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唐!誰是青花瓷老祖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人在認識元青花的同時,對於青花的起源之謎開始尋根求源。

但由於宋青花的窯址也是一個謎,傳世和出土的標本少之又少,包括文博專家們也是一頭霧水,一個元青花還沒搞明白,又冒出來什麼唐青花、宋青花之說。

首先是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北京商報》上發表的《唐青花不是青花瓷鼻祖》之說;「我認為他們所說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沒關係,中間並沒有質地、色彩等傳承關係。

」馬未都認為,要說唐青花是青花瓷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原產地景德鎮瓷器做下對比,但從他在市場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質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區別。

偶然的相似不能證明什麼,孤立的個案也不能成立「源頭說」,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類似唐三彩的釉陶,連瓷器都不是。

唐三彩里有很多藍色,一些人認為釉底下呈現藍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碼得具備若干個要素才能成立。

「目前還沒見到哪個官方報告確立了唐青花是青花的鼻祖。

如果一定要說那是唐青花,那我也只能說,此青花非彼青花。

」馬先生是名人,他的話對於收藏界影響很大。

但是,任何人對於未知的東西都應該謹慎對待。

筆者對於馬先生提出的這一觀點不敢苟同,理由是是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延伸與不斷創新的過程,元青花的出現也一樣,不可能一出世就是一棵參天大樹,它的鼻祖就是唐青花,中間經過宋青花的延續與創新到了元代由於景德鎮特出的瓷土是青花瓷達到了更加完美而已。

這一點經過河南考古發現的唐青花實物已經得到認證。

唐青花的窯址就是河南鞏縣窯。

有了唐青花的實物佐證,但只能說明青花的源頭已經找到,假如沒有一個延續發展的過程,那馬先生的觀點還是成立的。

從唐代到元代中間又有五代(時間短可以不計)和宋代幾百年的存在,青花瓷究竟會不會延續和發展?因為沒有實物的佐證收藏界也是人云亦云的爭論不休。

好在這幾年各地的考古發現也不斷爆出宋青花瓷片出土的證據。

如;1957年2月在浙江龍泉縣城南金沙塔基下層夯土中出土13塊青花的殘片,經拼湊,屬於3件碗的口、腹部殘片。

青花繪於器物內、外兩壁,題材有盛開的菊花和複線圓圈紋等,青花呈藍黑色或灰藍色。

在拆塔時,發現部分塔磚上模印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文字。

青花瓷碗的碎片出在夯土層中,說明它們的製作年代不會晚於北宋初的太平興國二年;1970年秋,在浙江紹興翠環塔基下1米深處的夯土中,出土一塊青花翻口碗的腹部殘片,青花發色呈淡淡的藍青色,口沿飾弦紋,外腹部為放射性斜線紋,里外施影青釉,胎質細膩潔白,塔基中所出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1973年,北京市文物局趙光林在日本東京達仁堂古玩店見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厘米,長頸、鼓腹、砂底,有火石紅斑,兩側塑有魚形耳,正面腹部直書「隆興」二字,背面畫一小樹,下飾花草紋,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鈷量低而含鐵量高的青花器;2003年9~11月,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重慶市巫山縣胡家包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在一座北宋墓(M4)中出土1件青花瓷碗,同時出土的還有穀倉罐,骨簪及銅錢等遺物10余件。

錢文有「五銖」、「貨泉」、「開元通寶」、「熙寧重寶」、「咸豐元寶」、「元豐通寶」、「皇宋通寶」等。

最晚的銅錢年號均不晚於北宋。

青花瓷碗,高5.2、口徑13.2、底徑5.5厘米。

敞口外撇,圓唇弧腹,平底加矮圈足。

內壁繪3圈青花圓圈,內底有一字符,外壁飾花草,用筆隨意,青花藍中略泛灰黑。

從隨葬品判斷,該墓是一座北宋晚期墓葬;2004年6月,在浙江餘杭區倉前鎮八字墳宋代墓葬群的4號墓腰坑發掘出土1件帶蓋青花小罐,出土時裡面藏著兩枚北宋「嘉佑元寶」小平錢。

同時出土的還有兩隻青瓷碗、一個硬陶罐。

宋代帶蓋青花小罐高5.3厘米,直徑6.5厘米,口徑4厘米,小罐上四朵盛開的菊花古樸優美,冰裂紋自然舒展。

從圖片上看,這件青花罐發色純正,釉面光潔,已經屬於成熟的青花瓷器;2005年3~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對故城縣李家莊村宋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在宋代地層中發現了1片青花枕面殘片。

白釉泛黃,釉下施化妝土,瓷胎顏色偏紅,瓷質疏鬆,表面以線條勾勒出珍珠地襯雲彩輪廓的藍彩圖案;據《中國青花瓷》一書介紹:近年在江西景德鎮郊區發現大批宋代的瓷器碎片,其中有一些瓷碗的底部帶有草書海字形的圖案,碗外邊緣有波浪紋。

紋飾呈色晦暗,為帶一點青味的灰黑色。

在距景德鎮三十里的南市、寧村一帶,這類青花瓷片較多;據李輝柄先生介紹,英國大英博物館藏有一件宋哥窯大碗,碗底中心用青花鑽料在釉下書「寶用」二字。

另據王榮增介紹,20世紀30年代國家古物陳列所展出的兩件「宋哥窯葵瓣口盤」,兩器底足內部都寫有「寶用」二字,字體仿銅器銘文,當時的陶瓷研究者一致認為字跡呈色屬青花。

該二器後已被運往台灣。

此外,據某收藏家提供的信息,他收藏的一件宋代官窯瓷器的底部用青料書寫一「官」字,青花發色呈藍黑色,青花有暈散。

從這些現有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宋青花的確存在,問題是這些資料都分散密藏在各地博物館或者私人藏家手中,他人很難見到。

元青花要不是國外研究者提出,國內的文博界永遠也只能把它歸類於明代青花之列。

筆者收藏有一件青花香爐和一件青花瓷盤(如圖),尺寸暫時保密為了防止造假者仿製。

筆者通過研究認為這兩件青花瓷應該符合宋代瓷器的特徵。

理由是青花盤和香爐的胎質屬於北方窯口的粗瓷土香灰胎,含鐵量較高,大膽設想這兩件宋青花的窯址跑不出河南境內的民窯之中,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佐證。

這兩件青花呈色青翠泛紫,有進口鈷料含鐵量高,且暈散的釉下成熟的青花特徵。

根據施釉工藝和修胎工藝分析,再加上用80倍放大鏡觀察沒發現有氣泡,青花深入胎骨。

從器型和燒造方法也符合宋代制瓷工藝,尤其是青花瓷盤中的支燒釘更是北方窯口燒制瓷盤的疊燒工藝特徵,此工藝由於破壞釉面不美觀,在宋代後期已經不用。

喜歡收藏高古瓷的藏友應該對於這種支燒工藝不陌生,因為有些北方窯口的青瓷盤中多有這種支燒留下的支釘痕跡。

總之,筆者認為這兩件青花瓷是宋青花,這是筆者研究青花瓷與各個朝代的青花瓷作比較得出的結果,信不信由你。

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把藏品公布於眾,與喜歡青花瓷的朋友交流----關於青花瓷的起源問題。

同時也想拋磚引玉,引出藏友手中自認為是宋青花的瓷器,達到共同學習求證青花瓷的起源、延續、發展過程。

元青花瓷少、唐青花瓷更少、宋青花瓷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應該還是國內的藏界人士對於青花瓷的認識不足有關。

從青花瓷的鼎盛時期明清開始,這種釉下彩瓷已經占據了瓷器品種的半壁江山,越來越多的文人雅士從青花的呈色與國畫的用墨五色中體會到青花瓷的藝術精髓,使這種冷色基調的顏色逐步得到多數人的喜歡,從而青花瓷開始登上大雅之堂,這一點明代永樂和宣德皇帝功不可沒。

明清時期的青花瓷淹沒了自商周以來的青瓷地位,再加上社會文化的不斷融合與創新,彩瓷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載體,打破了只有少數文人墨客孤傲的欣賞水準。

這一點通過瓷器的發展史可見到一斑,宣德青花五彩的出現,使這種艷俗文化開始星火燎原。

成化鬥彩的創燒由於的皇帝喜愛,引起皇家和官宦人家的追捧。

萬曆五彩瓷的地位的提高已經使過去的單色釉青瓷復古希望破滅,再經過清三代康雍乾對彩瓷的喜愛,其中又對五彩、粉彩、琺瑯彩、素三彩等,一次又一次的藝術創新,使單色釉瓷器只能漸漸地被文人雅士所淡忘。

然而,雍正和乾隆皇帝偶爾有懷舊思想的瞬間體現,為了證明自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不失文人雅士的象徵,仿一些宋代五大名窯作為擺設,寫幾首讚美單色釉瓷器的詩句裝裝門面,已經使那些文人雅士和達官貴人受寵若驚!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鑒瓷標準,使青花瓷和粉彩瓷器等已經在收藏界達到共識。

元瓷的粗獷標準已經不符合民國之前人們的審美觀點。

於是乎,青花瓷的創燒與延續經過,也被排除包括元之前的宋唐之列。

時過境遷人們已經淡忘這段歷史的存在,只知道青花瓷起源於明代。

直到元青花的出現才平反了收藏界無知引起的冤案;唐青花的發現推翻了元青花的鼻祖之說;宋青花的零星佐證更加明確了青花瓷的創燒、延續和發展過程,改寫了瓷器發展史上的未知。

目前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有誰證明青花瓷的起源之說,因為不管你認可與不認可,它的存在已經有了考古佐證。

現在的主要任務與目的是從存世民間的青花瓷中去分離唐、宋、元青花瓷的真偽,也就是驗明正身。

筆者呼籲國家的文博單位的學者專家們,要善於放下架子從研究室走出來與民間的藏家一起對青花瓷的研究與篩選做出一些貢獻。

再不要孤身自傲否認一切,動不動以沒發現窯口為藉口,不予承認民間的東西!

<關於我們> 御世典藏與您分享 收藏帶來的快樂時光,感謝關注我們。

微信平台ID:shpaimai-yushi←長按可複製(每天推送最新古玩諮詢)

主編平台ID:xuguo_880304←長按可複製(為你的藏品鑑定評估)

文/小編-徐小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花的完美里程碑

青花瓷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貿易的一個大項,這個獨具中國特色的產品當年行銷世界。青花瓷最早在唐朝就出現了,從現存的唐代青花瓷及考古發現的殘片看,唐代青花瓷質量不是很高。宋代青花瓷沒有大的發展,依然在...

我國青花瓷發展的歷史背景與概況

要說我國成熟的青花瓷器,唯有元代青花是終極青花這點不用懷疑。但要追溯青花的歷史淵源,我們還得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和1983年說起。當時南京博物院考古隊前後在揚州的唐城遺址發掘出了幾件殘破的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