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深圳沒有歷史?大鵬這個地方讓你認識7000年前的深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7000年前,深圳就是南粵文化中心。
日前,
深圳考古鑑定研究所所長任志錄、
著名考古學者張一兵,
以及《深圳古代史》一書作者陳海濱
分別接受採訪時,
介紹並解析了咸頭嶺文化。
陳海濱認為,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直到先秦時期,
深圳地區便是廣東一帶的文化中心,
咸頭嶺文化便是重要的證據。
位於深圳大鵬半島的咸頭嶺遺址,是距今約7000年前的文化遺存,是目前珠三角地區唯一一處可以比較全面反映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學文化面貌的遺址,也是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驕傲。
因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學術界常將珠江三角洲地區同時期文化遺存統稱為咸頭嶺文化。
深圳最早有人類活動的遺蹟
人類發展的文化水準
以製造和使用石制工具為最早代表,
考古學上將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
稱為石器時代,
即從人類出現到銅器的產生。
而根據石制工具的製作特點和複雜程度,
又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距今約三百多萬年至一萬年,其遺存在我國有元謀人遺址、山頂洞遺址以及廣東的曲江馬壩人遺址等。
新石器時代是指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發明了陶器、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
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中國有仰韶文化、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文化等等。
廣東主要新石器時代遺址則有封開黃岩洞遺址、陽春獨石仔遺址、英德青塘遺址和曲江石峽遺址等。新石器時代往往又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時段。
一般認為,嶺南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12000年至7000年前,中期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約5000年至4000年。
深圳地區大致採用這種分期,其新石器時代晚期可延續至距今約3500年左右。
深圳地區
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
即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期,
最為著名的即為咸頭嶺遺址,
另外尚有
大黃沙遺址、下洞遺址、
小梅沙一區遺址、大梅沙遺址和月亮灣遺址等。
五次發掘咸頭嶺的往事
咸頭嶺文化
是1981年深圳博物館在文物調查時發現的,
當時博物館成立伊始,
因此對它的正式發掘是在幾年之後。
張一兵在接受採訪時介紹,深圳博物館考古隊的常規工作就是帶上水壺,騎著自行車,在深圳各地奔波,他們對各種遺址進行了近200次發掘或者試探性發掘,其中包括1985年、1989年、1997年和2004年對咸頭嶺遺址東南部、中部和北部進行的4次發掘。
而後,深圳文物考古鑑定所成立後決定繼續對咸頭嶺遺址進行了第5次發掘,時間是2006年初,地點是在遺址的西北部。
考古學界習慣把分布於沿海或島嶼的沙灘、沙堤、沙洲上以沙質為主要堆積的遺址稱為沙丘遺址。
任志錄介紹,咸頭嶺是典型的沙丘遺址,在珠三角地區是普遍現象,發掘難度高於其他類型遺址,因為沙丘遺址地層含黏土量少,結構比較鬆散,發掘中露出沙層不穩定,很容易造成探方坍塌,導致不同層位遺存的混亂。
但第5次發掘中,深圳文物考古鑑定所副所長李海榮採用了「固沙發掘法」,基本解決了探方坍塌問題。
深圳考古鑑定研究所所長 任志錄:
此前關於深圳地區古代文明有很多說法,但如果沒有考古發現來證實就只能屬於猜測。
前三次發掘沒有木炭出土,因而沒有做碳14測定,最後兩次發掘,終於找到了科學測定的標本——碳14,可以確定咸頭嶺遺址距今約7000年到6000年(經樹輪校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是深圳乃至環珠江口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遺存,也是深圳地區迄今發現最早有人類活動的遺蹟。
面朝大海,背對山谷
咸頭嶺遺址
所處位置相對封閉。
北面是海拔約500米的求水嶺,
東南側有自東北向西南流向大海的迭福河,
西南350米是大鵬灣,
隔海與香港新界的東北部相對。
▲圖為咸頭嶺遺址發掘現場。
(資料圖片)
迭福灣為大鵬半島西岸的小海灣,基岩為晚侏羅紀燕山三期黑雲母花崗岩,有一條斷裂通過而發育了迭福河河谷。
河谷全長約3.2公里,北側有桔子坑等4條較大的山地河流注入。
迭福灣的原始地形有三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的沙堤。
第三列沙堤為距今7000多年前海浪潮汐堆積形成,當時全球大暖,海平面比現今高約2米。
其後海平面逐漸降低,海岸線西移,所堆積的第二、第一列沙堤高度較第三列沙堤低。
深圳考古鑑定研究所所長 任志錄:
咸頭嶺遺址主要位於第三列沙堤和第二列沙堤的部分區域,其出土新石器時代遺物,第三列沙堤所出遺物的年代早、晚都有,而第二列沙堤所出遺物的年代則基本偏晚,這與沙堤的形成年代也相吻合。
面朝大海、背對山谷,
這是先民選擇咸頭嶺居住的原因,
也是咸頭嶺文化形成的原因。
沙堤有效攔阻海水,可以免遭海浪侵襲,而迭福河及其形成的瀉湖的淡水則提供了生活與生產水源。
東北部形成的沉積小平原,提供了初步的種植條件;西南面的大海可以進行捕撈;周圍的丘陵山崗則有豐富的採集和狩獵資源。
總之,
咸頭嶺遺址的自然環境
非常適宜人類生存。
咸頭嶺發現了什麼
▲咸頭嶺墓葬出土的雞形提梁壺。
(資料圖片)
▲白陶代表史前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圖為咸頭嶺出土的白陶盤。
(資料圖片)
據介紹,
咸頭嶺遺址總面積約1.3萬平方米,
其中發掘面積近2300平方米,
是目前珠江口沿岸同類型遺址中
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咸頭嶺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蹟主要有灶、立石、建築基址,以及大面積的紅燒土面等。
出土陶器以夾砂陶為主,主要器類包括釜、碗、支腳和器座;泥質陶多為白陶和彩陶,還有少量的磨光黑陶,器類有罐、杯、盤、豆、缽等。
石器包括天然石料(沒有製作痕跡,但有使用痕跡)和磨製石器,器類有斧、錛、拍、鑿、刀、砧、石餅、礪石、敲砸器、杵等。
遺址沒有發現華南地區常見的典型雙肩石器和有段石錛,也不見珠江流域和沿海地區常見的貝殼堆積。石器188件,其中磨製石器74件,占39.36%,打制石器16件,占8.51%,天然石料工具98件,占52.14%。
大黃沙遺址出土石器93件,其中磨製者48件,占51.61%,打制者13件,占13.98%,天然石料工具32件,占34.41%。
陳海濱分析,這說明新石器時代中期,深圳地區先民大量使用磨製石器,但部分還保留著早期的特徵。咸頭嶺出土的陶片中,夾砂粗陶占96.25%,泥質紅陶占1.33%,白陶占2.42%。
陳海濱認為,白陶數量不多,器形小,但紋飾、製作皆精緻,可能用於祭祀等宗教場合。
他說,深圳地區的先民和大海的關係密切,海洋既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處,又是他們難以駕馭的聖地,故而對其產生敬畏之心。
所以,大海或是本地區先民所崇拜的圖騰,故而將其以水波紋的形式在器物上體現出來。
《深圳古代史》作者 陳海濱:
咸頭嶺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工藝製作水平和審美水平已經相當高了。
大量陶器的出土說明當時已經人口眾多,眾多人口聚居又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具備較強的生產能力,能夠獲取足以讓他們生存的食物。
同時有跡象表明,咸頭嶺一帶捕撈業占有重要的經濟成份,而且開始出現原始農業。
重新認識深圳古代史
▲陳海濱在咸頭嶺遺址實地考察。
(陳海濱 供圖)
-
任志錄、陳海濱等介紹說,到目前為止,在環珠江口地區發現的20多處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中,咸頭嶺遺址年代較早、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對周圍文化遺存有較強輻射力的一個高規格、中心性聚落遺址,是珠三角地區目前唯一一處可以比較全面反映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學文化面貌的遺址,為本地區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後考古學文化的分期和斷年樹立了標尺,為探索本地區古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李伯謙教授將其命名為「咸頭嶺文化」,這一稱謂逐漸被學術界所認同。
2006年,
咸頭嶺遺址被國家文物局
評選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7年,
它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
評為2006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深圳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古代深圳》在介紹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時稱:可以說咸頭嶺遺址是一把鑰匙,它是深入認識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學文化的關鍵,通過對該遺址的深入研究,有望為解決一些久而未決的嶺南史前考古的問題提供重要的線索。
陳海濱認為,
咸頭嶺遺址充分表明,
早在約7000年前,
深圳地區已經有較大規模、較強生產能力、
較高審美水平的人類生存,
已經是廣東一帶的文化中心。
《深圳古代史》作者 陳海濱:
咸頭嶺遺址是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驕傲,時至今日,關於深圳古代史,如果我們還糾結於有沒有歷史、是不是文化荒漠、是不是小漁村等話題,顯然會貽笑方家。
【內容來源:深圳商報】
(想了解更多關於深圳的歷史和往事可以關注我們的同名微信公眾號~)
陝西龍崗寺遺址發現距今10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蹟
中新網西安11月11日電 (記者 冽瑋 張一辰)記者11日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研究確認,位於陝西南鄭縣的龍崗寺遺址早在100萬前就有人類活動。此發現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文化發展、南北舊石器文...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
3萬年前貴安新區就有人住!牛坡洞遺址已被列入中國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十分罕見
10日上午,中國社科院公布2016年中國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貴州省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入選。據介紹,這是繼遵義海龍屯、楊價墓考古發掘之後,貴州考古項目再度入選中國年度考古新發現。
「川滇通道」歷史上溯至4600年前
記者昨天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新發現的四川鹽源皈家堡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填補了鹽源盆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空白。這些遺蹟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上溯到距今至少4600年。「這是目前川西南地...
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新發現 湖州錢山漾文化正式命名
浙江在線11月17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劉慧 通訊員 余靖靜)昨天,我國考古學家在湖州命名一種新型考古學文化——「錢山漾文化」。學界認為,「錢山漾文化」與年代稍晚的「廣富林文化」一起,可填補長江下...
浙江桐廬考古發掘長江流域第一處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加工場
人民網杭州12月21日電(記者袁亞平)記者今天下午從浙江省桐廬縣委宣傳部獲悉:桐廬考古發掘迄今為止長江流域第一處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加工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桐廬方家洲遺址考古隊領隊方向...
鹽源皈家堡遺址考古新發現 鹽源盆地歷史可上溯至4600年前
2016年10月中旬,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山州博物館、鹽源縣文管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皈家堡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600平方米。本次發掘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制定田野考古操作規程進行,發...
哈民忙哈-科爾沁沙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與綜合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一、研究進展情況(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由朱永剛任首席專家的《哈民忙哈——科爾沁沙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與綜合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amp;ZD191)下設四個子...
「重磅」因為這個,閬中人類活動史前推2000年,現場挖掘圖曝光
三國文化之源——南充點擊上方「南充播報」即可關注我們閬中靈山遺址考古取得重大發現, 出土的新石器晚期遺存將閬中有據可考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約3000年提早到距今4500年至5000年。閬中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