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古代文明研究的意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古代文明研究的意義(圖)

中國的古代文明研究和外國研究古代希臘羅馬的古典研究一樣,也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來對待,如果要用一個名詞,就應該叫做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因為你說它是歷史學嗎?不僅是歷史學;說它是考古學嗎?又不僅是考古學;說它是美術史嗎?又不僅是美術史,還有其他一些學科都與它相關。

所以它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這樣才便於和世界上其他的古代文明進行比較研究。

不僅如此,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如果沒有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就不能說對於整個人類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有全面的了解。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講,不但今天我們中國的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而且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領土最遼闊的國家之一。

中國文明的影響極為廣泛,不只是東亞、東南亞,甚至於其他更遠的地方。

中國古代文明還有一個特點,可以說是在世界上公元以前獨立起源的文明中,唯一的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文明。

中國文明何以能夠起源如此早,如此持久,不研究這些問題,不以中國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較、相綜合,怎麼可能解決人類文明起源,這樣一個重大科學課題呢?

當然,以上所說的是其學術意義。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研究中國古代文明還有著特殊的意義。

現在全世界的華人華裔,有一個很重要的值得自豪的,就是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常常有兩句話容易引起共鳴,一句話叫「炎黃子孫」,一句話叫「五千年文明史」。

其實這兩句話內涵差不多,為什麼說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呢?就是因為炎黃二帝的時代,按照傳統的古書推算,距今大約五千年。

所以從炎黃二帝算起就是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說這話絕對沒有自命不凡的意思,甚至於我還要反對以感情來干涉科學研究。

比如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有人說還要加一倍,變成一萬年的文明史,這在科學上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不可能有一萬年的文明史,全世界也沒有一萬年的文明史。

我們不能由於感情上想拉長就拉長,因為那是經不起科學檢驗的。

但是,科學地闡明我們優秀的文明傳統是怎麼樣起源的、怎麼樣發展的,對人類做過什麼樣的貢獻,對於增進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增強我們民族的自信心,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由此看來,中國古代文明不僅是很需要研究的,而且應該得到國家的重視和支持。

事實上,我們的國家已經開始支持這方面的研究,這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夏商周斷代工程」可以說是當前運用現代的、前沿的方法去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一個初步嘗試。

工程所用方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

工程最後集中出的成果是「夏商周年表」。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中國的歷史年代從今天往上推,可以推到公元前841年,就是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

其實,外國也一樣。

希臘、古埃及,真正往上推,也不過是公元前7到8、9世紀。

人類的發展差不多。

再往前就不能光靠文獻材料了,還應依靠考古學。

那麼,具體的研究工作是怎樣做的呢?每次講到這個我都打一下比喻。

可以設想這間屋子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大車間,裡面有兩條生產線,最後要出結果的,把結果拼起來做成「夏商周年表」。

在工程的兩條生產線中,第一條線是那些有文字的材料。

有文字的資料可分成兩大類:第一種是古書的。

我們中國的古書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國傳世古書數量最大,在16世紀以前的世界上所能保存的古書,中國一國比其他國家的總和恐怕還要多。

中國的古書搜集有許多關於天象、年代的記載,都是很有價值的。

我們要把它們搜集起來,做成一個電腦資料庫。

我們定的原則是:唐朝以前的材料是窮盡性搜集,有多少要多少,不同的版本都要考慮;唐朝以後只是重點搜集。

對於這個資料庫里的材料,大家可能會問:電腦資料庫里發現了什麼前人沒見過的新材料嗎?答案是:一條也沒有。

這證明過去已經把古書里的材料窮盡了,這也是一個成果。

對於這些材料,我們要給以文獻學的評估,然後把其中有價值的材料挑出來,交給天文曆法學家來計算。

第二種不是古書上的,屬於甲骨文、金文等方面的材料,首先要從考古學上看這些材料是怎樣的來源,什麼時期的,然後請古文字學家來釋讀,過去的釋讀對不對,還有什麼要討論的,釋讀後選擇出有意義的也交給天文曆法學家來計算,把這些運算的結果拿出來就變成數字了,這一條線包括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天文曆法的研究等多個學科。

還有一條生產線是沒有文字的。

我們選擇一些考古學上的典型遺址,重要的就是當時都城的遺址,可能是夏商周王朝或諸侯國的都城遺址。

對於這些遺址首先從考古學上研究它的分期,如果現在還有些材料不夠,我們要進行補充。

要取系統標本,進行14c測年。

這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常規法,一種是加速器質譜計的方法。

經過對實驗室的改造,其測年的精度達到了國際水平。

這條線也是多學科的,包括考古學、歷史地理學、科技測年的核物理、核化學,甚至於數學計算。

兩條線出了這些成果,加上其他方面的研究,綜合起來就得出一個夏商周年表。

在年表中,對於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各王都給一個比較準確的年數;對於商代後期有甲骨文的武丁以後的各王,也給一個比較準確的年數;對於商代前期只給一個比較詳細的框架,夏代就給一個基本框架。

我們的年表就是這樣做的。

對於這個年表我想鄭重地說明一下,隨著新的考古材料的不斷發現,肯定還有很多需要補充、修改的地方。

比較公平地說,我們所做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2000年驗收的成果,應該說是我們200個人所能做到的成果。

我們做的工作一定還會有很多問題,所以我們要繼續聽取意見。

我個人作為這項工作的參加者也是組織者之一,我覺得「夏商周斷代工程」實際上有兩個成果。

一個成果是具體的成果,就是工程本身所要求產生一個研究報告,產生一個年表供大家使用;另外一個重要成果不能忽略,就是為今後我們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多學科相交叉的方法來研究古代文明起源和其他的類似的科學問題,積累了一點經驗,或者說經驗教訓。

這個工作很難組織。

我個人體會,不同行的學者坐在一起是很難有共同語言的,甚至有時相互不信任,不是說學者之間人格上的不信任,人格上都是互相尊重的,而是說對他的學科有一個不信任到信任的過程。

過去不同學科之間缺少溝通,以致一些很接近的學科,相互理解也很困難。

工作中怎麼處理這種情況呢?我們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開會。

我們組織過跨課題、跨專題、跨學科、跨學科門類的各種大小不同的研討會,從1996年3月到2000年5月,我們開了58次,最大規模的有約200人參加的會議。

經過多次討論與磨合,使大家的認識逐漸接近。

不過,傳統上我們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對於這個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我們現在還正在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本身的目的是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打好一個基礎。

本來我們想根據國家的要求在工程結束之後,就轉向這個工作,可是現在看起來工作量太大了,準備不夠。

所以我們在「十五」計劃中正在進行一個叫「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發展預研究」的項目,就是預備性研究。

通過這個過程,為我們繼續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大規模進行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一個準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夏商周斷代工程能否證明夏朝真的存在?

夏、商、周被稱作「上古三代」,尤其是夏朝,一般被稱作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是否存在奴隸制社會也存在爭議),中國從西周共和元年開始才有詳實可信的信史存在,周之前的商代是青銅文明的代表,也是中...

李伯謙,考古學家這樣煉成

學人小傳李伯謙,1937 年生,河南鄭州人,考古學家。1956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61 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李...

李伯謙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

構建青銅文化結構體系 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學者自己主持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1928年,在傅斯年的努力爭取下,剛剛組建的中央研究院設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下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