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牛河梁:6000年風雨神都的雲中絕唱(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再探牛河梁:6000年風雨神都的雲中絕唱(一)

一、中華文明之源——牛河梁遺址以及其它重要紅山文化遺址分布圖。

在遼寧省西部有一條著名的河流名為大凌河,她也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

大凌河在漢、唐時稱白狼水,遼代稱為靈河,金代改稱凌河。

大凌河不僅是遼寧省朝陽市的母親河,而且與內蒙東部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等一起,共同發育出古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根系之一——紅山文化。

圖中紅色數字所標誌的地點分別為,1:赤峰紅山後;2:翁牛特旗三星他拉;3:巴林右旗那斯台;4:巴林左旗尖山子;5:敖漢旗四家子;6:建平縣五十家子;7:圍場縣下伙房;8:錦西縣沙鍋屯;9:喀左縣東山嘴;10:牛河梁;11:阜新縣胡頭溝;12:盤錦市郊;13:康平縣郊;14:開魯縣坤都嶺;15:科左中旗新艾力。

二、牛河梁遺址群的衛星圖片。

十六個遺址集中分布在海撥六百多米的山樑和谷地,到目前為止,新發現遺址的數量還在增加。

數條現代公路以及鐵路穿越牛河梁而過,其中京四高速公路為了這個遺址的保護,特地改道而偏移向牛河梁南部的高山,並為此而專門開鑿了三條隧道。

五千至六千年前,牛河梁的繁榮極有可能與這條古人類遷徙的通道有關,在中國東北部,它既是從蒙古高原進入東北平原的中間站,也是東北亞人群南下進入華北平原和中國中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通道。

此外,在五千五百年前牛河梁地區的生態比現在要好,而且當時的氣侯也比現在要濕暖一些。

與其它紅山文化遺址相比,牛河梁遺址所遭到的破壞相對而言要小很多,這體現於相當豐富的考古成果。

三、牛河梁遺址全景圖(左側),從牛河梁遠望南邊的木蘭山。

牛河梁位於朝陽市建平縣西南與凌源市的交界處。

凌源,意即大凌河之源。

牛河梁得名於牛兒河,又名牤牛河、牛耳河、牛錄河,蒙語則稱土裡根河,圖爾根河。

故牛河梁亦稱牛兒河梁、牛耳河梁、牛錄河梁。

據地方志記載,牛河梁曾名為摩天嶺,蒙語則稱錫默特山。

牛兒河本是大凌河較大的一條支流,牛河梁則是這條支流的發源地。

四、牛河梁遺址全景圖(右側)。

本博以為,牛兒河、牛耳河、牛錄河皆為同名異傳,而靈河、凌河亦是同名異傳,說不定牛兒河本來與「牛「無甚關係,倒是「靈河」一說更加符合牛河梁的神秘特徵,因為牛河梁既是「摩天嶺」,則此嶺下之河豈不為「靈河」?

五、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女神廟)所在山樑的地勢。

所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即以此地為中心分布。

當然,目前所知的所有十六個地點的分布,並不一定都在牛河樑上,只不過是以這個中心地點名命而已。

牛河梁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從小里說,位於遼寧建平縣、凌源市與內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三縣交界處,往大里說,位於遼寧省、河北省與內蒙古自治區這二省一區的交界處。

不過,這些現代的行政區界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因為這些區界在6000年前並不存在。

牛河梁地區真正耐人尋味的地方,在南北方向它是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的地帶,在東西方向它是東北地區通往蒙古草原的前沿地帶。

所以牛河梁具有這樣的特質:東北地區的漁獵文化、蒙古草原的遊牧文化與華北平原的農耕文化在這裡匯合,在遠古時期,它也是這三種文化的人群往來遷徙與交流的咽喉地帶。

本博細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驀然感覺到偉大的神,總是誕生於一片荒涼與貧瘠之地,一如巴勒斯坦成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地,而荒涼的巴勒斯坦卻位於亞、歐、非三洲的交通要衝,亦是東西方文化之交匯點。

而牛河梁地區只到現在亦不能稱之為適合於農耕之地,考古學家們沒有在這裡找到古人開展農耕與生活的遺蹟,卻發現有廟宇、祭壇和大量的積石冢。

有學者稱這裡在五千多年前出現了最早的國家形態,但本博不以為然:這只是一個奇特的原始宗教中心,一個神國。

也許它還是一個位於遠古交通樞紐之上的貿易中心與文化交流中心。

中國自古有「祝融作市」的傳說,祝融是地位極高的神職人員,是古代巫師的首領,相當於一個大「主教」。

宗教是如何與原始的貿易活動發生聯繫的呢?因為宗教活動是遠古先民們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動,宗教活動可以聚集大量分散的人群。

所以只到今天,凡有廟會的地方就有集市,有貿易。

反之,凡大型的地區交流、貿易中心,必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廟宇。

可以想像:牛河梁眾多的古代僧侶們並不親身參與農耕以及狩獵活動,但是他們卻能從貿易、祭祀以及朝聖活動中受益。

他們為周邊人群提供了重要的娛樂活動以及信仰。

六、第一地點第一建築N1J1(女神廟)全景。

土木建築的半地穴式神廟基址。

到目前為止,這裡只是經過初步的試掘,正式的考古發掘還沒有全面展開。

作為神廟,這個長度只有18米,最大寬度只有9米的地方可能略顯狹窄了,這與現代廟宇根本不能相比。

也許這處廟宇只是牛河樑上當年眾多廟宇之中規模並不算大的一個,而其它的廟宇也許尚未被發現,或者早已被漫長的歲月沖蝕掉了。

七、女神廟被發掘以前的樣子。

山崗上滿是現代人工種植的松樹林,為了發掘,一些松樹被砍掉了,留下一片樹樁。

在這樣一片到處是礫石和沙土的地方,種植松樹也許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八、女神廟的主神,泥塑人像頭部及肢體出土狀態。

九、女神像頭部。

頭上有箍,耳垂上有穿孔。

據說在出土時,神像的口內還殘留有用貝殼製作的牙齒的痕跡。

十、女神像頭部側面。

神像額部以上有箍,但具體是什麼樣子,不得而知了。

十一、女神像的線描圖。

現在她被人們稱為「女媧」,但是不是真的「女媧」卻很難考證了。

人們或許不必眾口一詞,除了女媧便再無別的想像力,她或許只是當年牛河樑上眾多女巫中的一個,亦或許她只是一群巫師所共同尊崇的女姓始祖。

在牛河梁,男、女巫師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出現地位上的差異,不過自古以來女性似乎更善於與神靈溝通。

十二、女神像眼內玉睛的正面和反面,玉睛為淡灰色滑石質,背面為釘狀,直徑2.3厘米。

十三、女神廟出土的泥塑人手殘件。

十四、女神廟出土的泥塑人像乳房殘件。

喜歡收藏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緣自古今

十五、出土的泥塑人像上臂部分殘件。

神廟內的神像不止一個,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大約有五、六個個體的殘留,這些泥塑人像有的如真人大小,有的則是正常人體比例的兩倍或者三倍。

此外還有一些動物泥塑的殘留。

十六、女神廟出土的泥塑熊爪殘件。

十七、女神廟出土泥塑熊的鼻吻部位和泥塑的熊下頜殘件。

十八、女神廟出土泥塑猛禽殘件——鷹爪。

十九、女神廟出土泥塑猛禽殘件——鷹翅。

對照第16地點4號墓出土的玉鷹,可以發現這件泥塑的鷹翅與玉鷹翅膀所用的表現手法是相同的。

由於女神廟直到現在並未經過完整的發掘,我們不知道這座廟宇還有沒有其他表現動物崇拜的泥塑,以及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到底是作為守護神,還是作為祖先神?畢竟,以動物作為祖先神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很普遍的,特別是在人類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

二十、泥塑鷹翅的線描圖。

二十一、女神廟內牆彩繪壁面的殘塊。

二十二、女神廟出土的熏爐器蓋以及圓底缽形器。

二十三、女神廟第2建築址西山台邊緣處的圓坑狀遺蹟。

在第一地點,除了女神廟之外,還有另外3個建築址,那是3個用石頭砌牆築成的山台。

第2建築址北部山台的邊緣發現有大片紅燒土堆積,在此地採集到一些泥塑人像的構件,這裡是否是另一座廟址尚不能確定。

但是本博猜測,神廟周邊的山台和灰坑,很有可能是一些製作陶器的現場。

女神廟及其周邊位於山樑的斜坡之上,由於這裡的地形不適合擺放大量陶器,所以要在土坡上砌築石牆,這樣就便於在石牆內填土形成較大的水平台地。

台地邊緣的土坑以及大片的紅燒土,正是燒制陶器的火塘。

二十四、女神廟第3建築址表層的陶器碎片堆積。

這些都是無底圓筒形陶器的碎片,大約有上百個圓筒形器的個體。

在這個制陶坑的坑底以及坑壁上,都發現有火燒的痕跡。

二十五、女神廟3號建築址出土的陶筒。

這是牛河梁特有的宗教用陶器,一種沒有底的圓筒。

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令人信服地指出它們的用途。

這些圓筒常見整齊地排列在積石冢的周圍,看似守護著冢內的神靈。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陶筒有數千個之多,這些圓筒的高度約20~60厘米,高矮不一,直徑約20多厘米。

二十六、陶筒的線描圖和剖面圖。

二十七、女神廟第4建築址內的柱洞和火塘。

在這裡發現了一些古人類的生活用品,包括一些石器和陶制的炊具碎片,因此,本博推測此處遺址可能是一個廚房,因為即便是巫師們也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

二十八、女神廟第4建築址出土的石餅(錘)和帶圓窩的石件(臼),這似乎是用來加工堅果的工具。

二十九、牛河梁遺址第10地點出土的陶罐,這種陶罐在牛河梁遺址墓群中比較典型。

一般來說在牛河梁遺址積石冢下層的墓室中會有一兩件這樣的陶罐陪葬,而在年代較晚的上層墓葬中基本上已不見陶器陪葬了,要麼沒有陪葬品,要麼只有玉器陪葬。

三十、上圖陶罐的線描圖。

罐身的彩繪,似乎能說明紅山文化地區曾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存在著密切的交流。

在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被發現之前,人們根據傳說認定民族女祖先女媧出生於仰韶文化地區,但是牛河梁遺址女神廟的發現,使這一地區很快成為研究女媧文化的新熱點。

本博以為,女媧的傳說極為古老,這個傳說隨著民族的遷移從而實現跨地區傳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很難確定一個地方存在女媧崇拜,這個地方就一定是女媧的故鄉。

三十一、牛河梁遺址第1地點(女神廟)與第2、第3地點的相對位置圖。

第2地點距第1地點正南方1050米,而第3地點距第2地點只有190米。

我們可以看到有兩條公路和一條鐵路經過這裡,很可能這裡曾經有一條古道,古道邊的山坡上就是神廟。

三十二、第2地點全景鳥瞰。

第2地點(N2)位於建平縣富山鄉張福店村馬家溝村民組西830米、牛河梁山樑南段一鞍脊狀山崗上,海拔高程約625米。

第1地點的神廟就在山坡高處,俯瞰著這一片龐大的積石冢。

三十三、第2地點一號冢(N2Z1)全景鳥瞰。

古人往冢上堆石頭的風俗不知起於何時,內蒙古草原的敖包、青藏高原的瑪尼堆,都是這種積石風俗的流傳與體現。

《山海經》記有「禹所積石之山」,恐非為治水而積石也,可能也是為墳墓而積石。

積石的用意,最初可能是為了使這些墳墓免受風雨的侵蝕,從而起到保護的作用。

時間長了,積石演變為一種宗教儀式,以表達人們對於祖先和神的尊敬。

三十四、第2地點1號冢出土的扁缽式筒形器。

這也是一種謎一樣的宗教祭祀用陶器,因為它也是沒有底的。

喜歡收藏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緣自古今

三十五、第2地點1號冢出土的扁缽式筒形器。

如果是比較高的長筒,人們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那些長筒的作用是為了「通天」。

但是這種推論卻並不適用於這些扁平而且帶有收口的陶筒。

它很像現代用於盛裝圍棋子的缽子,只不過依舊是沒有底的。

曾經有人猜測這些筒形器其實是一種陶器座,上面可以放一些陶鍋或陶缽。

但是這種猜測很快就被推翻了,原因是它們僅僅只是出現在積石冢冢界石牆的內側,是一排排一圈圈整齊地排列著的,數量多達數百隻。

因此這些陶筒只能是用於宗教祭祀的專用陶器,而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

而本博以為,仍不能排除這些陶筒就是陶器座,不過它們不是廚房所用的陶器座,而是專們用於放置供品的陶器座。

想像一下:五千多年以前,這些陶筒每一隻的上邊,其實原本都放著一隻陶缽或者陶罐,來這裡祭祀的人們,都會十分虔誠地向陶缽或陶罐里放入自己帶來的供品,這些供品包括各種可食用的堅果,可能還包括肉類。

這些供品理所當然會成為看守或者是管理積石冢的僧侶或者巫師們的食物,他們就住在離此不遠的山樑上。

除了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雨、偶爾用巫術為信徒們治病之外,一些巫師特別是女巫,還是製作陶器的高手。

當然,現在的考古結果是積石冢里的陶筒占了絕大多數,而陶缽或者陶罐只是少數,這可能因為積石冢在荒廢之後,幾千年了,具有實用功能的缽和碗、罐逐漸被路過這裡的人拿走了,而無底的陶筒因為太笨重並且實用功能不大,因而遺留下來。

三十六、N2Z1M25(第2地點1號冢第25號墓)全景。

為了達到一定的深度,所以才掘了這麼多的台階,一直到達基岩層。

這是牛河梁積石冢下常見的石棺墓之一,而在一千多年以後,龍山時代的陝北的神木石峁也流行這種石棺墓。

三十七、N2Z1M25墓室。

1991年6月3日至8日,由郭大順先生和他所帶領的考古小組發掘。

關於墓主人的性別,存在不同的意見。

一說為女性,年齡為35~40歲;一說為男性,年齡40歲左右。

關於牛河梁遺址及其出土玉器,本博曾在系列博文《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中國東北史前玉器文明的探索與回顧》中多有描述;稍早,在系列博文《玉器時代與華夏文明的起源》中亦進行過初步的探索。

在古中華文明中,還沒有任何一處遺址,象牛河梁遺址那樣讓人令人回味不已,那樣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我不知道骨骸的鑑定結果會為什麼會出現爭議或者差異,這可能因為墓主的骨盆部分腐朽過於嚴重了。

以本博的觀察,墓主為女性的可能性較大,她有一對玉鐲,分別在左右手腕,而男性巫師通常只戴一鐲在右手腕。

記得本博對此墓主人的評判是:加冕者,地位和輩分極高的女巫。

她有兩隻大玉冕,自戴一隻,入葬時解下置於頭頸以下,她的頭頂已抵近墓中的石壁,因此不可能在入葬時仍象活著時一樣戴著玉冕,這也是牛河梁遺址的通例。

另一隻大玉冕放在她的腹部下以,這代表了她的地位和職能,她是為人加冕的,被加冕的人即為「天子」,從此進入高級巫師的階層。

本博曾推測紅山的巫師們自稱「天子」,這也是後世的帝王們自稱「天子」的最初的源頭。

只過牛河梁的「天子」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各司其職。

墓主人還有另一隻小玉冕在胸部,這其實是一隻勒,只不過也做成了玉冕的形狀。

喜歡收藏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緣自古今

三十八、斜口筒形玉器(玉冕)。

N2Z1M25:3(第2地點1號冢第25號墓第3號出土標本),淡青色,有黃褐色瑕斑。

通長13.3、斜口端寬8.3、平口端長徑6.8-5.9、壁厚0.5厘米。

出於墓主頸部,橫置。

關於斜口筒形玉器,有學者稱這是玉龜殼的一種表現形式,並且參照了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龜殼,本博以為這是本末倒置。

凌家灘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紅山文化的南傳,其出土的玉龜殼介於紅山斜口筒形器與玉龜殼之間,且內含鈴舌,明顯是用作腰鈴的。

但是紅山文化的斜口筒形器多出土於死者頭頸部位,應是頭冠飾或者束髮器。

本博一直認為這是玉冕,是套於髮髻之上的,並且用骨針或者骨笄之類進行固定。

根據本博的研究,玉冕可能與女媧的傳說有關,因為女媧是女系氏族時代的創世女神,她本人同時也是一位女巫。

根據女媧摶泥造人以及女媧煉五色石補蒼天的傳說,女媧同時也是一位生育女神和制陶高手。

三十九、上圖玉冕的兩個側面視圖。

四十、上圖玉冕平口一端的對鑽孔。

四十一、上圖玉冕平口一端對鑽孔的另一側。

喜歡收藏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緣自古今

四十二、上圖玉冕的線描圖以及剖視圖。

關於玉冕,本博曾引用過《山海經》中關於「女媧之腸」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郭璞註:「或作女媧之腹。

」又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屈原在《天問》中亦有十分奇怪的一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以上就是本博將所謂斜口玉箍形器稱之為「玉冕」的原因。

在甲骨文中,免即是娩字,也就是生孩子。

無論「女媧之腸」還是「女媧之腹」,或者屈原所說的「女媧之體」,其實說的就是同一個東西,那就是女性的生殖道。

本來,在中國民間俗語中將生殖道稱之為「生腸」、「肚腸」或者「腸子」是極為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地區,至今亦如此。

女媧是造人的女性始祖,故其「腸」化而為神並不足奇。

只是女媧所要造的人實在太多,也就是說後來有很多的民族均將女媧視為始祖,大約人們明白女媧再怎麼能生都是生不過來的,這樣一來,就又衍生出女媧摶泥造人的神話。

屈原在楚辭《天問》中的話,當今比較權威的解釋是:天下百族百姓的祖先既然都是女媧造的,那么女媧自己的身體又是誰造的呢?然而傳說中的女媧是有母親的,她是赫胥氏的女兒,飽讀詩書的屈原又何故多此一問?所以二千多年以來人們對於屈原的辭句其實是誤解的。

屈原生於戰國時代,極有可能見過傳世的「女媧之腸」,也就是來自紅山的斜口玉箍形器。

但是自紅山文化以後,除了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偶有出土,世上就再也沒有人能夠複製這種工藝極為複雜的玉器了。

所以,屈原才會說「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從他語氣中就可以聽出,他問的是一種罕見的工藝品,它是如何匠制的?而並非問女媧這個人,是誰生下了女媧。

四十三、玉冕,第2地點1號冢25號墓出土,6號標本。

綠色,有白色瑕斑。

通長11.1、斜口端最寬8.7、平口端7.3-5.6厘米、壁厚0.4厘米。

四十四、上圖玉冕的兩個側面。

四十五、上圖玉冕的平口端及其穿孔。

四十六、上圖玉冕平口端的另一個側面。

四十七、斜口管狀玉器。

第2地點1號冢第25號墓出土,7號標本。

黃綠色,質勻,底緣面有一處紅褐色瑕斑。

器長4.6、粗埠徑.28-3.1、壁最厚0.6厘米。

出土於右胸部。

這其實是一枚小型的玉冕,從出土部位來看,應當用作玉勒子。

四十八、小玉冕平口端視圖。

四十九、小玉冕上部部視圖。

五十、小玉冕線描圖及剖面圖。

五十一、玉鐲。

第2地點1號冢第25號墓出土,第4號標本。

淡黃綠色,無瑕疵。

鐲體正圓,內緣平,外緣尖斷面三角形。

外徑6.4、內徑5.2、厚.06厘米。

出土於右腕部。

本文源自網絡所有權歸作者所有!

喜歡收藏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緣自古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最早的女神不是女媧?而是她

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全國有64件國寶此後永久禁止出國展出,這64件珍寶中,其中有六件是屬於新石器時代。《國寶這百年》將為此留存她們的寶貴身影!...

《牛梁河文化遺址》上古社會的起源!

5000年前,這裡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並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這一考古新成果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

紅山文化真的是起源於東北嗎?

(一)在內蒙古赤峰市,有一片褐紅色的山巒,就是紅山。紅山的聞名,在於它所代表紅山文化。在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中,發掘出了精美的玉器,這意味著中華遠古文明的起源在東北嗎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方向...

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牛河梁女神頭像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建平縣和凌源市交界處牛河梁北山。是一處原始社會末期的紅山文化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3600前3000年。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祭祀建築和積石冢群相結合的遺址。遺址對了解中國古代...

遼寧發現5000年前大祭壇 黃帝生在遼河邊嗎

遼寧首次在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發現5000年前大型祭壇。墓主陪葬品驚人,包括一套權杖還有精美的玉豬龍。更奇特的是,墓葬中發現一精美的石人頭像。從五官看是來自域外人種,說明5000年前原始人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