富,布局複雜而完整,雕刻細膩而精美,其中的不少精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並被收入各種圖錄中。

萬佛寺石刻造像獨具藝術特色,無論是在造像組合還是衣服配飾上都顯現出自身的特點。

首先是龕碑的組合與布局比較複雜,一般正面是一立佛、兩側有四弟子、四菩薩、二天王。

側面還刻有菩薩、力士等護法神。

背面浮雕刻有禮佛圖等世俗供養人群像並有規則的題刻。

這樣的組合和布局在同一時期的巴中原地區造像中很少見。

本網(平台)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

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通錦橋旁「萬佛寺」古代成都後花園

—唐·鄭谷《西蜀凈眾寺松溪八韻兼寄小筆崔處士》松因溪得名,溪吹答松聲。繚繞能穿寺,幽奇不在城。寒煙齋後散,春雨夜中平。染岸蒼苔古,翹沙白鳥明。澄分僧影瘦,光徹客心清。帶梵侵雲響,和鍾擊石鳴。淡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