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遇故知:面對流失文物你痛不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這是一道無法求證的難題。

網傳海外的中國文物可能有1000萬件,其實僅僅是猜測。

但流失文物的問題有數百萬件之多,應距事實很近。

面對流失文物,「追討」之聲不絕於耳。

現存海外的中國文物是如何流出去的?文物在國外狀況如何?我們要不要追索?如何追索?情緒的背後,需要嚴肅討論。

(← →左右滑動看全圖,點擊可看大圖)

女史箴圖

東晉

顧愷之

絹本設色

手卷,高24.8厘米,寬348.2厘米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回家」的理由與困境

2016年,《美成在久》雜誌進行了一次面向國人的抽樣調查。

結果顯示,在不給出文物流失背景的情況下,認為有必要「收回」海外文物者超過90%。

結合網絡印象,可以確信多數國人是希望文物回歸的。

為什麼要追討海外文物?54.47%的人認為流失文物「見證了列強對中國的掠奪」,21.7%的國人認為這些文物留在國外「損害了民族自尊」,另有約15.32%的人認為這些文物回收後「在國內會受到更好保護」。

可見呼籲流失文物回歸的背後,是敏感的民族尊嚴。

儘管從道德和社會正義的角度尋找文物回歸的理由能夠得到許多人認同,但專業的回答並非如此。

早年曾經到中國徵集過文物的美國人史克曼事後反省說:「所有關心中國文化傳統的人,都會更希望『文昭皇后禮佛圖』浮雕仍然留在遙遠的河南省。

它在那裡出生,是賓陽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的西北,曾經是千里佛國。

可今天的新疆和甘肅遍地散布著清真寺。

伊斯蘭信仰早已占據漢時「西域」。

如果不是敦煌莫高窟的存在,誰還記得那裡曾經佛教繁榮?倘若吐魯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和甘肅的莫高窟坍塌,佛像盡皆運往歐美,「西域」曾經佛教興盛的歷史很有可能被徹底抹去。

也許全世界的文物都應該回到本國故土,並非因為民族情結而是文物需要母體。

有朝一日我們真的能拿回這些流失的文物嗎?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端方銅禁器組合照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我經歷過一次真實的討論:2004年,英國考古學家皮特∙阿凱(Peter Ucko)教授在一次小型座談會拋出過大膽的話題: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是否應該歸還中國?

話題拋出,會場短時間變得鴉雀無聲。

過了好一陣,有位華裔女士回應阿凱教授說,或許英國應該將部分搶來的文物歸還中國。

這時候,有趣的一幕出現了:一名英國紳士站了起來,先是大聲表示「我不同意」,然後緩緩地講出了他的「理由」: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

文物存在的最大價值是記錄歷史。

是的,當年我們搶劫了中國。

保存在英國的許多文物曾經記錄了中國。

然而請不要忘了,當我們的士兵進入中國、搶劫到這些文物的一剎那,這些文物也和大英帝國發生了聯繫,至少它們記錄了我們的士兵搶劫中國的醜陋歷史。

從這一刻起,它們既是中國文物,也是我們的文物。

所以我們同樣有理由保存它。

這番話,是否讓人無言以對?

五百羅漢圖之施財貧者

林庭矽、周季常

南宋,公元1778-1788年間

絹本設色

縱111厘米,橫約53.1厘米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隨後又有人附和這位人士,說保存在英國的文物,固然有當年搶劫的,但除此之外更有許多是通過貿易輸入的。

當年合法購買的物品,今天成了文物,憑什麼要歸還給中國?

看來,籠統而不問青紅皂白地要求文物回歸,在這個會場上居然引起了「公憤」。

這還只是從學術和道德角度討論問題。

從法律層面看,問題甚至更為複雜。

法律如何界定流失文物「非法」和「合法」?圍繞流失文物制訂法律,不僅僅要考慮文物流失之初的複雜歷史背景,作為國際法規,還要考慮涉事國是認可接受。

只有涉事國在法律文書上簽字,這部法律才有意義。

然而無論從法律還是道德的角度,甄別文物流失的途徑都至關重要。

四出戟鳳鳥紋卣

陝西寶雞戴家灣出土

通粱高50.7厘米,總器寬41.8厘米

青銅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流落海外的原因

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途徑,大致有戰爭搶劫、代理徵集、非法走私、移民攜帶、合法貿易、賞賜贈送等。

通過戰爭搶劫文物主要有三次。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占據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並在園內大肆搶劫,火燒圓明園的同時,大量文物被劫持竊走,最終運回英、法本國。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京城的故宮、頤和園、圓明園、官衙、寺廟大肆搶掠,致使《永樂大典》等散失,難以計數的銅器、玉器、金佛被劫。

1931至1945年,侵華日軍從中國帶走大量文物。

瓷器、玉器、青銅器、繪畫、書法、雕塑、漆器、絲織品均在其列。

例如其時已經名聞遐邇的河南安陽殷墟,便有大批甲骨、青銅器被擄走。

日本也因此成為中國之外收藏商代甲骨文最多、青銅器最好的國家。

雙聯陶缽

馬家窯文化馬廠期(公元前2300~前2000年)

高12.5厘米

Joey and Toby Tanenbaum捐贈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歐美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基金會和私人收藏家,通過代理人到中國徵集文物的歷史由來已久。

徵集代理們利用中國文物保護法規的空白,到中國境內以各種方式獲取各種文物。

通過此種方式流出中國的文物不僅數量大,而且名貴文物極多。

通過代理徵集中國文物的熱潮始於上世紀初,終於中國政府頒布《古物保護法》的1930年。

1917年,美國頒布《歲入法案》,規定對給予非營利性機構的捐贈,免除其依據新實施《聯邦所得稅法》繳納的稅額。

這條法案直接刺激了一批美國富翁將本該納稅的錢投入到支持博物館徵集藏品。

來中國尋覓文物的徵集代理迅速增加。

走私,是指違背文物所在國法律的情況下將文物攜帶至他國的行為。

如果所在國沒有公布正式的文物法規,文物出境應不在此列。

1916年,中國中央政府頒布《保護古物暫行辦法》。

這部法規沒有禁止國內的古物買賣,但規定國內一切古籍古物不得轉售外人。

1930年,中華民國公布正式的《古物保護法》。

於法律而言,1930年以後所有未經中國政府允許而將中國文物運送出境,就是違法。

搗練圖

宋徽宗摹本

絹本設色

手卷,高37厘米,橫145.3厘米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然而要將1930年以後西方徵集代理在中國境內從事的文物徵集活動定義為「走私」仍然有一定難度。

因為當時的法律並未絕對禁止文物出境,只是為文物出境增設了若干條件。

如「從原屬國出口考古文物,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屬正當:(1)文物從其合法所有者手中合法取得;(2)拿走藏品的任何部分,將無損於藏品之完整;(3)文物原屬國中無人有足夠能力,或有意研究,或妥善保護它們;否則其行為不再屬於科研考古,而是商業性故意破壞行為」。

除上述三途外,移民攜帶、合法買賣、賞賜贈送,也都造成了文物流向海外。

早在西漢時期,中國便有商隊沿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互通有無。

當時通過貿易方式出境的物品,今天無論在何地保存,均已經成為文物。

學術界平時常說的「外銷瓷」,也屬於通過合法貿易流失海外的文物。

「小臣艅」尊

清道光時期山東壽張梁山(今山東梁山縣)出土

商代晚期

青銅

長32.8厘米,寬22.9厘米,高22.9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六百多年前,一艘木製的大型商船,載滿陶瓷、銅錢、香料,從中國的慶元(寧波)港出發,前往日本進行貿易。

行至中途,大風驟起,商船終於不堪重負,沉沒在今天韓國海域。

六百年後,這艘商船被韓國政府打撈,成千上萬件精美文物陳列在韓國國立首爾博物館供大眾瞻仰。

倘若當年這批文物順利到達日本,船上的物品按照今天的定義,顯然屬於流失日本的中國文物。

宋、明時期,商船出海,通過貿易的方式送至中國境外的文物,應大量存在。

鄭和七下西洋帶出的物品,今天也成了海外中國文物。

美國田野博物館的庫房內,存放有一件清朝大臣端方贈送的半身佛像。

佛像高約40厘米,大理石雕制,佛尊面帶微笑,神態安祥,品相極佳。

佛像背面,清晰寫著系大清國重臣端方所贈。

向外國人贈送特品,兩千餘年前便已有之。

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印」便是中國製造,由漢光武帝賞賜給日本倭奴國王的。

類似的由中國皇帝「賞賜之物」或當時中國友人贈送之物,在日、韓兩國應該也有一定存量。

1907年,美國駐華公使的夫人就拍賣過圓明園文物。

據說也是中國宮廷贈送給她的。

佛三尊立像

北魏,公元533年

石灰岩

高170.2厘米,寬76.2厘米,厚25.4四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返鄉路線圖

要實現文物「回流」,甄別文物流失的方式至關重要。

通過戰爭搶劫、非法走私出境的文物,道德上屬於非正義占有。

中國作為文物流失國或可以保留追索權。

但真正實施追索時還需拿出證據,證明某件或某批文物系通過戰爭或走私方式流出。

否則追索權同樣沒有意義。

移民攜帶、合法買賣、賞賜贈送三種文物出境方式,道德上我們無法譴責、法律上我們也無法追索。

不問青紅皂白呼籲文物回流,是一種簡單粗俗的行為。

比較複雜的是通過徵集代理方式出境的文物。

鑒於1930年以前(至少1916年以前)中國沒有正式頒布過禁止文物出境的法律,能否對這些文物實施追索很難釐清。

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即使徵集代理當年將龍門的佛頭斬首,也只需承受「破壞文物」的道德譴責。

倘若徵集者為了文物實施了搶劫,則另當別論,因為也許可以通過「搶劫案」定訟。

蒼璧

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400年)

直徑21厘米,厚0.8厘米

吳大澂舊藏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國際社會對於明火執仗的戰爭搶劫和走私文物,是明確反對的。

正是基於這種明確態度,目前國際社會制定的適應於文物流出國追索文物的法律主要針對三種情形:

一是武裝衝突情況下的文化遺產保護。

相關法律有1954年《關於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及其議定書》和2009年《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流失文物的原則宣言》。

二是非法進出口(轉讓)的文物。

相關法律有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

三是盜掘文物。

相關法律有1995年《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的公約》和2000年《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除上述法律文書外,中國政府還與19個國家單獨簽定了圍繞文物流失問題達成的雙邊協定。

如中美雙方就文物出境所達成的協定。

坐佛像

後趙,公元338年

銅鍍金

高40厘米,寬24.1厘米,厚13.3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法律文件涵蓋了戰爭搶劫文物、走私文物和盜掘文物的追索原則,同時也保護了通過合法渠道獲取的文物不被追索。

按照國際法規,一些網友不問是非,恨不得要求所有流失文物回歸祖國的想法顯得非常幼稚和不切實際。

有了法律的武器,追索成為可能,但實際操作仍有困難重重。

文物流失國通過法律手段向文物現存國追索文物,前提是雙方都簽署了同一份法律文件。

即使如此,追索文物也非易事。

首先要確定追索目標。

其次要證明追索目標是以非法方式流出國外。

例如證明圓明園獸首是被搶劫到法國的,但歷史長河可能早已洗滌了各種記錄,要給出法律認可以證據談何容易?或許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並未向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博物館等中國文物收藏國正式提出歸還文物的請求。

當然也有法律干預之下成功實現流失文物回歸的例子。

1994年,河北省曲陽縣五代時期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被盜,墓內甬道側壁的兩件彩繪浮雕武士石雕像不翼而飛。

2000年,其中一件武士石像出現在紐約拍賣會。

根據1970年公約,在美國政府的干預下,這件拍品被無條件地送回中國。

另一件武士石像隨後也由美國收藏家安思遠無償送還中國政府。

公元1927~1928年間懷履光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購的吳大澂舊藏玉器

比較意外的是,雙邊協定在當前文物回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美雙邊協定每五年一簽。

自2009年首簽後,2014年續簽。

續簽並不順利,期間與中國學者有過長期合作的美國考古學家文德安(Ann Underhill)等仗義執言,終於保證了這份雙邊協議持續執行。

爭取文物持有人或相關人的捐贈,是實現文物回流的另一種手段。

2003年,國家印發《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接受境外捐贈、歸還和從境外追索的中國文物進口免稅暫行辦法》規定,今後凡是文物收藏單位,以接受境外機構、個人捐贈、歸還和從境外追索等方式獲得的中國文物,免徵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這條免稅規定,為海外捐贈文物創造了條件,顯示了中國政府鼓勵捐贈。

然而捐贈這種需要緣份的手段,終究不會是文物回流的主渠道。

購買是另一種選擇。

近年,部分手握巨資的國人或機構通過市場手段,例如到拍賣會上購買某些特定文物,實現了部分文物的回流。

圓明園獸首、皿方罍都是近年通過拍賣手段獲取的。

然而通過市場競拍方式買回流失海外的文物是否是理性的選擇?有跡象表明,拍賣致使部分海外文物身價備增,文物市場屢創高價。

更遭到詬病的是,拍賣按盤,致使部分戰爭掠奪文物和走私文物幾易其手後,「洗白」了骯髒的身世。

冷靜思考,我們或許應該將用於競拍的資金花在國內日益消失的遺址的本體保護上。

舞人浮雕磚

河南安陽修定寺唐塔出土

唐代

陶質

高54.6厘米,寬12.7厘米,厚9.5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把寬容留給歷史

我們很難想像,小洛克菲勒的許多收藏,竟是為了博得迷人愛妻的莞爾一笑;佛利爾和霍爾收藏中國文物,是為了有朝一日開辦具有東方文化氣質的學校;明義士收藏中國文物,緣於他相信甲骨文的主人也信上帝(商代甲骨卜辭中契刻有「帝」字);而中國官員端方從事收藏,甚至是想在北京建成一座博物館。

他們似乎是一群有趣的人。

另一些收藏家和徵集代理則形象猥瑣。

他們知識短缺,所以會犯下用膠水揭取壁畫的愚蠢錯誤;他們貪婪粗魯,所以不惜鑿下龍門的佛頭回國換取美元。

受到批評時,他們還為自己巧辯。

1940年,蘭登·華爾納這樣反駁人們的批評:「如果我們因購買浮雕碎塊遭受批評,那麼我們為拼接它們付出的熱情、勞動和美元當使批評者啞口無言。

我們是在為中國事業服務。

我們比任何中國人者付出得多。

盧芹齋也說:「一想到我是將國寶販賣到海外的主要人物之一,我就覺得很慚愧。

我們唯一想申辯的是,這些文物沒有一件是搶來的,都是在公開市場和其他買家競爭買來的。

中國的確失去了自己的寶貝,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藝術沒有國界。

造像走向世界,被學者和公眾欣賞,這樣做,對中國帶來的好處超過任何在世的外交大使。

通過藝術,中國可以更好地被外界認識。

因為持久的動盪,在其他國家,我們的文物可能會被保存得更好。

這些外流的文物會成為讓世界認識我們的古代文明、文化的真正的信使,這樣,更有利於外界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愛和理解。

周成王伐東夷銘文方鼎

陝西鳳翔出土

西周早期

青銅

長22.9厘米,寬16.5厘米,高25.4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我們無法諒解他們當年的作為,更要譴責他們無益的狡辯。

然而當年搶劫文物、徵集文物者俱已逝去。

通過他們流失海外的文物仍然在遙遠的地方滯留。

短時間內,流失文物不可能回歸。

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

坦然接受本國文物寄居海外的現實,以寬容心態思考如何利用海外流失文物服務國人,或許是當下最具意義的工作。

與海外藏家共同研究、合組展覽,中外博物館間相互借展,交換重複藏品或許都是選項。

數位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D列印、虛擬現實技術,都正在被應用到考古文博領域中來,使我們能夠更便捷地研究、展示和欣賞萬里之遙的藏品。

文物是曾經的生命,讓我們感受它的溫度。

推薦閱讀

這個千年小鎮厲害了!

愛斯基摩人是良渚人的後裔?

你想進宮修文物嗎?聽單院長說……

光明日報文化記憶工作室

------------------------------

過去與現在

古老與時尚

從未停止對話

統籌:周華

責編:周華 李韻

文圖:唐際根

製作:孫嘉靖 楊雪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文物追回為啥難,哪個國家藏最多?

我國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已不是新鮮事。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多年來,文物流失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那麼,文物外流...

揭秘中國文物史上的大劫掠

150多年來,中國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存何處?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我國政府、學者和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流失海外文物的調查工作,但由於受條件的限制,這項調查工作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