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摘要:4月 6日,由北京大學和倫敦大學聯合主辦的「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如期舉行,研究世界五大早期文明的中外考古學專家齊聚一堂,將展開為期三天的演講和討論。

本次會議圍繞著世界早期文明研究的最新進程,設有六大議題,分別是中國考古學界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和認識(1985-2015),早期國家的起源與形態,文字起源及其作用,景觀、農業、手工業生產與貿易,全球視野下的早期文明比較研究一和二。

最後,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系的Michael Rowlands教授以「解構文明:全球化視野下的文明與社會分化」為題,對於進化論視野下的文明進程提出了質疑,認為世界大部分地區缺乏文明特徵的文化都是「顯著而非確切的」文明,這種理念才使得文明更具包容性和可比性。

作者簡介:

4月6日,由北京大學和倫敦大學聯合主辦的「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如期舉行,研究世界五大早期文明的中外考古學專家齊聚一堂,將展開為期三天的演講和討論。

本次會議圍繞著世界早期文明研究的最新進程,設有六大議題,分別是中國考古學界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和認識(1985-2015),早期國家的起源與形態,文字起源及其作用,景觀、農業、手工業生產與貿易,全球視野下的早期文明比較研究一和二。

議題一:中國考古學界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和認識(1985-2015)

4月6日上午,四位中國考古學專家就此議題分別進行了精彩的演講,為我們展示了有關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最新發現。

時任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的李伯謙教授進行了會議開場致辭,並以「中國考古學界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和認識」為題進行演講,他認為中國幅員遼闊,文化區系複雜,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研究需要在區系及其相互關係研究基礎上進行。

他認為八十多年來的考古學研究表明,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進程並不是簡單線性的,學界初步形成的共識有:1.中國文明經歷了古國(酋邦)—方國(王國)—帝國三個階段;2.中國古代文明的演進是「多元一體」的模式;3.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既經歷過繁盛,也經歷過衰落,甚至局部的消亡,但從整體上看是一脈相承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研究員以「良渚文化、良渚古城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為題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他介紹了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及其代表的良渚文明,大體與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處於同一時代。

他認為作為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古城遺址是國內同時期最大的古城。

城內外功能布局清晰,城牆與城內宮殿區及外圍治水體系的工程浩大,是社會文明化進程和國家起源的重要標誌。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孫周勇研究員以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為中心,探討了公元前2000年前後中國北方區域政體格局的形成。

他認為公元前2800-1800年之間中國北方地區經歷了走向早期城市化和早期國家的一系列過程,由於聚落規模差異增大,聚落等級化趨勢明顯,防禦需求強烈,環壕等城防設施成為聚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石峁遺址的出現正是說明了中國北方早期城市不是經濟發展的產物,而是政治行為和軍事設防的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許宏研究員則以「二里頭:中國早期國家形成中的一個關鍵點」為題進行了演講。

他認為在東亞大陸社會複雜化的過程中,從眾多小型政治實體並存競立到二里頭廣域王權國家的出現,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二里頭遺址作為中國最早的可與世界其他文明古國相提並論的文明實體,對東亞其他青銅文化影響巨大,並奠定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會議紀要

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於2016年12月18日上午在鄭州市召開,會議探討了課題的申報立項等相關問題。會議由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張建華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

「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評《中國考古學》

【文化視角】作者: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中文版終於由三聯書店出版了。展開這部匯集較全面資料、綜述以往研究、凝聚中西合璧的兩位作者最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