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有眼福了 157件國寶級青銅器亮相寧波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為湖北省隨州市華夏博物館副館長在講解擂鼓墩2號墓編鐘(36件編鐘)出土經過。
(周建平攝)
五一小長假,寧波市民有眼福了!4月28日起,「諸侯的禮樂——來自周王朝曾國的青銅瑰寶」將在寧波博物館一樓東特展廳展出,157件來自兩周時期湖北隨州出土噩、曾兩國的代表性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和兵器等,將為甬城觀眾勾勒出一幅周王朝時期諸侯國的禮樂篇章。
展覽將持續至7月16日。
體會中國青銅時代的禮樂文明
中國素被譽為「禮樂之邦」,「禮樂」一直是古代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象徵。
以青銅器為代表的禮樂器系統,是人們禮儀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
始封於西周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曾國,在文獻中少有記載。
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現,2000多年前的曾國,其地域範圍就在隨棗走廊一帶,並從西周早期建國經過春秋至戰國,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種類齊全、璀璨奪目的青銅瑰寶,並以其歷史價值之深、藝術價值之美、科學價值之高,被譽為「青銅器王國」。
曾國之謎尚未完全破解之時,在這片神奇的隨棗走廊之地又出現了西周早期噩國公室墓葬,此次展出羊子山墓出土的扉棱提梁卣、噩矦提梁卣等青銅器,規模大、等級高。
本次展覽是寧波博物館今年的重大展覽之一,如此大規模的青銅器展覽還是第一次。
觀眾將從古代青銅器的文化魅力中,體會中國青銅時代的禮樂文明。
「甬」與編鐘有關
「寧波的簡稱是甬,甬就是鍾,甬鍾是編鐘的一種。
因此,本次展覽促進了兩個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
」展覽主辦方之一、隨州市華夏博物館副館長鬍久洲首先介紹了36件曾國編鐘,出自戰國晚期擂鼓墩2號墓的編鐘,比曾侯乙編鐘時代要晚一點,是世界音樂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發現,並為研究古代禮樂制度以及青銅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全套編鐘為戰國時期曾侯祭祀或宴饗時使用的編鐘,皆為甬鍾。
經專家測試,每件鐘都為一鍾雙音,至今仍可演奏古今中外的樂曲,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鍾」。
它作為中國的文化使者,曾赴日本、英國等國展出。
胡久洲說,編鐘不僅有歷史價值,還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唯一能發聲、演奏的青銅樂器只有中國有。
」
此次展出的另一套編鐘——曾侯輿編鐘出土於文峰塔墓地,上有銘文160餘字,完整記錄了關於西周早期曾國的始封以及吳楚之戰,曾國庇護楚王之事。
這與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之役,楚王避險於隨」的歷史事件相應合。
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墓地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考古學論壇六大新發現」和「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一場生僻字軍團的攻堅戰
進入展廳,博物館方還特地為觀眾準備了可能遇到的生僻字讀音展板,列出了看青銅器展覽需要的知識點,分為地名、姓名、酒器、食器、水器、樂器、紋飾、車馬器等。
青銅酒器種類繁多,有爵、斝(jiǎ)、觚(gū)、觶(zhì)、觥(gōng)、尊、卣(yǒu)、盉(hé)、方彝(yí)、缶(fǒu)等十幾種之多,且形制與功用不盡相同。
青銅酒器在每一個封建王朝都被統治階級用來祭天祀祖、宴饗賓客、歌功頌德,待其死後,酒器又成為喪葬儀式中重要的禮器與主人同葬於墓中。
食器中,敦(duì)是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鬲(lì)是炊粥器,是由新石器時代的陶鬲發展而來。
簋(guǐ)是古代宴饗和祭祀時盛放飯食的器皿,常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
簠(fǔ)是青銅食器中比較重要的器皿,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
觀青銅器展實在稱得上是一場生僻字軍團的攻堅戰。
原標題:傾聽來自周王朝的禮樂 157件國寶級青銅器寧波博物館盛大亮相
青銅器為什麼叫彝器?
彝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祭器。後來彝器成了中國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泛稱。彝字在甲骨文及青銅器金文的形狀是用於祭祀的雙手被反綁的人。東漢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上說彝是宗廟裡常用的禮器。而許多青銅器上...
36件編鐘長沙奏響遠古「交響樂」 含曾侯乙編鐘「姊妹鍾」
長沙博物館又有新展。從7月25日起至10月8日,「諸侯禮樂——隨州出土周代青銅器特展」將在該館特展二廳展出,目前布展已基本完畢,84套280件來自兩周時期湖北隨州出土的曾(隨)國、鄂國的典型青銅...
「穆穆曾侯」展在永康市博物館展出
9月25日,由永康市博物館主辦,隨州博物館、隨州華夏博物館協辦的「穆穆曾侯——來自周王朝的曾國瑰寶」在永康市博物館開展。此次展出的是來自湖北隨州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隨州曾出土大量的周朝青銅器,在出...
"周王朝青銅瑰寶"在市博物館開展
今天上午,由市博物館、隨州博物館和隨州華夏博物館聯合推出的《諸侯的禮樂——來自周王朝的青銅瑰寶》展覽在市博物館開展。此次文物展集中展示了大批來自兩周時期隨地噩、曾兩國的代表文物,展出的青銅器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