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詩螢:漢北青銅文化之興起——從石家河到盤龍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10-11 邱詩螢 歷史考古與上古文明

【編者按】此前學界認定湖北地區的文化,從石家河文化到盤龍城文化之間是斷裂的。

去年邱詩螢博士的碩士論文《漢北青銅文化之興起——從石家河到盤龍城》,系統地論述湖北地區從石家河文化到盤龍城文化之間的連續發展過程,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現徵得其本人同意,在此摘發該文摘要和部分結語,以饗讀者。

若有引用或參考,務請註明「邱詩螢:《漢北青銅文化之興起——從石家河到盤龍城》,台灣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7月」。


一、摘要

一般認為中國青銅技術來自西方,並且興起於黃河流域,而長江流域的青銅文化則是受到外地影響而產生。

不過隨著長江流域出土眾多精美青銅器,對長江流域青銅文化的既有解釋便逐漸難以自圓其說,長江流域青銅文化的來源與發展成為一大疑問。

筆者整理長江中游(兩湖地區)青銅文化的考古資料後,發現漢水北岸地區在青銅文化初興時期處於關鍵的地位。

長江中游青銅文化初興時的石家河文化和盤龍城文化,都是以漢北為中心。

過去的觀點多認為石家河文化和盤龍城文化毫無繼承關係,而盤龍城文化的中心是否位於漢北也有爭議。

但筆者分析之後發現石家河文化和盤龍城文化的確存在繼承與發展的關係:陶器器形、陶器紋飾、房屋建築、墓葬習俗,和青銅器鑄造技術,大部分在石家河文化已出現,並且由盤龍城文化傳承,顯見此地的青銅文化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漫長時光中,綿延不絕,並且逐步發展。

此外,盤龍城文化的中心亦確認應該是漢北的盤龍城遺址,該地最早發明諸多盤龍城文化的代表器物,也出土許多該時代之最:包括最大的城牆遺蹟、最大的貴族墓葬、最大的龍窯、最大的冶鑄遺蹟、最大的青銅圓鼎、最長的玉戈,以及出土最多的青銅器、硬陶及原始瓷器、玉器、綠松石,另尚有金器出土,其富強程度可見一斑。

以往多認為石家河文化因天災而過早衰亡,盤龍城文化為外來的入侵者,但是這一說法無法解釋:為何早已滅亡的石家河文化會有大量因素繼續在盤龍城文化中傳承不息;所謂外來入侵的盤龍城文化為何會傳承諸多石家河文化因素,且少有外地文化因素?因此這段歷史的解釋經常自相矛盾而又模糊不清。

筆者在此強調,其實石家河文化與盤龍城文化有著直接的傳承關係,此一失落的歷史環節因因而可以扣上。

本文重現了當時居於長江中游的先民們,即使經歷苦難,仍然守著祖先基業,並且發揚光大,開創另一個強盛時代的古老故事。

關鍵詞:青銅文化、盤龍城文化、石家河文化

二、結論(部分)

1.由石家河文化至盤龍城文化的歷史發展

一般多認為長江中游地區在石家河文化晚期時因遭遇特大洪水而遭到毀滅,當時的洪水並非一年兩年的偶發洪水,而是一個長期的洪水期,水位甚高,是以長江中游的遺址普遍可以發現著洪水層,這個為害慘重的自然現象很輕易地造成石家河文化的衰弱,長江中游地區很多舊有城邦國家衰弱、滅亡。

然而,該地區的文化傳承並沒有斷絕,新的勢力重新興起,盤龍城、荊南寺、銅鼓山等遺址顯示的是留在本地重新奮起的人們與他們重建的新興共同體──盤龍城文化。

學界普遍認為,建立這一新文化與國家的人,並不是源於本土及傳承本土文化者,而是北方來的新族群。

但是本文揭示,盤龍城幾乎所有的文化因素皆可於石家河文化或者更早的大溪、屈家嶺文化找到源頭。

雖然在石家河與盤龍城文化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水患,但是石家河和盤龍城文化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密切關聯。

二里頭、二里崗遺址則是由人口飽和的長江中游地區,向外遷移的人們所建。

對於當時的稻作技術和能力而言,該地區緯度偏高,氣候較為乾冷,缺乏河湖資源。

因無水網交通之利,各城邦國家間的經濟上較為獨立,少有合作關係,高緯度造成稻米的產量減少,而僅有上層人士可以享用,一般民眾則可能改變飲食方式,而以黍、粟為主食。

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源於盤龍城文化,長江中游與鄭洛地區皆屬於盤龍城文化,而以前者為文化中心,後者為文化的邊緣區。

郭靜雲先生在《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中已指出,考古資料顯示長江中游文化逐步開拓「江河中原」,到達鄭洛地區,這種向北開拓的情況乃是源自屈家嶺時代[1]。

對石家河文化年代的最新研究指出,以天門石家河城為中央的石家河文化,其絕對年代的下限約距今4100年左右[2],同時從目前的數據可以推斷,盤龍城文化的起始時間約距今3800—3700年間,其與石家河文化之間,還存在約300年的變遷期,孟華平先生將這段幾百年的時間命名為「後石家河文化」。

從石家河文化到盤龍城文化並非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巨變,而是在這段300年左右的時光中逐步形成的。

依目前資料來看,盤龍城文化的文化與政權中心或許即是盤龍城遺址。

新興的盤龍城比石家河城面積更大,也更靠東部銅礦山區,位於水網交通發達之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成就它的強大和繁榮,造成南達湖南地區,北達鄭洛地區,廣大區域範圍均均可見其影響的情況。

2.盤龍城文化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

盤龍城文化最令人矚目的發明是獨特的青銅鑄造技術:塊范法。

在盤龍城遺址三期中已經發現青銅禮器,此外在二里頭遺址三、四期(約等同於盤龍城三、四期),已可以看到製造大型青銅兵器的情況。

此外盤龍城遺址有著比同時期遺址更多的隨葬青銅兵器墓,說明該地對青銅兵器的重視和掌握。

在對青銅兵器的鑄造有著更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盤龍城文化的人們在基於對青銅的崇敬心理下,設法製造出純粹由青銅構成的容器,他們依靠著先進的制陶技術,發明了塊范法。

塊范法是長江中游本地獨力發明的技術,因此與世界各地青銅技術都不同,否則只會如失蠟法一般,完全效法外來工序。

塊范法使得中國的青銅文化留下許多異於其他文化的精美青銅容器,也開啟青銅容器作為國之重器的先例。

不少研究者均認為中國青銅文化的特殊之處在於對青銅容器特別重視,此項傳統延續到殷、周;即使鐵器新興,青銅容器作為珍寶的認知仍然深植於人們心中。

長江中游地區第二個獨特的影響就是饕餮、夔龍的崇拜。

雖然代表夔龍的扉棱,又稱附加堆紋,最早可以追溯至大溪。

可知這一崇拜一直在本地斷續傳承著,但沒有成為該文化中最重要的信仰一環;但是到了盤龍城文化時,卻大量製造於陶器、青銅器上,可見饕餮、夔龍的崇拜大概在盤龍城文化時期攀上高峰。

這種信仰觀念後來為殷墟所繼承,殷墟的青銅器有許多即是描繪神龍的形象,而與饕餮、夔龍息息相關的人牲信仰也被殷墟所繼承,足以見到殷墟對這種信仰的接受。

盤龍城文化的第三個獨特影響則是禮制。

不但向四方傳播,在殷墟一期也有發現,顯見其傳承於後世。

作為新禮制的禮器,有別於過往,這些特殊的器物包括觚、爵、斝等等,以及毀器葬。

爵、斝是盤龍城時期的新興器物之一,爵、斝在盤龍城文化中特別重要;而觚雖非這時期才出現的器物,但同樣被盤龍城所重視,列入新禮制的重要器物之中,研究盤龍城文化及相關內容者均認為觚、爵、斝是當時最重要的禮器。

之後殷墟遺址也出現同樣重視觚、爵、斝的情況,溯其來源,當源於盤龍城文化。

此外,毀器葬亦屬於禮制的一環,在其他地區難以取得精美的大型青銅容器時,盤龍城遺址卻出現將大型青銅容器砸碎後做為隨葬品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銅料易取得之外,還因為毀器葬是長江中遊行之千年的古老葬俗,做為後代的盤龍城人們傳承了這項信仰。

盤龍城三期開始出現遭到人為毀壞的大型青銅禮器,此種做法一直延續至盤龍城滅亡。

其他地區則改行陶器毀器葬,這是因為大型青銅禮器過於稀缺之緣故。

直到殷墟時期,青銅容器較普遍地出現,盤龍城以外的其他地方才開始出現青銅毀器葬[3],毀棄葬俗一直延續至西周時代。

三、餘論(部分)

以考古學文化來說,盤龍城文化的誕生和延續時間並不算長,只有約500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五百年里,發明、誕生了諸多新因素與新技術,使長江流域青銅文化走向成熟,足見其重要性,是以仔細地對其各期年代和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具有相當的價值和意義。

今日碳十四測年技術的進步使得研究者可以進行更細膩的整理和研究,是相當可喜的事情。

筆者認為,應當正視碳十四測年的價值,在進行發掘時對各地文化多加進行測年,以提供更為精確的年代,而可以解決諸如文化的誕生、文化的衰亡、文化的傳播等等問題。

類型學在分析文化內涵上有其作用,但筆者認為應當與碳十四測年搭配方能確定年代,如馬車的兩輪般相輔相成;歸功於碳十四測年的數據,才使得「盤龍城文化」的架構較為清晰。

總之,承繼石家河文化發展而來的盤龍城文化,廣布於「江河中原」,形成掌握大型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強大勢力,他們奠定新的信仰和禮制,雖然時代短暫卻是相當燦爛的文化。

由於該文化的中心區域兩湖地區發掘較少,情況模糊不清,因此顯然是個值得重視及研究的問題。

注釋:

[1]郭靜雲,《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頁21-36。

[2]毛欣、李長安、張玉芬、陳旭、劉輝,〈湖北天門譚家嶺遺址全新世中晚期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4年10月,第39卷第10期,頁1550。

[3]郜向平,〈商墓中的毀器習俗與明器化現象〉,《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1期,頁44。

目錄

第一章緒論(6)

一、研究動機(6)

二、時空範圍(8)

三、研究回顧(9)

四、研究目標(47)

五、研究方法.(48)

六、論文結構.(49

第二章漢北文化及社會演化的自然背景(51)

一、地貌(51)

二、氣溫(54)

三、洪水(57)

四、雲夢澤(61)

五、總結(62)

第三章石家河文化至盤龍城文化的演化脈絡(65)

一、石家河文化沒落問題(65)

一、陶器(68)

二、墓葬形式(82)

三、建築技術(103)

四、青銅器技術(119)

五、總結(130)

第四章盤龍城文化的新興(137)

一、盤龍城文化年代整理(137)

二、盤龍城文化新事物之起源(179)

三、總結(200)

第五章結論(202)

一、由石家河文化至盤龍城文化的歷史發展( 202)

二、盤龍城文化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205)

三、餘論(20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宮殿區"而命名。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又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國旅遊景區全國青...

中國4000多年青銅器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

大象中原——河南歷史文物精選

河南簡稱豫,屬於古代九州之一的豫州。《說文解字》釋「豫」為「象之大者」,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曾是大象的樂園。因處於「天下之中」,又稱「中州」、「中原」,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及環境優勢,使其在漫...

《天神與天地之道》緒論

時空範圍與認識古人精神文化的方法要點一、傳統思想與上古信仰的背景中國傳統思想奠基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的思想論辯,逐步形成幾個不同的主流派別。在兩千餘年的思想演化中,每個時代的學者都...

安陽殷墟出土的鎮國之寶 | 青銅時代與青銅鼎

安陽殷墟出土的鎮國之寶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

文物 | 長江黃河流域出土的商代青銅器

商朝的勢力範圍大大超過了夏朝。《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

兩河流域出土 商代青銅文明

早在史前時期,黃河與長江流域就分別發展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兩大流域為代表的南、北方文化,雖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但仍然保持著各自迥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及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