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導遊大賽導遊詞——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參觀遊覽!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古墓博物館,座落於洛陽市北郊的邙山上,占地155畝,建築面積82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唯一的墓葬類專題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按照陳列內容,可以分為歷代典型墓葬展區、北魏皇家陵園展區和河南古代壁畫館三大部分。
歷代典型墓葬展區位於博物館東部,有地上地下的殿廳廊廡,亭閣房
屋互相連屬共150餘楹,古樸典雅,宏偉壯觀,綠蔭合抱,花團錦簇,因此被人們譽為「北邙奇苑」。
地下部分有深邃的通道和搬遷復原上自西漢下迄北宋的25座墓葬以及四個大廳組成,可謂一處令人神往的太虛迷宮。
地上的東配殿展出有「漢代帝王出殯儀式塑像群」,還有「民國初年洛陽民間出殯儀式塑像群」。
通過這些,我們便可了解我國古代葬俗禮儀發展的基本脈絡和軌跡。
北魏皇家陵園位於博物館西部,由實地發掘的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要陳列,並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懌和江陽王元叉兩座陵墓,通過參觀可以系統地了解北魏的陵寢制度。
其周圍廣植花草樹木,特別到春秋兩季,清新四溢,馨芳襲人,猶入美妙勝境。
河南古代壁畫館位於博物館北部,2011年11月對外開放,在這裡您可以欣賞到曾經深埋地下的古代壁畫。
步入序幕「太虛」大殿,迎面是「洛陽五大都城遺址及現代城市分布模型」,俯瞰這座巨大的模型,大家可以對古今洛陽城池的變遷一覽無餘。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十三個朝代的帝王將相、皇親國戚生前居住在洛陽城,死後大多都埋葬在洛陽城北的邙山上。
邙山位於沙盤的最北部,說它是山,實際上是綿延百里的黃土丘陵地,背山面河,地勢平緩,土厚水深,素為風水之地,是古人理想的長眠之所。
俗語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如今的邙山墓冢累累、森羅棋布,分布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個朝代24座帝王陵以及陪葬墓群。
這些不同朝代、不同種類的墓葬集中疊壓在這裡,形成了邙山厚重的墓葬文化。
解放以後,配合洛陽城的基本建設,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數以萬計的古代墓葬,從中精選出九個朝代25座,集中搬遷復原在邙山上,建起了這座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接著,我們就進入墓區「玄堂」廳,由此進入地下展區,地下展區是四方形的,由四個大廳和四條展區組成,按時代順序依次為兩漢展區、魏晉展區、唐宋展區和壁畫展區。
這裡陳列的墓葬都是把原來墓葬里的磚一塊塊拆下來,搬遷到這裡,按照原樣復原起來的。
首先看到的兩漢展區,陳列的是西漢、東漢時期的典型墓葬。
東漢永康元年墓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家庭合葬墓。
橫堂式建築,干字形平面,墓葬共清理出七具棺木的痕跡,後室兩具,男左女右,夫婦二人,是家中的尊長。
前堂五具,東二西三,是夫婦二人的五位子孫眷屬,由此可見這是一家七口的合葬墓。
東漢時期都是生前營建墓葬,在墓道口修築兩扇石門,石門隨時開啟,為每次下葬提供方便。
墓室中隨葬品非常豐富,大部分分布在棺木周圍,有飲食器、水器、酒器及狗、井、灶等陶制模型。
在後室發掘出一片筒瓦,上面寫著「永康元年辛亥朔十日」的字樣。
「永康」是東漢桓帝的年號,「永康元年」就是公元167年,為這個墓葬提供了確切的年代。
接下來這座無名的東漢墓,是根據主人生前的居室布置的墓室,充分體現了東漢時期「模擬陽宅建陰宅」的特點。
這座墓葬有兩道石門,穿過第一道石門有兩個耳室,用來放置隨葬品。
左邊耳室放置車馬器具,象徵車馬間;右邊耳室放置陶制的生活用具,還有一件磚砌的灶台模型,應是廚房。
穿過第二道石門,就來到主室,主室由弧形隔梁從正中分為前堂後室,前堂為會賓待友的客廳,後室放置棺木,象徵臥室,整座墓室的陳設安排呈現出一派濃郁的人間生活氣息。
在弧形隔樑上鏤刻著青龍白虎,隔梁下面一根獸柱,面目猙獰,正對墓門,起到鎮墓辟邪和支撐隔梁的作用,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墓葬一共清理出四具棺木的痕跡,後室兩具,前堂磚台上一具,側室一具,除後室左邊為男性外,其餘均為女性。
東漢時期墓葬流行地面上建祠堂、立石碑,墓室內卻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無法得知墓主人的詳細情況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是根據一男三女推測為妻妾合葬墓。
這座墓葬在建造時運用了三種不同的結頂結構,後室是圓形的穹窿頂,耳室為墓葬中常用的弧券頂,前堂為四角攢尖頂,三種結頂結構同時應用於同一墓葬,表現出古代工匠們高超的建築技藝。
東漢天象神獸壁畫墓,分為前堂後室兩部分,後室放置三具棺木,中間為男性,左右為女性,推測也是妻妾合葬墓。
在前堂墓頂繪製著天象圖,有太陽、月亮、彩雲、飛鳥、朱雀、白虎和株樹。
株樹枝幹彎曲、枝葉蒼翠,是傳說中生長在崑崙山上的一種神樹,崑崙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代表西漢以來流行的神仙思想。
古人重視天象,首先感知的是星的位置。
先民以「諸星組成的圖像類似何物,就以該物為之命名」,將天赤道附近的星空劃分為二十八星宿,並分別由四象來統轄,四象最終形成了由五種動物組成的四組靈物,分別由四種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方位,這就是東宮青龍、西宮白虎、南宮朱雀、北宮玄武。
從戰國到秦漢,它們成為守衛四方的神靈。
東漢時流行的穹窿頂是漢代人理想中的天界,這個象徵宇宙縮影的天界,不是自然的天空,而是神話傳說中諸神靈居住的天界。
於是,在墓頂上大量繪製與天象有關的神靈,成為漢代壁畫墓的最大特點,這些壁畫比文字更直觀、更清晰地記錄了漢代人們對天的認知和聯想,也完整的表達了人們美好的升仙願望。
現在我們看到的東漢壁畫墓,是一座小磚起券的單室墓。
墓頂、四壁都繪有精美的壁畫,如門吏、樂舞、宴飲、天象和瑞獸,後山牆上的宴飲圖保存的最為完好,畫面上繪有三人,中間一人身體肥大,面目醜陋,拱手端坐在黑色圓墊上,左右各跪男女侍從一人,男子手持黑色棒子,女子雙手托盤,表現了墓主人生前的宴飲場景。
西漢畫像空心磚墓,是一座西漢早期的單棺單室墓,看似簡單,但建築材料是特製的空心磚。
磚石千年不泯,當然比木槨耐腐永久。
不過空心磚在戰國晚期以用於殿庭前的踏步,西漢創造空心磚槨則是喪葬禮俗的一個發展,也是洛陽漢墓的一大特點。
空心磚不僅製作精妙,能夠防潮隔音,而且通體模印有各種圖案花紋,成為研究美術史的珍貴資料。
大的長達2米、寬約0.7米,小的長約0.7米,寬約0.4米。
長方、三角、方柱等形體不一,有的還帶榫扣,以便安裝組合,真可謂建築預製構件的先驅。
空心磚上的圖案紋飾,是用陰模或陽模壓印在磚坯上燒制而成的。
陽模印製的圖案下凹,稱為陰紋;陰模印製的圖案上凸,稱為陽紋。
墓室中不同位置印製的圖案也不相同,墓室四壁主要印製一些表現墓主人生活的拱揖迎拜圖、馴馬圖、謁見對語圖、虎和馬等;墓室門額上則印製代表升仙思想的扶桑樹、青鳥、仙鶴和白虎。
這些精美的圖案出現在深邃幽暗的墓室中,主要起到裝點墓室,減少墓葬陰森恐怖的作用。
緊接著看到的西漢畫像石墓,是一座中國早期的夫婦合葬墓,由兩個單棺墓室和一個耳室組成,這座墓葬形制是由於夫婦二人死期不一致而採用分開葬的方式。
墓室均用青石壘砌而成,墓門是畫像石。
畫像石就是在青石上運用不同的技法雕刻出圖案,最早出現在西漢晚期,流行於東漢,這種墓在河南南陽比較多。
在墓門上用淺浮雕的技法雕刻出弧形的帷帳,下懸玉璧,玉璧下有一人一樹一馬一狗。
在中國古代有黃帝乘龍升仙的傳說,天國的門上赫然鑲嵌著一個玉壁,黃帝要乘龍穿過玉璧才能進入夢寐以求的天國仙境。
這塊畫像石上方的玉璧代表著升仙的通道,大樹示意墓地,樹下栓的馬就是墓主人乘騎的工具,同樣也是反映漢代流行的升仙思想。
看完了兩漢墓葬,就到了魏晉墓陳列區。
第一座墓就是曹魏正始八年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惟一一座有紀年銘文的曹魏墓葬,它的發現是成為中國考古界推論曹魏墓葬的一把標尺。
墓室分為前堂和後室兩部分,前堂為下方上圓的穹窿頂,左右各有一放置隨葬品的耳室,在前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九件鐵帷帳構,這是由三個或四個鐵管組成的插座,中間由木棒插合起來,外搭帷帳,就成了四角攢尖的斗形帷帳,用於古人會賓待友,顯示其尊貴的身份。
其中一件帳構上銘刻著「正始八年八月」的字樣,使我們得知這是齊王曹芳正始八年,即公元247年建造的磚室墓。
後室為弧券,應是放置棺木的地方,但由於墓葬被盜過後進水,棺木的痕跡已不復存在了。
墓葬雖經盜掘,仍出土了玉杯、博山爐、銅鏡等精美的隨葬器物。
其中的玉杯是用新疆和田的羊脂美玉雕鑿而成,晶瑩透亮,造型簡潔美觀,若非豪門世家絕無此物;現已被國家評為一級文物,珍藏於洛陽博物館。
另外還發現了長方形薄石板一塊,上有墨跡,應當是黛硯的殘片,這說明墓主人原來可能是一個喜愛舞文弄墨的騷客。
接下來是兩座西晉墓。
其中一座為大司農、關中侯裴祗墓。
這座墓由墓道、前甬道、前堂、後甬道、後室和北甬道、側室、耳室組成,全用小磚砌築。
在這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方長方形墓誌,其下有隼,插在石座上,志文為隸書,正反120字。
根據記述,墓主人裴祗,祖籍山西聞憙縣,是「晉大司農關中候」,相當於現在國家農業部部長的職位,後室中葬的是裴祗的母親,側室葬的是裴祗夫婦二人,在側室里還掏挖了一個土洞,埋葬著裴祗的女兒,由此可見這一家三代四口人是嚴格地按照長幼尊卑的次序來埋葬的。
通過墓志銘還可以得知這一家老少三代四口人,是同時死亡同時下葬的。
他們死於「晉惠帝司馬衷元康三年七月四日,葬於十月十一日」,當時正值西晉「八王之亂」。
這是西晉為爭奪中央集權進行的一場戰亂,歷時十六年之久,主要戰場在洛陽,造成了「河洛丘墟」,「阡陌夷滅」的慘景。
裴祗一家四口可能就是這場慘劇的犧牲品。
另一座是單室墓,墓頂為東漢以來流行的穹窿頂,這種墓頂源於古人下方上圓的宇宙觀,現代建築學家稱它為磚殼,對研究建築史和古為今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根據隨葬器物銀耳環、銀指環、銀手鐲等首飾看墓主人應當是一女性,除此以外還出土了一件魏晉時期頗有時代特色的隨葬器物——多子隔,也稱多子盒。
多子隔通常是有隔體和底座兩部分組成,在隔體內有隔板將其內部空間分隔成一個個小格,一般都是七格以上。
這件多子隔在出土時每格中都有食物,其中一格還遺留有魚骨,由此可見多子隔應該是祭祀用品,是墓主人的眷屬在墓葬中舉行祭祀時盛放祭品用的器具。
西漢以前的墓室多採用弧券,較低矮,在新莽前後開始流行在墓葬中祭奠死者,於是出現饅頭式的穹窿頂,墓室空間也逐漸增大,東漢以後逐漸流行開來,這件多子隔的出土就證實了東漢以來墓中祭奠的流行。
晉墓後邊陳列有北魏墓兩座,其中的常山郡王元邵墓很值得一看。
常山郡王元邵墓的主人是孝文帝的孫子、清河文獻王元懌的兒子、常山郡王元巶,元巶當時是官高爵顯,年少有為,但是在公元528年的時候,宣武帝元恪的妻子胡太后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孝明皇帝,立了一個三歲的元釗做了小皇帝,企圖把持朝政。
她的這一舉動引起北魏契胡族酋長爾朱榮的不滿,爾朱榮於是率兵南下,攻打洛陽,擁立元子攸為皇帝,並以祭天的理由,把胡太后、小皇帝及皇室諸王兩千餘人劫持到河陰陶諸,今天孟津的白鶴鄉,先把胡太后、小皇帝拋沉黃河溺死,接著又圍殺了兩千多皇室諸王,這就是歷史上震撼南北的「河陰之役」。
常山郡王元巶就在這次「河陰之役」中被誅殺的,死時只有23歲。
古語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這座土洞式的草葬墓與主人——王的身份極不相符,墓室西北角有一土砌的棺床,棺床上出土了115件彩繪陶俑,他們由文官、武衛、騎士、貴婦、女僕、伎樂、崑崙奴,牛車等組成,展現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時的顯赫場面。
北魏的陶俑手法細膩、造型俊美、秀骨清像、挺拔勁健,表現出北魏獨有的審美特徵。
墓室甬道中發現有一方記述元巶生平事跡的墓志銘,志文為魏碑正書,字跡剛毅,為書法中的精品。
這座墓的發現對研究鮮卑族的起源、元巶的身世以及北魏統治階層內部的紛爭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來到唐宋廳,牆壁上這幅用唐三彩工藝技術燒制的「唐樂圖」,會使我們頓感唐代那種繁榮昌盛,其樂融融的氣氛。
這裡陳列有唐李嗣本夫婦和安菩夫婦墓,都從某些側面直觀的再現了大唐盛世的景象。
李嗣本墓為磚砌單室墓,1984年發現於偃師杏園村,是洛陽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單室磚券紀年墓。
墓室近似方形,出土了122件精美的隨葬品。
正對墓門為鎮墓獸、文官俑、武士俑、牛車、男女侍從以及一些井、磨、灶等模型。
在甬道東西兩壁各有一壁龕,上開天井。
天井和壁龕是隋唐墓葬的重要特徵,它們的多少代表主人生前居住院落的多少。
天井和壁龕越多,表明主人院落重重,身份高貴。
根據出土墓誌記載
:李嗣本是隴西成紀人,也就是今天甘肅隴西縣。
他生活在隋煬帝至唐高宗年間,曾經在陝西、甘肅等地做官,69歲時死於甘肅,時隔34年,與他的夫人范陽盧氏合葬在偃師縣西十三里的武陵原。
墓誌上說,李嗣本生前好學詩文,英才卓越,為人忠實誠信、德義可尊,是個清正廉潔的官吏。
墓誌蓋上用減地平雕的技法雕刻有十二生肖、仙人擒虎、二獅相爭、怪獸撲羊等圖案,是唐代精美的石刻藝術精品。
安菩夫婦合葬墓,是洛陽發掘的唐墓中為數不多的沒有被盜擾的夫婦合葬墓。
墓葬為依山掏挖的土窯式,墓內東西兩邊各有土砌的棺床,分別安放夫婦二人的棺木。
墓室中出土的墓誌像一篇小傳,極為詳細地介紹了墓主人的情況。
主人姓安,名菩,字薩,是西域的安國人。
安國就位於今天前蘇聯烏茲別克的布哈拉一帶。
公元630年,安菩跟隨父親系利做為降將來到中原。
系利原是突厥國的首領,因為降唐有功,被唐王朝晉封為五品京官、定遠將軍。
後來北狄人發兵南侵,安菩襲父官爵,奉命出征,立了戰功。
公元664年,安菩死於國都長安,即現在的西安,葬在京郊的龍首原上。
事隔40年,他的妻子何氏病故,因他兒子安金藏在洛陽東都宮中作太常寺樂工,遂將其父屍骨與其母合葬在龍門。
安菩墓中出土129件隨葬品,最多的要數唐三彩,有鎮墓獸、文官俑、牽馬俑、馬和駱駝等,器形高大、色彩艷麗,堪稱我國工藝美術中的瑰寶。
尤為珍貴的是安菩右手握著的一枚羅馬金幣,直徑2.2厘米,重4.3克。
金幣正面為一戴王冠、留長須的半身男像;左邊邊緣處有「FOCAS」的銘文,背面是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
據考證,這是一枚東羅馬皇帝福克斯時期的鑄幣,鑄造年代在601年到610年之間,它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物證,表明唐代的東都洛陽已經是一個商賈雲集的國際性大都市。
緊接唐代墓葬的是一組宋金墓葬,共6座。
宋代時期的墓葬開始流行用紙紮的隨葬品,紙紮隨葬品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在下葬之前就燒掉了,所以墓葬中隨葬品越來越少了,墓室卻越修越講究了。
宋四郎墓,墓室平面呈八角形,除一面開墓門以外,其餘的七面都是用來繪製壁畫的,正對墓門繪製夫婦對飲圖,也稱開芳宴,是宋墓壁畫中常見到的題材。
左右分別繪製交租圖、庖廚圖,樂舞圖、花卉圖,這一系列壁畫都是以夫婦對飲圖為中心左右展開,表現墓主人生前富裕的家居生活。
墓門為仿地上建築的門樓,門樓正中鑲嵌著一塊銘磚,上面寫著:「宋四郎家外宅墳,新安縣郭午居住」,說明墓主人是宋四郎,家住在洛陽的新安縣;「磚作人賈博士、劉博士」,磚作人就類似於今天的泥瓦匠,賈博士、劉博士就是當時的兩個泥瓦匠,這裡的「博士」不同於我們現在理解的「博士」,這是當時有專業技藝的手工業匠人的自稱,其實就是現在說的「師傅」。
在銘磚的最後一句寫著「宣和捌年貳月初一大葬記」,「宣和」這個年號在歷史上只有七年,這裡卻寫著八年,明顯是錯誤的,推測北宋時期新安縣地處偏僻,對國家改年號這樣的大事還不知道,由此也推證了墓主人宋四郎是一個沒有任何政治地位的鄉村大戶,即土財主。
洛陽有句俗語:洛陽牡丹甲天下。
這座北宋時期的磚雕墓就是以磚雕牡丹花為主。
在這座墓葬的雕磚上有三十多幅牡丹作品,或折枝,或盆栽,或朵花,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展現了牡丹花初開、盛開、凋謝、靜止與飄搖時的芳姿和神韻。
把象徵祥瑞、吉利、美好、幸福的各種牡丹圖案繪製在墓室里,勾勒出了主人對人生對生活的祈盼、渴求、希冀,使地下這個本該充滿陰森恐怖氣息的亡者之家在惟妙惟肖繁花似錦的裝飾中變得生機盎然、情趣無限。
北宋壁畫墓的發掘地點與宋四郎壁畫墓的地點相距不遠,推測為同一家族的墓葬,墓葬建築形制也大體相同,只是在墓道右壁建一側室,用來撿骨二次葬。
正對墓門的牆壁上,繪製著一幅「依門仕女圖」。
畫中,門扉半掩,一個美麗的女子,想出來沒有出來,露了半個身子,這種壁畫在宋代是極為流行的題材,寓意在於表示假門之後還有庭院或房屋、廳堂,也表示墓室至此並未到盡頭,揭示墓主人家大業大、殷實富有。
除此以外在墓壁上還繪製有牡丹侍女圖、交租圖、浮雕家具圓幾及假門假窗,這一切都是為了強調北宋地主階層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
鄒復墓是金代的畫像石墓,整座墓葬由青石構築而成,墓室平面為不等邊八角形,正對墓門的牆壁正中題刻「大金承安四年六月二十有三日,天水郡秦氏瑾修石墓一口,葬故夫范陽郡鄒復功畢。
刊石人董輝,同刊人段顯」。
「金承安四年」即1199年,由此也可得知墓主人是鄒復。
在墓室周壁的青石上都刻有畫像,有孝子故事、花卉,還有表現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夫婦對飲、煎茶等等。
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刻畫在西壁上的「雜劇圖」。
畫面上共11人,中間兩人形體較矮小,好像在舞蹈,其餘九人手持各種不同的樂器,如篳篥、節板、杖鼓、大鼓等,分別站立在左右,表現的是宋金時期流行的雜劇表演的場面。
雜劇,出現於北宋,是城市經濟繁榮發達下興起的一種曲藝形式,俗稱「唱堂會」。
它是在一定的場所,或在特殊的日子裡到地主階層的家裡表演,一般都有樂隊伴奏,有演員說唱加以動作,有一定故事情節。
金代雜劇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代雜劇以唱為主,句尾入韻,並有動作或念白以配合表述劇情,對戲曲的成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幅雜劇圖也表現了金代雜劇的流行。
在這座仿木建築的北宋磚室墓中,陳列著一口葬具,這是一口用陶土燒制的瓦棺。
瓦棺多是用來二次葬或者火葬用的,一般燒制器形較小,這口瓦棺身長1.77米,在當時燒製成功是相當不簡單的。
此外,墓中雕樑畫棟、層層疊澀的建築藝術,充分表現出宋代手工業的發達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北宋磚雕孝子圖墓,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墓室後壁正中砌版門,左右壁為八扇並列對稱的格子門,格子門的障水板上雕刻有牡丹、菊花等圖案。
在後壁和左右壁上部的斗拱間鑲嵌著六塊磚雕孝子圖,分別是曹娥哭父、董永賣身葬父、丁蘭刻木侍親、孟宗哭竹、王祥臥冰求鯉、魯義姑。
孝子烈女的故事起源於戰國,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到了北宋再度盛行。
從古至今究竟有多少孝子,無從考證,元代郭居業編輯出《二十四孝》,自此二十四孝約定俗成,流傳至今。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歷來被統治階層所重視,是宮殿、祠堂、墓葬中流行的題材。
墓主人用這些孝子烈女的故事在墓葬中陪伴自己,一方面標榜自己的品行,另一方面,孝子故事中大都融入有天人感應思想,突出了由於孝行而獲得來自上天神明的獎賞,也就有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的寓意,這也是期望它們能夠導引墓主人到達理想中的另一個世界——天國。
壁畫展區是最後一個展區,主要陳列兩漢時期的壁畫墓,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這些深埋地下的繪畫藝術珍寶,有四座壁畫墓現在採用避光保護的方法,不能對外開放,在最後一個大廳的櫥窗中以圖片的形式集中展示西漢卜千秋壁畫墓、西漢打鬼圖壁畫墓、新莽天象神話壁畫墓、曹魏壁畫墓四座壁畫墓。
我們看到的這座東漢壁畫墓,採用東漢時流行的橫前堂、縱後室的墓葬形制,壁畫就繪製在前堂的三面牆壁上。
這是一幅彩繪車騎出行圖,長12米,寬0.6米的畫卷上一共描繪了九乘安車,七十餘個人物,五十餘匹駿馬,出行隊伍中有手持旌旄的步卒,左右雁行的騎吏,有攬韁驅車的御者、正襟危坐的主人,前呼後擁、浩浩蕩蕩,表現墓主人車轔轔馬蕭蕭的威赫場面。
根據《後漢書·輿服志》中的記載,推測墓主人是一個年薪為兩千石左右的官吏。
在發掘墓葬的時候,發現這幅出行圖被夾在二層的夾牆中保護起來,這可能是繪製出行圖時墓主人身份較高,但後來官位可能被貶,這幅出行圖與主人死前身份不符,惟恐上面降罪,於是採用二層夾牆的方法將壁畫掩藏起來。
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保護,這幅畫才得以完整鮮艷的保存到今天。
它為研究東漢的車騎導從制度以及東漢的服飾裝束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實物資料。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歷代典型墓葬展區就參觀結束了,接下來我們參觀河南古代壁畫館。
河南古代壁畫館,2011年11月對外開放,主要陳列的是河南省(主要是洛陽)出土的從西漢到宋金時期53組近百幅古墓葬壁畫和磚雕。
古墓壁畫,是墓室裝飾的一種方法,作為中國繪畫的一部分,深埋地下,似乎比其它繪畫更多了一絲神秘,它顯示的是人類對生死問題的領悟,從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特別是洛陽解放以後科學發掘了近百座繪有壁畫的古代墓葬,為了更好地研究、保護、展示這些壁畫,我館將近年來搬遷、揭取、修復的壁畫精選出來,建起了這座河南古代壁畫館。
河南古代壁畫館一樓西展區是「圖畫天地,品類群生——古墓壁畫的發展歷程」,它主要以圖片的形式介紹中國古代墓室壁畫的發展概況;東展區是「古代壁畫科技保護」,以圖片和標本結合的形式展示近年來古墓壁畫的科技保護和修復過程;「七彩華章——河南古墓壁畫」位於地下一層,這些古墓壁畫和磚雕時代蟬聯,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研究古代喪葬禮俗、意識形態、社會生活和繪畫藝術最直觀的實物資料。
我們將通過參觀古代壁畫走進古人的靈魂深處,去體會古人對現實生活的無限眷戀。
出土於「洛陽淺井頭西漢壁畫墓」中的天界圖,共由21塊空心磚組成,這是墓室頂部的一排平脊磚。
這些由數目不等的空心磚拼和而成的長條形空間,是洛陽地區西漢壁畫墓繪製天界圖最理想的位置。
壁畫由南至北分別繪製朱雀、伏羲、太陽,太陽內有金烏、白虎、二龍穿壁、蟾蜍、仙翁、人首虎軀的神人、女媧、月亮,月亮內有蟾蜍、玉兔。
其中的太陽、人首蛇軀的伏羲是主陽之神,而月亮、人首蛇軀的女媧是主陰之神,中間的龍蛇穿壁是迄今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例,龍居左,蛇居右,龍是東方陽界的神靈,蛇是西方陰界的神靈,圓壁代表天,那麼龍蛇穿壁也就代表陰陽交合,體現著生命孕育。
月輪前,人首虎軀形象的神人,專家考證為西方主秋之神——蓐秋。
龍背上站立一羽人,裸身,長尾,高鼻、蓬髮,羽翼後飄,給人以急速飛升的感覺。
羽人,是漢墓壁畫升仙場面中必不可缺的關鍵人物,充當著天堂仙界的使者,起著導引升仙隊伍的重任。
整幅畫面如行雲流水,滿壁生風,構成由日月、始祖、神仙組成的的漢代人心目中完美的天界。
這幅壁畫的主旨突出的是漢代人的升仙思想,漢代人求仙是基於對長生不死的渴望,這種渴望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只有用這種連續的圖像將這些抽象的觀念表達出來,展現了漢代人充滿浪漫主義的想像力和對待生命積極樂觀的態度。
出土於「洛陽磁澗里河村西漢壁畫墓」中的天界圖,長2.1米,由左向右依次為雙鳳、龜頭蛇身雙翼獸足的神獸、青色月亮,月亮內有奔兔蟾蜍和桂樹,人身蛇尾的女媧、雙龍,人首獸身的神獸、白虎,人身蛇尾的伏羲,太陽和藻井圖;間隙繪製彩雲。
透過這幅天界圖,大家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漢代人意識中的天不是一個自然的天空,而是一個神話傳說中諸神所處的天界。
這天界中,有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有鎮守四方的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有表示陰陽的天象太陽和月亮;有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人首獸身的神獸。
古人用繪畫來一步步展現他們心目中的天,表達他們對於天的認知、聯想、敬畏之情,以及對死後靈魂升天成仙的強烈渴望。
洛陽新區西漢壁畫墓出土的天界圖,繪製著伏羲、鳳鳥、神獸、神人,反映了漢代人追求長生不死、永恆幸福的夢想。
偃師高龍鄉辛村新莽壁畫墓出土了家居生活、仙界天堂、鎮墓驅邪三組8處壁畫。
家居生活壁畫,主要繪製在墓室中部,分別是女子宴飲圖、宴飲觀舞圖、庖廚圖、六博宴飲圖。
其中「女子宴飲圖」中,穿紫紅色長裙的女子明顯呈醉酒態勢,袒胸露肚,醉意朦朧,左右搖晃,兩邊僕人殷勤相扶,動態逼真;人物造型及服飾多用大面積塗刷,極少用線,是迄今發現的中國繪畫中最早使用沒骨畫法的範例。
「宴飲觀舞圖」描繪一男一女兩個表演者為正在宴飲的賓客助興表演的場景。
「庖廚圖」描繪庖丁為宴飲緊張忙碌的工作場景,這幅庖廚圖也是現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考古標本。
「六博宴飲圖」以下棋者「舉棋不定」的一個生動瞬間再現了漢代社會所流行的對博情景。
這一系列畫面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充分營造出墓主形魄在陰間的生活氛圍。
描繪天堂仙界場景的壁畫,中間的梯形畫面上描繪著豐腴端莊、拱手坐在雲柱頂端的西王母和為西王母搗藥的玉兔以及蟾蜍、九尾狐。
西王母是神仙世界中重要的神祗,也是漢代民間信仰的主神,她自身具備不朽的特質,同時又擁有不死之藥,具備幫助普通人健康長壽以及引導死者之魂升天的功能,畫面上的玉兔、蟾蜍、九尾狐都是為了襯托西王母的神性。
在兩側三角形空心磚上分別繪有口銜寶珠,翎羽華麗的鳳和凰。
鳳凰是鳥類之王,是通曉仁義的鳥,祥瑞之鳥,鳳凰出現在西王母及天庭,是天下太平、仙靈祥瑞的徵兆。
這一系列仙界天堂景象,象徵著墓主靈魂的必由之路和最後歸宿。
最後一組是描繪鎮墓辟邪的壁畫。
正中間蹲踞的是變形的虎頭怪物,專家考證,這可能是裝扮成神獸的打鬼頭目方相氏,也可能是純粹的猛虎形象。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神獸,它威猛無比,能夠驅鬼辟邪。
在虎頭怪物的兩側各繪一人首蛇軀的伏羲女媧,這幅畫面具有陰陽和諧、祥瑞平安的寓意。
這三組壁畫以神話—歷史—現實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展現了漢代人理想的生存環境和永恆的精神追求。
這幅「武士圖」繪製於北魏孝文皇帝的第四子、宣武帝的弟弟元懌墓的甬道。
畫中武士上身穿雙領廣袖衣,雙手置於胸前,執一黑色長劍,右手食指翹起指向前方,莊重威嚴,形神兼備。
在墓中繪武士像,漢代已經出現,而元懌墓將武士的位置由墓室內移至墓門以外的前甬道,每側繪製兩位,這樣的布局安排使所繪武士除了守衛墓主人之意更增添了顯示生前地位的儀仗作用。
這種利用墓室以外空間繪製壁畫顯示墓主人身份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例,其後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時代的壁畫墓中開始出現了大規模、大篇幅的甬道、墓道壁畫。
2005年,在新區翠雲路發現了兩座唐代的壁畫墓。
從出土墓誌可知,這兩座墓葬的主人是唐睿宗李旦在當皇帝前做安國相王時兩位孺人即夫人唐氏和崔氏的墓葬。
在這兩座墓的墓道甬道天井中,繪製有近100平方米的大幅壁畫。
從墓道口開始,依次繪有青龍、白虎、人物、馬、駱駝等,構成規模浩大的皇家儀仗出行圖,再現了大唐盛世的奢華生活。
其中人物、馬匹、駱駝的尺寸和真人、真馬、真駝相差無幾。
為首的青龍白虎身長四五米,構圖宏大,氣勢強勁。
青龍白虎出現在墓道的最前端,導引、護衛墓主人靈魂升仙,也是皇家身份的體現。
馬體態健壯,呈走動狀,每匹馬前都有一牽馬人;駱駝被施以金黃色,四肢強勁,駱駝背上駝的絲卷,正是沿著絲綢之路經商貿易的真實寫照;牽駝人則為高鼻樑、深眼窩的胡人,絡腮鬍須,面目清晰;侍衛身材高大,腰掛劍鞘,勇猛無比;侏儒,面部圓潤、五官清晰,人物個個神閒氣定,從容不迫,真實地還原了大唐盛世人們的精神風貌與時代氣息。
壁畫畫幅巨大,但現場沒有打底稿時留下的痕跡,說明畫家經構思之後,運筆一氣呵成,使壁畫線條顯得簡潔流暢,在國內唐墓發掘中也屬罕見,代表了唐墓壁畫的較高成就。
唐趙逸公墓壁畫,2000年發現於安陽市區。
據墓中出土的石碑可知墓主人為趙逸公,是大理評事趙文雅的父親。
墓葬建於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為晚唐時期中層貴族的墓葬。
趙逸公墓壁畫除一組花鳥畫,其餘均為人物畫,共繪製20人,7男13女,中間穿插兩隻貓和多樣生活器具。
壁畫選取的是墓主生前最體面最能顯示身份的場景,傳達給我們一種平靜、祥和、富貴和自信的生活氣氛。
墓室壁畫中描繪的侍女,個個豐滿俊秀,形象楚楚動人,仔細觀看,我們發現這些侍女均為八字眉,兩頰各畫兩道對稱的斜紅,髮髻上插數把小梳,這種妝容在白居易的新樂府詩《時世妝》中有細緻的描述,可見是晚唐最流行的化妝技法。
侍女們的衣裙多是用絲錦製作,足見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奢華。
壁畫畫風飄逸洒脫,筆法輕鬆靈動,色彩淡雅,線條圓潤,情調悠然,是獨具特色而又融入唐風神韻的藝術佳作。
孟津新莊墓壁畫中,六個人物分別繪製在墓室甬道東西兩側,每壁各繪有3人,這些人裝束大致相同,微微側身,面朝墓道方向站立,雙目前視,神色恭謹,他們是一支小型樂隊。
只見東西兩壁的第一人均雙手斜握一根長杆,手握長杆者是樂隊的指揮,叫致辭者,就是介紹表演內容的人,類似於演出時的主持人。
東壁的第三人懷中斜抱一個深褐色長條形包裹,推測包裹之中裝的應該是演奏用的琴。
唐代不僅盛行在墓中繪製樂舞壁畫,放置樂舞陶俑,還有在死者埋葬的當天專門請來表演班子演出傀儡戲(即木偶表演,有音樂伴奏)以祭奠墓主人的習俗。
這樂隊中有四個人雙手合抱於胸前,似在等候隨時出現的主人。
仔細觀察他們的雙手姿態,發現他們是兩手交握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右手除了拇指外其餘四指均不外露,由此可以確定,他們是在行叉手禮。
叉手禮是流行於唐末、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的一種行禮方式,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使用,多在人物站立時使用,表示對人的尊敬。
這幅壁畫真實地記錄了唐末五代時期的喪葬習俗。
富弼墓是中原地區宋代首座石槨室穹隆頂壁畫墓。
富弼,洛陽人,因才華出眾被稱為「洛陽才子」,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宰相,八十歲病故後葬於洛陽。
在其墓甬道西壁殘存有一幅持劍武士圖。
畫面上的武士身高1.77米,頭戴兜鍪,全身披鎧甲,足蹬長靴,右手持劍,身體微向墓道口,目視前方,十分威武。
這種守門武士壁畫在宋墓的考古發掘中還是首次發現,應該是只能用於高規格的墓葬。
新安縣梁莊宋墓壁畫是男女主人宴飲圖。
這種夫婦宴飲的場面在宋墓壁畫中極為盛行,墓主人在眾侍者的侍奉下端坐在堂前飲酒吃茶,欣賞著歌舞雜劇表演,這種繪畫被稱作「開芳宴」,表達墓主人夫婦恩愛之意。
宜陽韓城宋代壁畫墓,在墓門的東側牆壁上繪製了門吏圖,只見門吏頭戴黑色烏紗帽,身著紅色官袍,雙手交疊在胸前拿骨朵,色彩飽滿、形象逼真。
從裝束上看,應該是當時的衛士。
骨朵,又名杖、瓜、蒜頭等,一種儀仗用具。
據史書記載宋代上自帝王,下至士庶儀仗中都有持骨朵者。
宋代墓室門處多畫或雕刻門吏形象,意在驅邪避凶,保衛墓主人在陰間人身及財產的安全。
在墓室頂部和四壁繪滿壁畫,採用白描繪畫技法繪製有「魯義姑」、「孝孫元覺」、「郭巨埋兒」、「王祥臥冰」、「趙孝宗救兄」、「田真分家」、「鮑山行傭」
等二十四孝圖,反映出北宋晚期理學和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忠」「孝」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日益加深。
洛陽史家屯金代磚雕墓磚雕壁畫
墓室採用仿木建築結構,這種仿木結構的設計顯然是為了強調舒適安逸的生存狀態,表現出對世俗生活的格外迷戀。
墓室周壁有磚雕,磚雕上施彩繪,內容有樂舞、庖廚、童子、花卉等,這種類似工筆的手法,對任何物體都刻畫得精細、準確。
可見,民間畫工已熟練運用了正面透視的手法,使畫面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空間感;通過簡練、富有變化的線條和濃淡有致的色彩準確描摹出伎樂人物、牡丹花卉等的質感和體積感。
參觀完河南古代壁畫館,我們就來到了北魏皇家陵園展區。
在這個展區,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北魏宣武皇帝的景陵。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並劃定「瀍西為陵園之所」(「瀍」指的是洛陽的瀍河,「瀍西」也就是瀍河以西的北邙山),把邙山劃做北魏的皇陵區。
景陵的主人是孝文帝的第二個兒子,名元恪,是北魏遷都洛陽的第二代皇帝——宣武帝,公元483年生於平城(山西大同),497年被立為太子,499年孝文帝在征伐南齊的途中病逝,元恪奉遺詔繼承了皇位,515年死於洛陽式乾殿,時年33歲,同年二月舉行隆重的葬禮,大葬於北邙山上。
宣武帝在位期間,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處於穩定的發展階段;但是他在吏政上卻拋開了孝文帝嚴苛控制的措施,實行寬鬆的政策,致使貪污腐化之風盛行,加之佛教泛濫,廣建廟宇,為北魏王朝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景陵於1991年實地發掘,外觀封土呈圓形,現高24米,直徑110米,地宮位於封土之下,為磚砌單室墓,穿過48米長的墓道進入墓室。
墓室近似方形,長寬各7米,墓頂為9.7米高的四角攢尖頂。
壘砌墓室的磚為特製的長方形青磚,在壘砌後又塗刷了一層黑色,增加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由於景陵在宋金年間和民國年間遭過盜掘,地宮僅存一些瓷、陶和石器殘片,復原有青瓷盤口龍炳壺、青瓷雞首壺、陶硯、陶盆陶碗、石構帳座等文物,這些器物說明地宮的陪葬已逾越了北魏陵寢制度中關於「不設明器、不置素帳和瓷瓦之物的限制。
墓道口出土的2.9米高的無頭石翁仲,證明了北魏皇陵前也有神道石刻,彌補史書的不足。
景陵氣勢壯觀、結構完整,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和觀賞價值。
景陵是洛陽城北的制高點。
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曾登上景陵觀察東都洛陽動靜。
這時突然被敵軍包圍,猛將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把隋將單雄信橫刺墜馬,才掩護李世民衝出重圍。
現在如果登上景陵,南望洛陽,繁華市井幾乎可盡收眼底,伊闕、嵩岳依稀可見;北可顧滔滔黃河與太行王屋;往東可遠矚首陽山;往西崤山逶迤,函谷雄關仿佛近在咫尺。
這也說明,景陵雖風格樸實、色調素雅,但也不失皇陵的壯觀氣勢。
參觀完景陵,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遊覽也就到此結束了,再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感謝!
地址:洛陽市老城區機場路45號
以上導遊詞由洛陽旅發委好導遊平台提供
更多諮詢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好導遊
世界第一座古墓博物館,給你盜墓筆記般的體驗!
想親身體驗小說《盜墓筆記》中光怪陸離,毛骨悚然的場景嗎?想感受一下千年前的幽冥氣息嗎?那就來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吧。1984年,在邙山冢頭村的北魏景陵旁建立了洛陽古墓博物館(現已改名洛陽古代藝術博...
威風與奢華:北魏平城墓葬壁畫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張慶捷北魏墓葬逐漸擺脫魏晉以來的薄葬之制,回歸併重續了漢代厚葬之風。北魏墓葬壁畫的露天宴飲畫面較多,反映的都是鮮卑生活的重要內容。通過壁畫可見,絲綢之路與平城有著非常密切...
古都洛陽有個地方聽起來很嚇人 但裡面滿滿的全是藝術
自古就有「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的說法,洛陽歷史悠久北靠邙山,自然歷代古墓星羅棋布。洛陽市在此起初上建造了以古墓為專題性的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之...
洛陽古墓博物館——千年神都依北邙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山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墓地。北邙山山勢雄偉,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洛陽城而過。立墓於此,即圓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風水之說。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
下站去哪洛陽小眾景點:這兒能看遍幾千年的古墓,胡八一都沒來過
很多人去洛陽,除了龍門石窟、白馬寺之外,大都會欣賞牡丹花、逛逛天子駕六博物館,但其實在洛陽北郊邙山附近,有一座極有看頭又極有價值的景點——洛陽古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