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歷史,古人怎麼防止「假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假死是指人的循環、呼吸和腦的功能活動高度抑制,生命機能極度微弱,用一般臨床檢查方法已經檢查不出生命指征,外表看來好像人已死亡,而實際上還活著的一種狀態,經過及時救治還是有很大復甦希望的。

現在我們判斷一個人死亡,有各種先進的醫療儀器可以檢驗各項器官的生命體徵,但是在古代,古人們怎麼防止親人假死而葬呢?

中國古代的葬禮習俗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到西周時期日趨複雜。

當時的人初死之時必定要先放一個大招--招魂復魄,即是由親近之人手持死者衣物,登上屋頂三呼死者名字招魂,以免死者假死而葬。

確定招魂無效後才舉辦喪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喪葬之禮到了周朝就發展的較為完備,禮節甚為繁複,首先要沐浴死者,以珠玉貝米等寶物放入死者口中,成為「飯含」,「飯含」是體現階級差別的,天子和貴族一般口含玉器、珠寶,以示尊貴。

此後小殮,為死者準備衣服,陳屍於堂前,待親友前來弔唁,再大殮入棺、槨,這個過程伴隨有哭誦和獻祭食物的舉動,棺、槨都依照身份有明確的規定,天子九重棺槨、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庶人有棺而無槨。

埋葬的時間、方位等方面也執照禮儀而有身份地位的區別,周時盛行宗族的公共墓地制度,墓地有「公墓」和「邦墓」之分,前者是王侯墓地,後者是埋葬同一家族不同身份的人。

喪葬制度是現實社會等級制度的延續,也是宗族文化的呈現載體,直到現在,很多地區還有宗族墓地,同一家族的人依照輩分葬入其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