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鬼節的來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七月十五鬼節的來歷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

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的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涌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

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每年的陰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鬼節,這天人們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相傳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

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日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

中元鬼節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

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祖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

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

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農曆七月14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

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

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
鬼節,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

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

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裡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於中國圍棋對弈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

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

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

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

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

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採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於遊樂」,就是來源於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

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遊樂之中」。

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

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

木蓮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佛教僧眾集體為木蓮母親念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

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