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志怪古籍《山海經》與修武雲台山傳奇 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石全:揭秘山海經(1)

我們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經》說成是《連山易》,把《大荒經》說成是《歸藏易》。

這有很大的難度。

但我們不能因為有難度就不去做。

因為《山海經》確實是《連山易》,《大荒經》確實是《歸藏易》,這需要揭示出來,應該揭示出來,必須揭示出來。

因為這是真實,是史實,是歷史的真實。

這關係到我們的易學史,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史,關係到我們的易學史應該怎麼寫,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史應該怎麼寫,是不是還繼續維持傳統荒誕而錯誤的寫法,關係到易經到底是什麼,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

自古相傳,易經有三種。

一種叫做連山易,一種叫做歸藏易,一種叫做周易。

說是在西周時期,這三種易經還同時存在。

西周王朝占卜的時候,還三種易經同時使用。

為什麼占卜的時候要同時使用三種易經?歷史的記載說是為了保證占卜時的準確性,才同時使用三種易經來占卜。

同時使用三種易經占卜,是不是為了保證占卜的準確性呢?我看不是。

那麼是為了什麼?是這三種易經,本來是一個整體。

三種易經,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三種易經,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經,每一種易經,只是易經之一種,只是易經的一部分。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於占卜。

而中國上古時期的占卜,不僅僅是占卜之後,知道吉凶之後就結束了,我們從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後,基本上每一次占卜之後,都有著一個重要的祭祀環節。

占卜之後如何祭祀?祭祀誰?去什麼地兒祭祀?用什麼禮儀、禮數、禮品祭祀?這在我們今天還能夠看到的《周易》中是沒有的。

《周易》中沒有明顯的祭祀內容,只有占卜內容。

那麼,是不是《連山易》和《歸藏易》中,有關於祭祀部分的內容?史傳西周時期王朝占卜,《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易同用,應該是因為這個原因。

古人講,「《易》紀三皇,《書》敘唐虞。

」(《風俗通義》)三皇、唐虞,指三皇五帝。

三皇指天皇伏羲,人皇神農,地皇黃帝。

對於三皇指的是哪三皇,指伏羲、神農、黃帝這三個中華民族的締造者,這沒有問題。

問題在誰是天皇,誰是人皇,誰是地皇的劃分上。

對於學者來講,三皇的天皇、人皇、地皇劃分,也許沒有意義。

但是,對於學者來講沒有意義,不等於對於中華文化沒有意義。

天皇、人皇、地皇的劃分,帶有民俗意味,在老百姓中講究,在道觀寺廟中講究。

不僅僅在民俗中講究,在易經中也講究,在易學史上也講究。

天皇,指的是發現易道、為我們創造了易經的人物,指的是伏羲;人皇,指的是應用山川地理陰陽能量,應用易經方法,為中華民族繁榮人口的人物,指的是將伏羲易經推演到《連山易》,為中華民族確立龍文化的人物,指的是神農;地皇,指的是實行大地開發,農業開發的人物,指的是將伏羲易經推演到《歸藏易》,為中華民族確立葬俗禮儀的人物,指的是黃帝。

由此可知,天皇、人皇、地皇之稱,看似民俗,看似無關輕重,實際上蘊含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文化真諦。

「《書》敘唐虞」,這沒有問題。

《書》指《尚書》,《尚書》的記事,是從夏朝開始的,是從唐虞開始的。

《尚書》中沒有關於三皇的部分。

有關於黃帝的一部分,就是唐虞,就是堯。

堯是黃帝的後代,是黃帝部落最後一位統治者。

這也符合《尚書》的敘史方式,敘說商代歷史,要從夏桀開始,敘說周代歷史,要從商紂開始。

同時這也說明,《尚書》敘史,是完整地從夏代開始的,堯、舜、禹部分,只是敘史之前的交代。

這是不是就顯得《尚書》的突然性?為什麼缺少了夏代之前的歷史敘說,完全缺少了。

傳統的說法是夏代之前還沒有文字,這正確嗎?是這樣嗎?「《易》紀三皇」給了我們另一個答案,黃帝部落,堯之前的歷史,記載於《易經》。

◎ [2]

儒家典籍,有四書五經。

自漢代以來,《易經》被尊稱為五經之首。

傳統理解,這個五經之首的首,是指《易經》的分量與重要性。

擔當五經之首的《易經》,當然足夠重要,也足夠分量。

但如果按照「《易》紀三皇,《書》敘唐虞」的說法,這個五經之首的首,就要做出糾正,就應該指的是《易經》是五經最前面的部分,開端部分。

《易》為五經之首,就不僅僅是指《易經》的重要性與分量,同時也指《易經》的歷史最早,是最早的歷史。

「《易》紀三皇,《書》敘唐虞。

」《易經》有歷史成分嗎?比重足夠大嗎?能夠擔當三皇時期作為記錄歷史的歷史典籍看待嗎?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周易》,肯定不行。

儘管近代以來王國維、顧頡剛等人,已經從《周易》中讀出了一些上古時期的人物與歷史故事,儘管我們可以比王國維、顧頡剛他們從《周易》中讀出更多、更為豐富的歷史故事,但遠遠不夠,況且,我們要注意的是,《周易》中的上古歷史人物與故事集中在夏代,集中在處於夏代歷史時期的商部落先公先王身上,屬於「《書》敘唐虞」中的部分,還不屬於「《易》紀三皇」的伏羲、神農、黃帝部分。

有沒有一部紀錄了三皇歷史的《易經》?這樣一部《易經》存在不存在?很久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傳統性的認識,《連山易》、《歸藏易》早在周代就已經失傳,西周時期還是東周時期,都已經無法確定。

春秋戰國時期,500年之間,沒有幾個人提到過《連山易》、《歸藏易》,孔子說他在宋國期間,曾經見到過《坤乾》。

孔子見到過的《坤乾》是不是《歸藏易》?如果是,為什麼名稱不一樣?如果是,《坤乾》紀錄的是三皇時期的歷史,述而不作,憑歷史說話,刪詩書的孔子,不可能不重視。

到了漢代,劉向拿出一部《山海經》來,進行改編整理之後,獻給皇帝,說是大舜、大禹時代的作品,說是大禹治理水患時期勘探地理山水的方國資料。

到了晉代,在民間,有著地理風水祖師身份的郭璞,第一次為《山海經》作注釋。

敢為一部作品作出注釋的人,一定是認為自己已經讀懂了這部著作的人,這似乎是常理。

敢為《山海經》作注釋的人,當然會認為自己是已經讀懂了《山海經》的人。

然而,郭璞對於《山海經》,認為記載的是古代方國、荒遠部落之中的稀奇古怪風俗、物類與事件。

地理山水資料,奇聞異事紀錄,遠古神話傳說,基本上就成了中國古人對《山海經》內容的認定,也依然是我們今人對《山海經》一書的看法。

我們說,《連山易》、《歸藏易》從來就未曾失傳,幾乎是從古至今就一直擺放在人們面前,只是人們不知道他就是《連山易》,不知道他就是《歸藏易》,這就是《山海經》。

孔子見到的《坤乾》,大約不會是《山海經》吧?如果《坤乾》是《山海經》,孔子就應該帶頭講怪力亂神,而不是不講怪力亂神那樣的結果。

孔子沒見到《山海經》,不知道《山海經》的存在,不懂得《山海經》是《周易》之前的《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怎麼敢於為易經作傳?為易經寫《易傳》?劉向在不懂得《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的情況下,怎麼整理、修改了《山海經》?郭璞不懂得《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怎麼給《山海經》做的注釋?怎麼敢於寫作《葬經》?這玩笑實在是開的太大了,實在是開的太嚴重了,一個玩笑,開了幾千年,這實在是讓我們、讓中國、讓中國易學的歷史、讓中國的歷史、文化史,都無力承受的巨型玩笑,驚嚇出一身冷汗的一個玩笑。

「《易》紀三皇。

」作為易經體系之先河的《山海經》,是中國歷代典籍中,唯一有能力證明具有這一作用的經典。

◎ [3]

《山海經》一書,分為《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

這種分法是不對的。

實際上,《山海經》只應該分為兩部分:《山海經》為一部分,《大荒經》為一部分。

《海經》屬於《山經》,與《山經》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大荒經》是獨立的一部分。

更準確的講,《山海經》與《大荒經》分別是一部書,是兩部書,是兩部經典,是不應該合在一起的。

《山海經》是單獨的一部書,叫《山海經》;《大荒經》是另外的一部書,叫《大荒經》。

我們一定要把《大荒經》從《山海經》中分開來,單獨作為一部書對待。

《山海經》與《大荒經》形成的時代不同。

中間相差了至少近千年。

《山海經》是神農時期的作品,《大荒經》是進入夏代以後的作品。

《山海經》與《大荒經》兩部經典的文化背景不同。

我們說,《山海經》是《連山易》,連山的意思,是山山相連,連綿不斷。

神農氏又稱列山氏,列山的意思與連山的意思相近,是山脈成列的意思。

《山海經》中關於山的描寫,關於山的分布呈列的狀寫,關於山的位置、物產、神靈狀態的詳細講述等,都屬於列山行為。

列山,做動詞講,就是指神農氏有過的社會行動。

因此說《山海經》是神農氏時期的作品,首先從《山海經》名稱上就可以得到印證。

神農時期屬於山林文化時期。

伏羲、女媧經歷洪荒,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們躲避到高地、高山上去生存,對於山體林木鳥獸有了更多的接觸和更深的認識。

相傳神農氏發明醫藥,與神農氏時期人們日日夜夜的山林生活,有著直接關係。

神農氏的神,在《山海經》中得到充分的認定。

在《山海經》中,神無處不在。

在《山海經》中,神有兩種表述,神與屍。

神與屍,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神像,神與像。

神是指活著的人,是指山林統帥者、占有者;屍是指神靈的偶像。

今天的地名偃師,古稱屍鄉,就是上古神農文化的遺存。

今天,一些人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不產生宗教的民族,佛教產生與印度,基督教長生與西方,儒教雖然也稱為教,是人文性的,不屬於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脫變而成,是模仿佛教而成立的後期宗教。

這些認識是錯誤的。

中國不是不誕生宗教,是誕生的過於早了,早在我們今天所說的原始社會的神農時期。

神農時期,社會政治結構,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結構,一切權力屬於神,一切地域屬於神,社會等級森嚴,差別巨大。

社會等級模範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構建,至高者無上,如高山如雲;至微者卑賤,如山中低谷。

神在則敬神,神不在則敬屍,這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則,也是中國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禮文化的肇始。

最高的統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皇神農氏。

這是神農氏時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經》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經》經典的名稱,由此而來。

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處的洪水。

海不是指今天人們概念中的海洋。

《山海經》之古老,從稱名上,還有另一重意義。

《山海經》被稱作經,是哪一家的經典呢?《山海經》從來不屬於儒家經典,不會受到儒家的這種尊稱。

《山海經》也不屬於道家和道教的經典,儘管道教神仙譜系中抄襲了《山海經》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從來沒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經》列為自己的典籍。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也幾乎沒有哪一家把《山海經》列為自己家的經典的。

哪麼,《山海經》為什麼被稱為經,什麼時候被稱為經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經典?

《山海經》當然是經典,是伏羲之後,《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易之首。

是神農氏時期一次自覺的推演易經八卦行為。

高處稱山,低處稱海。

伏羲、女媧經歷的那次洪荒中,沒有大禹治水那次洪荒中的大禹治水行為,有女媧補天行為,有女媧止**行為,沒有治水行為。

洪荒之後,大地上到處形成汪洋。

洪荒一詞,是後人用詞。

伏羲、女媧時期,神農時期,《山海經》時期,洪水之後的遍地汪洋,叫做海。

《山海經》經典的名稱,由此而來。

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處的積水。

海不是指今天人們概念中的海洋。

大地上到處布滿汪洋,交通隔絕,人們的交往與行走,都是沿著山陵進行。

陸地的面積被大量減少,甚至完全失去,世界上只剩下山了,只剩下水了,這就是《山海經》時代人們的生存環境。

世界上人類活動面積被減少,於是人們沿著山陵、山脈擴展,尋找、勘察可供人們生存的新的山陵、山脈,這是《山海經》形成的歷史背景。

自覺的推演易經八卦,則是《山海經》形成的文化背景。

◎ [4]

《山海經》是《山海經》,《大荒經》是《大荒經》,是屬於同一易經系列的兩部經典,我們一定要把《山海經》與《大荒經》分開來對待,不要再糊裡糊塗地連在一起閱讀、欣賞、研究、探討,甚至大做文章了。

《山海經》是神農時期的作品,是神農時期的一部易經。

《大荒經》是黃帝之後,直至到了夏代才完成的一部易經。

中間相差至少近千年歲月,是易經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現象的兩次演易結果。

神農時期演易,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山海經》,到了夏代又一次發生演易事件,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大荒經》。

《山海經》與《大荒經》兩部經典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在易經中,有一些易經八卦的基本知識,比如什麼是易經八卦?易經八卦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其中乾表示天、兌表示海、離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風、坎表示河流、艮表示山、坤表示大地。

從中看出來什麼叫山海經了嗎?山,就是艮卦表示的山;海,就是兌卦表示的海。

《山海經》的名字,實際上也可以叫做《艮兌經》。

如果真的叫做《艮兌經》的話,這個名字,到要比叫做《連山易》在意義上顯得更加完整。

易經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樣的順序,是後世形成的,是《連山易》、《歸藏易》之後,到了周代的周文王又一次演易,形成《周易》以後,才形成起來的一種卦序與天尊地卑觀念。

與到了《周易》時代天是第一位,地是最末位的天尊地卑觀念不同,在《連山易》的《山海經》時代,易經八卦的卦序是艮、離、巽、乾、坤、震、坎、兌,這同樣也是神農時期人們的觀念:山是第一位的,海是最末位的。

人們尊山而卑海。

在神農時期,在《連山易》時期,在《山海經》時期,在大地上只剩下高山與汪洋的背景下,山是最為尊崇的,洪荒留下的汪洋積水,則最為卑賤。

山尊海卑,表示艮卦的山是第一位的,表示兌卦的海、汪洋、沼澤在最末位。

山尊海卑,是易經的《山海經》時期人們確立的一種世界觀。

《山海經》的實質是《艮兌經》,並且是在遠古神農時期就被作為經典,是易經的最初版本,是伏羲創造易經八卦之後,神農演易成果形成的第一部易經。

這應該是《山海經》命名並作為效法典範、稱作經典的真正原因。

《連山易》的叫法顯得並不標準,或許只是《山海經》的另一種叫法,一種關於《山海經》具有的明顯的山的特色的一種叫法,甚至可能是對於神農演易行為的一種形容、稱呼而被傳播下來、叫了下來。

把《連山易》叫做《連山易》,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造成的結果十分嚴重:當真正的《山海經》擺放在人們的面前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山海經》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連山易》。

尊山卑海,而有《山海經》。

地近天遠,而有《大荒經》。

在《山海經》中,只有山與海的概念,處處都是山與海的概念,基本上沒有天與地的概念。

這一點很明顯。

到了《大荒經》,天與地的概念出現了,大量出現了,這一點同樣十分明顯。

讓我們先來看看《大荒經》中關於天的概念的使用。

《大荒東經》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山。

《大荒南經》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

《大荒西經》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

吳姖天門。

《大荒北經》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山海經》中數千座山,基本上沒有哪一座山的山名,帶有天字,(有一座山名叫 山,應該是編校者發生的錯誤。

)在《大荒經》中,除了給這些山帶上天的名字與性質外,也發生了人與天打交道的事件記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啟)。

開(啟)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啟)焉得始歌《九招》。

有互人之國。

炎帝之孫名曰靈恝。

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

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大荒經》名字中的大荒,指的是土地、大地、荒野、荒原。

這在《大荒經》經文中也有顯示:「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有柔仆民,是維嬴土之國。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

」在《大荒經》中,關於土地與大地,雖然沒有像《山海經》中的山那樣被顯眼地一列列突出出來,但還是顯示出了大地與天的對應關係,而不再是山與海的的對應關係。

如果把《山海經》與《大荒經》都作為同一部《山海經》看待,在同一部經典中,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由山與海到地與天的概念轉變?況且這種概念轉變的實質,更是人的觀念的完全轉變,世界觀的完全轉變。

從社會歷史意義上講,神農後期,黃帝初期,洪荒已經退去,大地顯露出來,人們走下山林,開始了農業開發。

但造成人類觀念乃至世界觀發生轉變的,應有著更深層的文化因素,這就是易經,只有易經,可以給出這種人類整體上發生世界觀裂變的正確的解釋。

這就是又一次發生了演易事件,這次演易事件,將易經由《山海經》時期推演到了《大荒經》時期,由《連山易》推演到了《歸藏易》時期。

《連山易》的《山海經》易經時期,易經八卦卦序是艮、離、巽、乾、坤、震、坎、兌,到了《歸藏易》的《大荒經》易經時期,易經八卦的卦序變了,變成了坤、艮、坎、巽、震、離、兌、乾。

坤卦到了第一位,乾卦到了最後一位。

艮所代表的山、兌所代表的水的山水文化,已經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而被凸顯出來的是地天文化。

◎ [5]

《山海經》中的雲台山

一、雲台山景點溫盤峪

雲台山有一道紅色峽谷——溫盤峪。

溫盤峪位於雲台山景區子房湖南端,是一處長約1公里、寬三至二十餘米的石峽。

峽谷內最寬處不過20多米,最窄處不到5米,峪深80多米,在我國眾多峽谷中,以其景觀的纖巧、婉約、神奇、瑰麗而獨樹一幟。

它集泉、瀑、溪、潭、澗諸景於一谷,融雄、險、奇、幽、秀諸美於一體。

溫盤峪景區低凹於地表之下,兩岸峭壁山石,仿佛鬼斧神工雕琢而成,又好像名山大川濃縮後的精華,峭壁間時有一掛掛珠簾似的泉瀑爭相傾瀉,流水急湍,瀑聲若雷,若藍天麗日下會映出一道彩虹,於1公里之內,富集「逍遙石」、「相吻石」、「靈龜戲水」、「雙獅吸水」、「幽瀑」、「穿石洞」、「孔雀開屏」、「棋盤石」等景觀,覽之步步奇景,觀之美不勝言。

雲台山溫盤峪,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被園林專家稱之為「自然山水精品廊」。

溫盤峪是大自然的產物。

1億年前,震旦紀時期,地殼還在運動,山體裂縫成隙,而有雲台山溫盤峪。

峪上群山環抱之間,一帶平緩坡地,一道不顯眼裂縫,裂縫之下是溫盤峪。

或許是10億年前,山水沖盪至此,遇到地下溶洞,流水潛入溶洞中,繼續沖盪,而有雲台山溫盤峪。

由於在地表之下,又窄又深的峪內的空氣不能與外界大氣候正常交流,便形成峽谷內特有的小氣候。

盛夏時節,峪外酷熱難擋,峪內卻一片秋意;隆冬時節,峪外冰天雪地,峪內卻花紅草綠,苔類植物生長茂密,顯得春意盎然。

冬暖夏涼,溫度適中,仿佛處在恆久的溫暖中,故名「溫盤峪」。

整個峽谷,由紅岩絕壁構成,屬於我國北方地區少有的丹霞地貌峽谷景觀,崖壁通體的赤紅色,故又俗稱「紅石峽」。

溫盤峪峽谷又稱「九龍潭」、「九龍峽谷」。

峽谷內分布有「首龍潭」、「黑龍潭」、「青龍潭」、「黃龍潭」、「臥龍潭」、「眠龍潭」、「醒龍潭」、「子龍潭」、「游龍潭」,相傳雲台山溫盤峪在古代為九龍棲息之地。

九處龍潭,構成峽谷內景觀奇異,碧綠的潭水,紅色的山體,鮮明艷麗,無論是蕩舟潭中,還是徒步援壁前行,步移景換,詩境畫意,處處神秘誘人。

黑龍潭至幽至奧,碧綠的潭水映襯朱紅色山體,透出明麗鮮艷。

黑龍洞洞長30米,洞內伸手不見五指,又有一點亮光在前昭示。

黃龍潭峽寬20多米,水深處湛藍無比,水淺處清澈見底,水中有大量可觀賞奇石。

黃龍瀑,銀白色的水簾從谷頂傾瀉而下,瀟洒飄逸,飛瀑之聲如急雨、如裂帛,瀑布與湧泉並出,真如一塊碩大精美的水體雕塑、天然壁畫。

蒼龍澗狹長幽曲,處於山勢巍峨的深澗。

相吻石是兩條躍出水面的紅色奇石,相傳這是黑、白二龍王的龍女和龍子的浪漫化身。

九龍峽谷,不止九龍。

溫盤峪谷口南端有一狹窄的峽谷,稱為「一線天」,是一處高50多米的瀑布,稱為白龍瀑布。

傳說中,古代有白龍在此居住。

這裡兩側高崖聳立,形成一個巨大石門,即雲台山景區內人稱「天門地戶」的「地戶」。

「天門」指百家岩的天門谷與天門瀑。

白龍瀑布日夜奔流不息地流入白龍潭,潭水卻不見增長,也不見外流。

那麼白龍瀑的水哪裡去了?原來潭下有一巨大暗河,大量的水由此處潛流而去,它的出口在我市修武縣五里源鄉的海蟾宮。

這在酈道遠的《水經注》中也有記載,謂溫盤峪河水:「潛流三十里復出。

二、《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的溫盤峪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

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

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有小人國,名靖人。

有神,人面獸身,名曰霝鬼之屍。

有潏山,楊水出焉。

有蔿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國。

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東口之山。

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有司幽之國。

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

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有大阿之山者。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國。

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有柔仆民,是維嬴土之國。

有黑齒之國。

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有夏州之國。

有蓋余之國。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

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虎。

黃帝生禺虎,禺虎生禺京。

禺京處北海,禺虎處東海,是惟海神。

有招搖山,融水出焉。

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有困民國,勾姓而食。

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

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

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

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海內有兩人,名曰女丑。

女丑有大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

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

有谷曰溫源谷。

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有五采之鳥,相向棄沙。

惟帝俊下友。

帝下兩壇,采鳥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山,日月所生。

有熏民之國。

有綦山。

又有搖山。

有鬲曾山,又有門戶山,又有盛山。

又有待山。

有五采之鳥。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國。

東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

爰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

百穀所在。

有女和月母之國。

有人名曰宛,北方曰宛,來之風曰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

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

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三、溫源谷是不是溫盤峪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最為古老的經典。

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地理等方面的內容。

全書18卷,其中《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4卷,《海內經》1卷,共約3.1萬字。

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50山,300水道,所載內容屬於上古時期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

古人認為是大禹、伯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最為古老的經典。

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地理等方面的內容。

全書18卷,其中《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4卷,《海內經》1卷,共約3.1萬字。

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50山,300水道,所載內容屬於上古時期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

古人認為是大禹、伯益所作。

《山海經》現存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

晉朝時期,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

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

目前所知《山海經》最早的編輯者是劉歆,是西漢末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天文學家。

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沛(今江蘇沛縣)人。

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向之子。

成帝時為黃門郎。

河平中,受詔與其父總校群書。

劉向死後,劉歆復任中壘校尉。

哀帝即位,王莽薦舉為侍中太史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

繼承父業,撰成《七略》,為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曾建議為《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設立學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對。

因得罪執政大臣,出任河內(今焦作市)太守。

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紅休侯、國師。

地皇末,謀誅王莽,事泄自殺。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包括我們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

在《山海經》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上古巫師的活動,同時,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

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畢竟為我們留下了歷史的影子。

把一些相關的歷史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

例如《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

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有黃帝氏族的譜系:黃帝妻雷祖,生昌意。

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

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

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

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大荒西經》)這個譜系與《大戴禮記·帝系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可以說是一部中華民族上古時期的科技史,它既記載了中華遠祖們的創造發明。

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后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

」《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

」關於手工業,《大荒經·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垂,是始作下民百巧。

」關於天文、曆法,《大荒經·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

」《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

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

」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

神話乃文學之母。

《詩經》與《楚辭》,都有濃厚的神話痕跡,尤其是《楚辭》,保存極大量的古神話。

《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

《左傳》、《史記》、《尚書》,則是吸取神話而加以歷史化。

《山海經》是保留中國古神話最多的一部書,影響後世文學非常巨大。

例:夸父的神話故事見載於《山海經》,而《淮南子》與《列子》書中也都有記載,皆據《山海經》而寫就的。

其後的《神異經》里那位在東南大荒的巨人樸父,由夸父、博父、樸父的音義來看,此樸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

又據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所說:《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話演變而成。

《中山經》姑媱之山的瑤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為《莊子》里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寓言。

其後再化為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朝雲。

再化而為杜光庭《仙錄書》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瑤姬,再化而為曹雪芹《紅樓夢》里的絳珠仙草林黛玉。

干寶的《搜神記》所志之怪,幾乎是《山海經》神話的脫胎。

吳承恩《西遊記》中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雜糅的形象,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運用。

李汝珍《鏡花緣》的奇聞異事、41個神話國,則是海內外經遠人異國的改寫。

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等莫不取材脫胎於《山海經》神話。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

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

有谷曰溫源谷。

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又如《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

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的溫源谷是不是雲台山溫盤峪?

◎ [6]

雲台山是曆法文化誕生地(上)

一、從地理位置上確認溫源谷即是溫盤峪

《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之後,有以下記載:

又東二百里,曰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

丹水出焉,南流注於河;薄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黃澤。

又東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

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河。

肥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

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於黃澤。

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食之不灂。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

共水出焉,南流注於池。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

有鳥焉,其狀如梟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

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

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於汜水。

東三百里,曰沮洳之山,無草木,有金玉。

濝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

黃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洹;滏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歐水。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水。

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

清漳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濁漳之水。

上文中記載的丹水,即我市博愛縣的丹河。

上文中記載的薄水,在博愛縣青天河東有薄山,因薄山而名,或者是與緊臨雲台山的輝縣市的薄壁山有關。

上文中記載的共水,與古稱共城的輝縣有關。

上文中記載的沁水,即我市沁陽的沁河。

上文中記載的濝水,與綦山有關。

《山海經》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一部反映山海經時代真實知識的地理書,這種觀點不能說沒有依據。

《山經》共寫了447座山,其中對晉南、豫北、豫西即焦作市所在地區的山水,記述得最為詳細、正確。

以致有人認為《山海經》應該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寶貴資料。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山,日月所生。

有熏民之國。

有綦山。

又有搖山。

有鬲曾山,又有門戶山,又有盛山。

又有待山。

有五采之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

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

有谷曰溫源谷。

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上文中記載的猗天蘇山,應該是輝縣市的蘇門山。

綦山與《山海經·北山經》中的濝水有關,應該在今天的淇縣。

鬲曾山就應該是覆釜山,即我市雲台山。

在已經框定的地理區域內,《山海經》中的溫源谷,還不是雲台山的溫盤峪嗎?

二、湯谷的文化意義

在對《山海經·海外東經》地望考證上,我們已經確認我市雲台山風景區的溫盤峪就是上古史料中的溫源谷,溫源谷與湯谷屬於一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

在中國文化史上,湯谷歷來被認為是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的地方。

與虞淵相對,虞淵指傳說中日落之處。

湯谷是不是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的地方呢?又有一種說法:湯谷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

是不是這樣?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記載:「下有湯谷。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

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

由以上可以看出,甘淵、湯谷、扶桑、窮桑,屬於同一個地方。

晉人郭璞在為《山海經》「甘淵」作注時說:「水積則成淵也。

」《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

」我國著名神話研究專家袁珂也認為,《大荒南經》云:「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袁珂並據宋代的《山海經》改「浴日」為「日浴」。

這裡,第一個已經形成悠久歷史傳統的錯誤觀念,就在「浴日」或「日浴」上,他們都是把「浴日」、「日浴」理解成給太陽洗澡的意思。

把「生十日」理解成生孩子一樣生產出十個太陽。

我們今天看到的天空中只有一個太陽,他們說不是,在很古老的時候,天空上曾經有過十個太陽,后羿射日之後,天空才只剩下一個太陽。

這種說法的源頭也同樣是出自對《山海經》的誤讀,出自後人對《山海經》字面上的理解與個人大腦的發揮想像。

《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

」孔安國注云:「東夷之地稱嵎夷。

」嵎夷在中國東方,在東方的大海邊。

甚至《尚書·禹貢》中也記載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這是第二個已經形成悠久歷史傳統的錯誤觀念,即嵎夷的「東方」、「東海」觀念。

這種說法的源頭也出自《山海經》,出自後人對《山海經》中分明寫明了的《大荒東經》的字面理解與想像。

於是,研究者、學者,甚至考古專家都很一致地到位於我國東部山東一帶的泰山、青島、日照,去尋找甘淵、湯谷、扶桑,甚至由於自古日本稱扶桑,有人甘願把甘淵、湯谷、扶桑地理放到日本去。

錯了,錯得稀里糊塗。

「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中的「生十日」的「生」,不要理解成、想像成「生孩子」的「生」,太陽不是哪個婦女生下來的,沒有哪個婦女有生下太陽的本事。

「十日」更不是十個太陽,而是指民俗中天干地支的十個天干,上古之人稱做十日。

「生」是研究、創作、創造的意思,更準確地講是「升」的意思,是樹立、確立的意思。

「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整句話的意思是帝俊的妻子,名叫羲和,在湯谷那地方創造、樹立、確立了天干地支中的天干。

「浴日」的「浴」字,不讀「浴」,讀「風俗」的「俗」。

初有文字之時,文字較少,一字多用的通假現象非常普遍。

「浴日」的「日」,同指十個天干,「浴日」的意思,就是在溫盤峪這地方普及、傳播一種天干地支知識,使之成為風俗、民俗。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生月十有二」中的十二,指十二地支。

「此始浴之」中的「浴」也作「俗」字。

「此始浴之」講的是從此有了干支紀年的風俗規定。

傳說的力量是偉大的,也是可怕的。

后羿射十日的神話傳說,也出自《山海經》,數千年之後的今日依然家喻戶曉,我們並且往往把這個神話故事當做孩子的啟蒙知識,給孩子講述后羿的偉大,講述故事的神奇美妙,以致使得事件本身發生質的變化:后羿射日,本來是一次破壞天干地支知識確立與傳播的惡劣行為,后羿卻在傳說中變成了英雄壯舉、民族英雄。

在傳說中,《山海經》中羲和,成了日母——太陽的母親,「浴日」成了為太陽兒子洗澡的行為;常羲成了月母——月亮的母親,「浴月」成了為月亮兒子洗澡的行為。

並且神話轉化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洗兒」習俗。

有學者稱,「洗兒」習俗的表象背後蘊藏著的是水為生命本原的文化信念,這種信念曾經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原始民族當中,是人類探求生命起源的一個認識階段。

學者們來錯的,皇帝也錯,清康熙《聖祖御製溫泉行》詩:「湯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遙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靈液,微波細浪流玉琮。

」直接把「浴月」當做洗澡。

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也有正反兩方面的殺傷力。

三、雲台山是曆法文化誕生地

唐代劉恕在《通鑑外紀》中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

」說天干地支是黃帝時期的大撓氏所創。

《世本》中講:「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

」是《通鑑外紀》、《世本》中記載的正確,還是《山海經》中記載的正確?中華民族以農為本,是一個歷來重視曆法的民族。

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有更正曆法的行為。

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雖然不斷有人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正如雲台山文化一樣,始終充滿了謎一樣的神秘。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

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曆法。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

紀日,則每六十日為甲子一周,紀年,則每六十年為甲子一周。

另有典籍論支幹源流,書中講到:「夫干猶木之干,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

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

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其十干曰:於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章、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于、執徐、大荒落、敦洋、協洽、 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由此我們可知,在遠古時期,天干地支,還有其他叫法。

東漢蔡邕講:「干,干也。

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

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今天的《辭源》里說,「干支」取義於樹木的「干枝」,分明是受了以上觀點影響。

於是有人解釋十天干寓意為: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又有人認為,甲者甲殼也,形容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

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物成而後有味。

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有曆法,然後有文明之肇始,人類才開始走出混沌。

遙想遠古,雲台山前,一個女子,名叫羲和,湯谷浴日,始作天干。

◎ [7]

雲台山是曆法文化誕生地(下)

一、沒有混沌這個神

我曾經講過,沒有盤古這個神。

在這裡,我必須把「盤古」這個詞,這麼拆開來使用。

這麼拆開來使用,才應該是「盤古」一詞的真實意義。

「盤古」,就是追問歷史、追尋古史的意思。

盤,是盤詰、盤查的意思,盤話的意思,考問的意思,一層層追問、追尋上去的意思;古,指的是古史、故事。

盤古一詞的用法,如同《尚書》中每一篇章開頭的地方,用「稽古曰」一語開始一樣。

稽古,也就是稽查古史、故事,與「盤古」一詞的用法完全一樣。

我們這樣恢復「盤古」一詞的本來意義,得出的結論便是:沒有盤古這個神。

就這麼一個詞語,僅僅一個詞語,被後世的人們演化為一位中華民族創世史上最原始的、法力無邊的、至高無上的人格神、至尊神,演化出天地昏冥,輕清未判,「自從盤古開天地」,輕清上升為天,重濁下降為地,死後眼目化為日月,血脈化為江河等一系列動人的神話故事,演化成歷史的一部分,歷史的開端,演化成文化等,我們的文化,我們的上古史,就荒誕到這種地步!那些在歷史上已經博得名垂千古的先哲們,當代企盼著能夠拿出驚人的學術成果得以名垂青史、齊身聖賢的學者們,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深陷混沌之中。

同樣,也沒有混沌這個神。

《現代漢語詞典》對混沌的解釋:1.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

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

《辭源》中收有「混沌」、「混芒」、「渾沌」、「渾淪」、「渾敦」等詞條,都是混沌一詞的衍生與變音,如還有崑崙、餛飩、糊塗、囫圇、溫敦、混蛋、葫蘆等用法。

在中國文化史上,混沌是古人想像中天地未開闢以前宇宙模糊一團的狀態。

道教稱為「元氣狀態」。

老子《道德經》講:「敦兮,其若朴……混(渾)兮,其若濁。

」《莊子·應帝王》中已經把混沌人格神化了:「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朴。

未造而為物,謂之太一。

」王充《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

再後來,人們就進一步把盤古與混沌攪合在一起了。

在民間,開天闢地之說婦孺皆知,把未有天地之前說成是混沌,然後說是「盤古」開天闢地。

老百姓混沌得很,學者們也混沌,袁枚《子不語》中將混沌、開闢、盤古聯繫在一起,如《天殼》:「渾天之說:天地如雞卵,卵中之黃白未分,是混沌也。

卵中之黃白既分,是開闢也。

」如《奉行初次盤古成案》:「文木知王神靈,跪拜求歸。

王顧謂侍臣曰:『取第一次盤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

』文木大駭,叩頭曰:『盤古皇帝有幾個乎?』王曰:『天地無始無終,有十二萬年,便有一盤古。

今來朝天者,已有盤古萬萬餘人,我安能記明數目?但元會運世之說,已被宋朝人邵堯夫說破,可惜歷來開闢,總奉行第一次開闢之成案,尚無人說破。

故風吹汝來,亦要說破此故,以曉世人耳。

』文木不解所謂。

」如《盤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將混沌時人也。

」如《賈士芳》:「或雲賈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

嘗烹茶招賈觀之,指曰:『初烹時,茶葉亂浮,清濁不分,此混沌象也。

少頃,水在上,葉在下,便是開闢象矣。

十二萬年,不過如此一霎耳。

』」

「盤古」一詞,在先秦典籍中並不曾出現。

一些學者也懷疑中國有無系統的創世神話。

魯迅先生就認為:「中國的天地開闢之說,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見。

二、曆法打破混沌

《山海經》最早記述了混沌神話。

《山海經》第二卷《山經》部分《西山經》記載:「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

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會歌舞的神鳥。

渾沌怎麼又與帝江聯繫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

而帝鴻即黃帝,即傳說中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的黃帝。

在《山海經》中,混沌是一隻鳥。

到了漢代東方朔《神異經》中,混沌又成了上古四大惡獸:「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

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

名渾沌。

」稱渾沌是像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自古以來,「混沌」大致有三類解釋:1.以自然現象解釋;2.以人體現象解釋;3.以歷史現象解釋。

以自然現象解釋混沌,認為萬物之先是渾沌,然後才產生天地。

起初天與地是怎樣從渾沌中出現的:「天地未形,籠罩一切、充塞寰宇者,實為一相,今名之曰渾沌。

其象未化,無形聚集;為自然之種,雜沓不諧,然燥居於一所。

」在這裡混沌被描寫成天地未開闢時的樣子。

以人體現象,認為混沌中產生了人體七竅以及人的情慾,渾沌情慾猶如洪水和猛獸。

女媧用泥土創造了人,情慾卻給人間帶來了邪惡,於是女媧又制訂婚姻嫁娶禮儀。

實際上,混沌一詞或混沌概念,僅僅與曆法有關,與時間有關,與時序有關。

沒有曆法之前,節氣不分,時序混亂,稱為混沌。

中國自古以農為本,是一個農業國家,沒有曆法之前,氣候什麼時候變換,莊稼什麼時候播種,一概不知,造成極大混亂與無序。

曆法的誕生打破了混沌。

《山海經》原作者試圖以一種體系化闡明時間在不同地域的發生過程,這個過程是,在非終極的意義上,人類與原始混沌共同存在,然後在某一時刻,人類決意創造我們當今的世界,於是在混沌中探討、研究、制訂時間秩序。

原始混沌是人類認識上的時間上的無序存在,時間秩序的自然存在與人類對於時間秩序的認識與應用,肯定為羲和所創造。

羲和的曆法誕生之前,渾沌時間以及人們的精確狀態到底怎樣,不可能完全說清楚。

但是,終於有一個叫羲和的女人,神靈般掠過溫盤峪水面,一個美麗、有秩序的世界湧現了出來。

羲和與她的同行們,也就成了「秩序」的化身。

既然時間秩序是羲和後天創造的,它就具有某種脆弱性,有序化的曆法面臨重返誕生曆法之前混沌狀態的危險。

一旦人違「俗」,對抗或者混淆曆法,混沌就將重新降臨。

后羿射日,不周山倒塌等故事,都屬於《山海經》中同時記載的毀掉曆法的混沌行為。

曆法誕生之初,破壞曆法的事情經常發生,並且由此引發戰爭。

《尚書·胤征》記載:「惟時羲和顛覆厥德,耽亂於酒……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干先王之誅。

」《政典》中講:「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

」就是針對了曆法的運用與施行。

記者走訪民俗,拜訪鄉間一位80多歲的舊時知識分子,他帶著疑問問記者,說一輩子了,搞不清楚一個問題,就是修武縣古城牆南門門樓上,有「南厄」兩個字,是什麼意義?記者回答說:《尚書·虞書·堯典》講:「申命羲叔,宅南交。

」「交」古作「厄」字。

我們說雲台山是曆法文化的誕生地,修武古城上曾有「南厄」二字,即是一處證據。

三、雲開日出雲台山

曆法的誕生,猶如再造太陽,再造大地、海洋和天空;猶如再造天體,使得天空中的星辰各就各位。

從此不再有混沌歲月。

中國傳統文化中衍生的太陽神崇拜,與天乾的確立有密切關係。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山海經·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齒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淮南子·精神訓》載:「日中有跋烏。

」高誘註:「跋,猶蹲也,即三足烏。

」《論衡·說日》也說:「日中有三足烏。

我國考古發現屢見有遠古時代的太陽紋圖案。

河南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陶缸外壁上,刻畫著「光芒四射」的太陽紋。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骨匕和牙雕器上,有栩栩如生的雙鳥太陽紋。

我省鄭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距今5000多年的陶缽口沿周圍所繪的太陽紋多為12個,恰與一年12個月的曆法觀念相合。

「金烏負日」的神話在考古資料中也屢有發現。

河姆渡文化骨匕和牙雕器上的雙鳥太陽紋,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雙烏負日」資料。

陝西華縣泉護村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器上繪有用弧線表示天穹,中有圓形太陽,下有雙翅,雙腿向後伸展,作神烏背負太陽行空飛翔的圖案,正是典型的「金烏負日圖」。

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在刻有太陽紋的祭壇上站著一隻神鳥。

出土文物中「鳥」紋又往往與「箭」紋在一起,箭紋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是太陽升起、萬物升騰的象徵。

「箭」本是一種用來射殺敵人和禽獸的遠程兵器。

《說文·竹部》:「箭,矢也。

」《釋名·釋兵》說:「矢,又謂之箭。

」然而,箭,又通作晉。

鄭玄《儀禮·大射》註:「古文箭作晉。

」鄭玄《周禮·職方氏》注引杜子春曰:「晉,當為箭,書亦或為箭。

」則箭的含義又可以從甲骨金文「晉」字的構形得到佐證。

甲骨金文「晉」字下從日,上從臸,當是表示太陽升到地上的會意字。

晉是陝西省的古稱,雲台山正處在這一地理位置上。

「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

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

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帝俊這個人物非常重要,他的妻子之一羲和發明了十天干,他的另一個妻子常羲發明了十二地支。

遠古歷史事件被神話之後,這個帝俊就成了太陽和月亮的「父親」,兩個妻子就分別成了太陽和月亮的「母親」,於是誕生了「日月之神」。

戰國楚帛書的創世神話說:「日月(俊)生……帝(俊)乃為日月之行。

」這裡也說「日月」是由帝俊產生的。

祭祀日出、日落的典禮,在殷墟卜辭里已經有記載。

例如:(1)戊戌卜,內,呼雀於出日於入日。

(2)乙酉卜,又出日入日。

(3)王其觀日出,其截於日,弱祀,其簫渦,王其焚。

(4)癸未貞,甲申酒出入日,歲三牛。

「出日、入日」是個特定的曆法概念。

商王「觀日出」和「截於日」,當是「觀察日出而治祭日神」之義。

韋昭《國語·周語上》註:「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東門之外。

然則夕月在西門之外也。

」《禮記·祭儀》也說:「祭日於東,祭月於西。

」夏商時期春分祭日出、秋分祭日落,到了周代已演變為「春分朝日」於東門之外,「秋分夕月」於西門之外的習俗了。

《尚書·虞書·堯典》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

寅賓出日,平秩東作。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厥民析,鳥獸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

平秩南為,敬致。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厥民因,鳥獸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寅餞納日,平秩西成。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厥民夷,鳥獸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厥民隩,鳥獸鷸毛。

帝曰:「咨!汝羲暨和。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允厘百工,庶績咸熙。

」實際上,敬授民時,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所做的事情。

不存在太陽神,不存在月亮神,也不存在日中金烏。

春天鳥獸孳尾,夏天鳥獸希革,秋天鳥獸毛毨,冬天鳥獸鷸毛——羲和當年,觀察太陽冷暖,季節變化,是以鳥類作為觀察對象的。

焦作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溫盤峪獨有的特殊氣候,遠古時期,就是鳥類最佳的棲息地,也是最佳的鳥類觀察地。

◎ [8] 

 

雲台山中說少昊(上)

一、伏羲奠定龍文化

三皇五帝是夏代之前為中華民族族群和文化奠基的上古帝王。

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

史家對「三皇五帝」有多種說法。

三皇有五說,其中大部分人認同的是伏羲、神農、黃帝。

五帝也有五說,其中大部分人認同的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太昊即伏羲氏,是上古時期一位部落首領。

伏羲一生中有著一系列重大的發明創造。

伏羲發明網罟,開創了中國遠古畜牧時代,結束了狩獵採集時代。

洪荒時期,原始人打來鳥獸,連毛帶血就吃,吃不完就扔掉,打不來鳥獸就挨餓。

伏羲觀察蜘蛛結網過程,蝴蝶、蜻蜓等昆蟲類,飛到網上就被捕捉。

伏羲受到啟發發明網罟,教大家用植物纖維結網捕獵,果然捕到更多的魚蝦、鳥獸。

食物豐富了,吃不完就飼養起來,由此發展出畜牧業。

遠古時期男女無別,穴居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伏羲與女媧一起,制嫁娶,通媒妁,制訂婚姻風俗,經媒人說合,男子送給女子兩張鹿皮作為聘禮然後才能結婚,從而改變了長期的群婚混亂狀態,開創一夫一妻對偶婚,結束了野蠻的群婚現象。

規定結婚前必須首先正姓氏,施行異姓通婚,保證生育質量,同時誕生家庭制。

伏羲斫桐為琴,揉絲為瑟。

燒土為塤,發明音樂。

伏羲砍削桐管,捻搓蠶絲製琴瑟樂器,至今人們結婚時寫對聯愛用「琴瑟和諧」一詞,就是對伏羲女媧制訂婚姻習俗的紀念。

在伏羲一系列的創造成果中,最為著名的是首創太極八卦,就是今天人們所熟知的易經。

易經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它以圖畫紀事,結束了上古長期的結繩記事。

它定四時,紀年不亂,紀月不易;定方位,明四級;分陰陽、劃太極,是人類首次對日月陰陽能量作出的理性探索與思考。

伏羲之時,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研究生命與萬物發生根源及其關係,從中找出規律,用八個符號乾、坤、坎、離、艮、兌、震、巽、分別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風、澤自然界八種事物,並相互組合,形成著名的易經64卦,成為中華名族文明之肇始。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什麼是龍?現代以來人們用西方圖騰說把龍解釋為精神信仰的產物,這是嚴重的錯誤。

龍是伏羲易經文化的主體,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內容,它就是中國古老的易經文化中所講的龍脈。

在易經認為,我們的生命都來自那裡,我們的民族族群都來自那裡,我們民族富強的力量源泉來自那裡,我們的民族族權來自那裡。

伏羲的易經原理,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龍文化。

伏羲時代,以龍紀官,統一天下部落方國。

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刻字;命昊英為潛龍氏,作甲歷、紀年月、分晝夜,標明東、西、南、北、中五方;命大庭氏為居龍氏,主管建造房屋、燒制陶器;命混沌為降龍氏,為民除害,驅趕猛獸;命陰康為土龍氏,負責土地開墾,發展農業;命栗陸為水龍氏,掌管疏浚河道,消除水患。

又命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

伏羲所開創的文化,即龍文化。

伏羲首創易經八卦,在中原黃河兩岸,古懷川地域,有著深厚的太極文化淵源,太極拳能夠發祥於焦作,來自於焦作人民數千年來對於太極文化堅韌的傳承力量。

伏羲受到人民擁戴,成為上古之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伏羲的歷史功績永存竹帛,後人為追念祖先功德,尊伏羲為太昊,為「人祖」、「斯文鼻祖」,居三皇之首。

二、少昊雲台演鳳凰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所記載的地理是焦作雲台山一帶,雲台山也就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少昊所在的「少昊之國」。

由於是屬於《大荒東經》中的內容,古文獻中多因此有少昊立國在東方的記載。

同一部經典中,《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說少昊居於西方長留之山。

《拾遺記》說少昊主西方,號金天氏,亦號金窮氏。

《禮記·月令》說東方之帝謂之太皞,西方之帝謂之少昊。

古文獻中又多有少昊立國在西方的記載。

這些都屬於古人望文生義所編造。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只有一個中原,沒有東方部落、西方部落之說。

為什麼歷史上會有少昊立國東方、西方的混亂,這裡簡單做一個說明。

《山海經》一書,原本也是易經,其中《山經》、《海經》即人們認為的已經失傳的《連山易》;《大荒經》即人們認為的已經失傳的《歸藏易》。

對照後世的《伏羲64卦方圓圖》,我們可以知道,在圖中,在「連山64卦方圓圖」中,乾卦並不居南方,而是艮卦居南方;在「歸藏64卦方圓圖」中,則是坤卦居南方。

因此才有少昊事跡記載在《連山易》中,位在西方;少昊事跡記載在《歸藏易》中,位在東方。

這種東西方之說,僅是圖書方位,不是實際的地域方位。

其他史籍中關於少昊的記載:《說文解字》:「贏,少昊氏之姓。

」贏字在甲骨金文中正像鳥的形象。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

」《史記》索隱案:「黃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

皇甫謐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

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

」又案:「太史公乃據大戴禮,以累祖生昌意及玄囂,玄囂即青陽也。

」索隱又講:「玄囂,帝嚳之祖。

案:皇甫謐及宋衷皆雲玄囂青陽即少昊也。

今此紀下雲「玄囂不得在帝位」,則太史公意青陽非少昊明矣。

而此又雲「玄囂是為青陽」,當是誤也……宋衷又云: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而史不載,蓋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故五帝不載之也。

關於少昊之母,《帝王世紀》說是女節,《拾遺記》又稱為皇娥。

女節夢到一顆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少昊,《拾遺記》記載:「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乘桴木而晝游。

」《左傳》記載,少昊即位後,「利器用,正度量」,即發展生產,訂立制度標準。

少昊最大的功績是觀察鳥類生活習慣,制定曆法。

他的部落設置有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節氣變化的官員,有歷正、司分、司至、司啟、司門五種。

《路史·後記》中說少昊氏是中國古代最早確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又把北辰列為最尊貴的星位。

後世以星宿定部族區域,即源於此。

少昊又是一個會創作樂曲的氏族,史稱少昊「作樂曰《九淵》」。

《帝王世紀》說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壽百歲崩」。

少昊去世後,黃帝之孫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盟首領權。

《帝王世紀》和《遁甲開山圖》等典籍都說帝少昊死葬雲陽。

《山海經·西次三經》說:「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

」因此少昊又被尊為西方天神,稱「西皇」。

少昊在位期間,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

《春秋命歷序》說少昊傳8世,500年,《易緯稽覽圖》說是400年,後期青陽氏強力四征。

《逸周書·史記解》記載:「兵苦之遺之美女。

青陽之君悅之,營域不治,大臣爭權,遠近不相聽,國分為八。

少昊的名字又作皓、顥;又稱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

相傳為己姓,名摯(或作質),《左傳·昭公十七年》:「系黃帝之子,生於窮桑,能繼太昊之德,故稱少昊或小昊。

設官分職,皆以鳥名。

」 《帝王世紀》曰: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

母曰女節。

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

女節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

是說少昊是黃帝的兒子,叫玄囂或青陽氏,一說少昊名清,生於清水。

我們綜合典籍資料,用現代語言來講述少昊故事。

少昊又稱白帝少昊,己姓,名摯,號金天氏;又稱「朱帝」、「白帝」、「西皇」、「窮桑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西方的天神。

他父親是太白金星,他母親是天上的仙女皇娥。

少昊之所以被稱為「窮桑氏」,是因為少昊的母親在天上織布,在筋疲力盡的時候,常常到窮桑樹下休憩玩耍。

也正是在這棵窮桑樹下,皇娥認識了太白金星。

聰明美麗的皇娥每天在天宮中用五顏六色的彩絲織布,常常到深夜也不知疲倦。

有時為了輕鬆一下,她便乘著木筏,蕩漾在浩瀚的銀河中。

有一天皇娥又乘木筏沿著銀河溯流而上,最後來到河邊窮桑樹下,把木筏停下。

窮桑樹高達萬丈,花繁葉茂,葉子是紅的,果實是紫色的。

據說,這棵樹一萬年才結一次果實,吃了這種果實,壽命比天還永久。

當皇娥正在窮桑樹下浮想聯翩的時候,忽然看見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從天上徐徐而降。

她好奇地打量著小伙子,見小伙子面如滿月,眼如晨星,渾身上下隱隱發著光亮,十分瀟洒,禁不住看得呆了。

小伙子瀟洒地來到皇娥跟前,深施一禮,道:「皇娥仙女你好!我是白帝的兒子,願和你交朋友。

」皇娥驚奇地道:「啊,你就是啟明星?也叫金星?原來就是你呀!我常常坐在這裡,仰望東方天空的啟明星,心裡說,這顆星多亮、多美、多勤快啊,每天都把白天帶給人間;她說到這裡,耳熱心跳,連忙收住話頭,羞紅了臉。

啟明星的臉微微一紅,動情地說:「我也是這樣!我升到天空時,常常第一眼就看到你,覺得你太美麗了。

我向別的星星一打聽,才知道你就是心靈手巧的皇娥。

你織的七彩錦和你一樣美。

我每天夜裡都聽到你的織機聲,悅耳動聽的聲音使我夜不能寐。

每天早上,我都盼你出現在銀河邊。

」這已經有點類似牛郎織女的故事了。

啟明星一口氣敞露了心扉,發覺自己太激動了,連忙收住話頭,紅著臉不好意思地看著皇娥。

皇娥害羞地低下了頭,雙手拂弄著垂下的黑髮,掩飾著心房的狂跳。

啟明星微笑著,將手一伸,從身後取出一架銀光閃閃的琴。

他雙手抱琴,依著窮桑樹,彈奏出美妙動聽的樂曲。

皇娥立刻被琴聲給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著啟明星的樂曲輕輕地唱起了歌。

啟明星的琴聲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傾吐著愛慕之意,皇娥的歌聲也在綿綿地向啟明星訴說著傾慕之情。

歌聲、琴音婉轉悠揚,吸引著魚兒成群結隊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動得花兒競相開放。

鳳凰飛來,在空中翩翩起舞;百靈鳥飛來,放開歌喉為皇娥和啟明星伴唱。

他們的心越貼越近,雙雙走上木筏,並用桂樹枝條做筏桅,用香草拴在桂枝上當做旌旗,還刻了一隻叫玉鳩的鳥,擺放在桅頂,以辨別方向。

木筏在銀河裡飄蕩。

皇娥伴著悠揚纏綿的琴聲,情不自禁地吟唱。

美妙的琴聲和優美的歌聲融為一體。

皇娥和啟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中。

不久,他們的愛情結晶——兒子少昊誕生了。

少昊誕生時,天空有五隻鳳凰,顏色各異,是按五方的顏色紅、黃、青、白、玄而生成,飛落在庭院,因此他又稱為鳳鳥氏。

少昊開始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的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來,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並以所轄部族以鳥為名,有風鳥氏、玄鳥氏、青鳥氏,伯勞氏等共24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稟賦和超凡本領。

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首領,後又成為整個部落首領,並且建立了一套奇異的制度:以各種各樣的鳥兒作為文武百官。

具體的分工則是根據不同鳥類的特點來進行。

鳳凰總管百鳥,然後再有玄鳥掌管春天,伯勞掌管夏天,鸚雀掌管秋天,錦雞掌管冬天。

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種鳥來管理日常事務。

孝順的鵓鴣掌管教育,兇猛的鷙鳥掌管軍事,公平的布穀掌管建築,威嚴的雄鷹掌管法律,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使人民不至於淫佚放蕩。

典籍很紛亂,或許再有5000年,也辯不出史實真偽。

故事很美麗,卻有可能成為文化真實價值意義的溫柔殺手。

◎ 【9】

雲台山中說少昊(下)

一、雲台山中百鳥園

焦作古代著名詩人李商隱《霜月》詩中寫到: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大雁屬於候鳥,每當秋冬之交,它們就從北方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我國的南方過冬。

第二年春天,它們又經過長途旅行回到北方來產蛋繁殖。

然而,2008年12月冬至這一天,記者再上雲台山,在子房水庫上游,竟然見到寒風中有兩隻低飛的大雁。

已經是開始「數九」的季節了,在雲台山,依然有並未飛去的大雁,它們是在雲台山過冬的大雁嗎?如果不是旅遊開發,溫盤峪時常人流如織,記者想,那裡應該是整個冬季留守雲台山的大雁的最佳棲息地。

上古時期,翠密山林、雲起雲落的雲台山,冬暖夏涼、流水琴音的溫盤峪,濃蔭蔽日、枝幹盤曲的扶桑樹,如此自然條件,自然是鳥類的生態樂園。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

昭子問焉,曰:『少皞氏以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鳳鳥氏,歷正也。

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

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

五鳩,鳩民者也。

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

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

』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

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

少皞時期的雲台山是鳥類的世界。

燕子、伯勞、鸚雀、錦雞、鵓鴣、鷙鳥、布穀、雄鷹、斑鳩、扈鳥、野雞、麻雀、喜鵲、孔雀……各種各樣的鳥兒都有,各種各樣的鳥兒都有用處,各種各樣的鳥兒都在為人類服務。

鳥盡其才,各司其職,協調活動,鶯歌燕語,百鳥齊鳴。

太史公在《史記》中也講到:「神農以前尚矣。

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

」應劭的解釋是:「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官。

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我們找不到以雲紀官的黃帝與雲起雲落的雲台山有沒有關係的史料,找不到史料中的涿鹿之戰是不是發生在雲台山下大陸村一帶,找不到史料中的阪泉之戰與雲台山下的板橋村有沒有聯繫,找不到黃帝合符釜山是不是雲台山這座伏釜山。

但黃帝之子少昊,活動在雲台山中,創製曆法於雲台山中,登帝位於扶桑樹下,倒確實是明明白白寫在一部自古不知為哪家經典的《山海經》中。

中華民族在上古時期,與鳥類有著割不斷的聯繫。

上古時期的中華民族文化,有著濃重的山林文化特色。

自從伏羲發明網罟,到商湯網開一面,中華民族上古典籍中與網有關的詞類,更多的是針對了山林中的鳥類,而不是江海湖泊中的魚類。

如今,雲台山中的溫盤峪,依然景色迷人,只是鳥類要少好多。

太昊時期的溫盤峪一帶,大約有「珍禽寨」、「涉禽池」、「攀禽林」、「孔雀台」、「雉坪」等應有的設施。

迭水流瀑布之間,有鳥語花香景致,有人鳥同棲佳趣。

馴養鳥類,人工鳥園,那時倒是必有的。

上古時期雲台山中的百鳥園,應該是中國鳥類觀察、馴養、保護中心之一。

可以想像,園中矗立著一張張巨型鳥網,網內放養近百個品種的鳥類,馴鳥人在純粹自然環境的百鳥園中,觀察欣賞五彩斑斕的珍奇鳥類,聆聽悅耳的鳥鳴,有著親手餵鳥的樂趣。

今天的我們,於鋼筋水泥鑄就的城市,遙想上古雲台山百鳥園的濃蔭、清風、鳥鳴、彩羽,依然能夠滌盪塵囂中的心靈。

然而,那時節的太昊他們,不是為了閒情逸緻。

玄鳥氏負責捕獲、馴養、觀察玄鳥,是為了準確記錄春分的來臨;伯趙氏負責捕獲、馴養、觀察伯勞鳥,是為了準確記錄夏至的來臨。

青鳥司啟,丹鳥司閉,祝鳩司徒,鴡鳩司馬,鳲鳩司空,爽鳩司寇,鶻鳩司事……無不責任重大。

鴻毛重,泰山輕,乃至亂節令者殺無赦。

修武縣古城南門上的「南厄」,記載的就是血色教訓。

雲台山有著深層而濃郁的鳥文化色彩。

雲台山有著深藏的中華文明與文化。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其中學習的「習」字,被註解家解釋為學生要像鳥兒在天空飛翔時那樣,作出不停地顫動翅膀的努力。

「祝鳩氏,司徒也」。

這裡講的是,祝鳩司徒,負責捕獲、馴養、觀察斑鳩鳥的人,是負責人民文化與教育的人,是普及、督察民風民俗的人;學習的「習」,指的是教育者,不是指學生。

「學習」一詞,竟然應該是學生與老師二者的合稱。

上古時期,雲台山前,窮桑之地,湖泊密布,草木繁盛,樹叢中生息著各種各樣的動物與鳥類,它們在遠古的陽光下,覓食或歌唱。

它們用遠古文化的陽光,照亮數千年之後的我們。

二、少昊奠定鳳凰文化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

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郯子所謂「吾祖也,我知之」,因為郯子是少昊後人,以少昊為始祖,便以為自己了解少昊。

郯子知道什麼呢?郯子所知道的是真是假?「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郯子的這個所謂知,或許是錯的,是想當然的猜想。

「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

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仲尼即孔子聖人,聽說郯子談論這個話題,也跑去學習,並且學習後感嘆道:「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聖人孔子也忽略了郯子所說,或許根本不可信。

「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

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

在郯子認為,顓頊(黃帝之孫,少昊之侄)以後,人們只知道近代的歷史,已經不知道遠古的歷史了。

帝王是人民的教導者,讓人民聽命於己,不懂得歷史,是講不出讓人民聽命於己的道理的。

話講的很有道理,但這個郯子也同樣不懂得顓頊之前的歷史,不懂得中華民族文化的真諦。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無論是老子文化,還是孔子文化,還是其他諸子文化,都存在這種「郯子特色」:誇誇其談,道理十足,足以形成諸子經典,實際上全不是遠古史實。

孔子就曾經吹噓過,說自己懂得夏代文化,只是杞人的現實狀況不能證明孔子的知識;說自己懂得商代文化,只是宋人的現實狀況不能證明孔子的知識。

孔子是真懂還是假懂呢?孔子應該屬於吹大話。

孔子如果真的懂得夏代文化、商代文化,從今天大量出土的商代文物來看,那是與周代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是足以否定周代文化的文化,是足以否定孔子自己所創立的儒家文化的文化。

「大皞(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伏羲奠定了中華民族龍文化。

中華民族龍文化中,龍不是動物,不是由動物中馬、蛇、蜥蜴等身子的組合;龍也不是圖騰,不是純粹虛幻的精神產物,不是「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龍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地理與人合一的文化內容,有其豐富玄奧的理論依據,以及翔實的操作方法與技藝。

同樣,少昊也不是所謂「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遠古時期,三皇之首伏羲被稱為太昊;五帝之首玄囂(又稱青陽、摯或質等)被稱為少昊。

太為長,少為次。

昊指的是明白、明白人的意思。

太昊、少昊的叫法,就是說伏羲是第一個大明白人,青陽是第二個大明白人。

這類似於後世孔子被稱聖人,孟子被稱亞聖。

太昊伏羲是第一個明白人,是個大明白人。

伏羲始作八卦,昭陰陽,明道體,通天地,類萬物,啟人智慧,奠定中華民族龍文化,無異於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道路上升起一輪太陽,照亮了人類前進的方向。

那麼少昊玄囂呢?少昊為什麼被稱為第二個明白人?原來少昊在位期間,因修太昊伏羲之法,故稱少昊。

少昊有好幾個兒子,其中一個名字叫重。

重有著人的面孔,鳥的身體,重的臉形是四四方方的,經常穿著白色衣服,出行時駕馭兩條飛龍,由於他的非凡才幹,受到伏羲部落的器重和垂青,成為神話中的木神,和伏羲部落共同掌管春天,人們稱之為句芒。

少昊之子重加入伏羲部落,也是少昊玄囂修太昊伏羲之法的一個例證。

修太昊伏羲之法,就是學習伏羲的東西,就是學習伏羲創立的易經八卦。

不僅少昊學習伏羲的易經八卦,少昊與重父子兩代都學習伏羲的易經八卦。

上古時期中國人的名字,往往不是家人或自己起的,而是其他人對一個人的稱呼,這種稱呼又往往是對這個人一生是幹什麼的、有什麼主要貢獻的一種概括。

比如伏羲被稱為伏羲,是說這個人是捕獲犧牲的人;比如說神農被稱為神農,是說這個人創立了上古巫覡文化、鬼神文化;比如黃帝被稱為黃帝,是說這個人開疆闢土,創立大地、農業文化。

黃帝之孫、少昊之子,重這個名字,或許就與易經八卦有極大關係,是又一次把易經8個經卦重複為64卦之人。

重有著人的面孔,鳥的身體,重的臉形是四四方方的,這是什麼呢?這是「重」這個字,也是一幅畫。

後人講書畫同源,實際上是字畫同源。

中國文字的誕生,不是源自刻畫符號,而是源自畫畫。

這種「字畫」如同上古時期人的名字來歷,是要把一個人是幹什麼的等內容也給畫進去、寫進去的。

重的臉形四四方方,正是易經中的圖書的一種摹寫。

太昊伏羲首創易經太極八卦,少昊玄囂修太昊伏羲之法,也就是繼承和掌握關於易經八卦學問。

伏羲創立易經八卦,其根本目的在於奠定中華民族龍文化,使得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少昊玄囂在伏羲龍文化的基礎上,創立鳳凰文化。

什麼是鳳凰?同人們憑想像解釋龍文化一樣,人們用西方圖騰說把鳳凰也解釋為精神信仰虛構類產物,同樣是嚴重的錯誤。

鳳凰也同樣不是某種飛禽,不是孔雀、野雞、鷹等鳥類身子的集合體。

鳳凰文化是龍文化的補充,是易經風水文化所講的中華民族龍脈的另一種方法與用法:西北來龍謂之龍,東方來龍謂之鳳。

重出行時駕馭兩條飛龍,正是這一寫照。

鳳凰文化依然屬於山河大地與人類生命的關係的內容,屬於自然與人的關係的內容。

更準確地講,上古時期,易有三種,伏羲、女媧、神農時期的易經是《連山易》;黃帝時期的易經是《歸藏易》;之後才有後世的《周易》。

與商代末期、周代初期周文王將易經中的《歸藏易》推演為《周易》,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過程恰恰相反。

黃帝時期是黃帝得天下,黃帝的兒子少昊與孫子重將易經中的《連山易》推演為《歸藏易》。

少昊是《歸藏易》的演易人。

史傳《山海經》作者,是大禹同時代的伯益。

西漢劉歆《上山海經表》:「 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

」《國語·鄭語》載:「少昊之後伯益也。

」伯益正是少昊與重的後代。

在易經中,表示火的離卦代表鳳凰。

在《歸藏易》中,離卦位於西方,因此,少昊玄囂才另有「西皇」、「金天氏」等與方位上的西方有關的稱謂,這是後人又一次誤把《山海經》圖書上的方位當做了實際地理方位。

◎ [10] 

 

雲台山中「大人國」(上)

一、「大人國」之謎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山海經?海外東經》載:「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

一曰在丘北。

」赫懿行云:「削當讀若稍,削船謂操舟也。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有人名曰大人。

有大人之國,釐姓,黍食。

有大青蛇黃頭,食麈。

小說《鏡花緣》中的「大人國」:

大人國,最是妙不可言。

國人不僅身高過於常人「二三尺不等」,要緊的是腳下皆有雲霧護足。

市井巷陌之中,有人高視闊步;有人虛肩顧盼;有人低眉斂腳。

神色各異,全因腳下雲霧的顏色而定。

「光明正大,足下自現彩雲」;「奸私暗昧,足下自生黑雲」。

唐敖、林之洋看到大人國官員的腳下多用彩綾遮蓋,素多海外遊歷、博聞強記的多九公道出了箇中奧妙,原來,「此等人,因腳下忽生一股惡雲」,「必是暗中做了虧心之事,人雖被瞞了,這雲卻不留情……他雖用綾遮蓋,以掩眾人耳目,哪知卻是掩耳盜鈴。

李汝珍勸人向善之情溢於言表:「好在這雲,只要痛改前非,顏色隨心變換。

」李汝珍小說中臆想的大人國,已經是作家的創作想像。

 

《博物志?外國》云:「大人國,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頭,其兒則長大,能乘雲雨而不能走,蓋龍類。

去會稽四萬六千里。

」「龍類」之說,或由龍伯國大人之說而來,與《山海經》所記大人有異。

《博物志·異人》引《河圖玉版》云:「龍伯國人,長三十丈,生萬八千歲而死;大秦國人,長十丈;中秦國人,長一丈;臨洮人,長三丈五尺。

」是均大人國之大人。

《淮南子》載:東方之極,自碣石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皞、勾芒所司者,萬二千里。

有「大人國」的說法,又有「大人」的說法。

《周易》「乾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

利見大人。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

利見大人。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聖人孔子對「大人」的解釋是:「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事而不伐,德博而化。

有「大人」的說法,又有「大人的腳印」的說法。

《易·繫辭》正義引《帝王世紀》載:「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即伏羲)。

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后稷。

周人認為其始祖母姜嫄踩了巨人的足跡而受孕生了后稷。

《詩·大雅·生民》載: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

時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

不坼不副,無災無害。

以赫厥靈,上帝不寧。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

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后稷呱矣。

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史記·周本紀》載:

周后稷,名棄。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為帝嚳元妃。

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怡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避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

姜原以為神,遂收養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司馬遷《史記》所載的姜原與《詩經》所載的姜嫄為一人。

《詩經》中的帝,本無確指,司馬遷在《史記》中則確指帝嚳。

大人之國、大人、大人足跡,最早應該與創造易經八卦的伏羲有關,然後出現在作為《連山易》的《山海經》里。

大人國之地旺,在《山海經·大荒東經》所屬地理位置,在焦作雲台山一帶。

三、揭秘「大人國」

什麼是「大人國」?什麼是「大人」?「大人」所指何人?什麼是「履大人跡」?這早已經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大謎團。

古今學者可以給出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終究難以讓人們一致信服。

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同時出現了「大人」、「君子」、「小人」這幾個概念,至今是人們生活中的常用語。

「大人」幾乎是父母的專指,有時也用於「長官大人」;正常來講,「大」與「小」相對,但在這三個詞語的習慣使用上,「小人」沒有與「大人」相對,而是通常與「君子」相對。

形成這種情況的淵源,在於《大荒經》即《歸藏易》誕生時的景況。

《連山易》屬於有著3000年漫長歷史的神農時期的山林文化,屬於巫教合一式的仿照山有高低、社會有等級的神人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

到了黃帝以及少昊時期,棄伏羲之琴瑟,推翻《山海經》,演為《大荒經》,仿照平原大地特徵,創立人人平等的社會體制。

「大人」的意義,即人本位意義;「小人」的意義,既保持神高於人、大於人的舊神農觀念。

要推翻延續了3000年屍神高貴、人卑賤的普遍信仰,是提高人的地位還是維護神的地位,是「大人主義」還是「小人主義」,或許曾有過激烈爭論,爭論中出現第三方,即所謂「君子」,爭論到後來,炎黃大戰解決問題,同時「大人主義」退出爭論,剩下君子與小人之爭。

「大人之國」是對主張「大人主義」的少昊之國的指稱。

《詩·大雅·生民》一詩共8章,第一章中所載「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其中「履帝武敏歆」的履字,是踐行、信奉「大人主義」的意思。

「履大人跡」之義,也就由此明了。

人的生命來自哪裡?是怎麼來的?人的靈魂來自哪裡?是怎麼來的?黃土造人是《大荒經》的主旨,也即《歸藏易》的主旨,葬俗葬儀等都是黃帝時期的產物。

生殖說、野合說、感應說,都是對此似對非對的感覺與認識。

黃土造人——能夠從山川大地上再造出人的生命,輪迴人的靈魂。

生命來自大地,來自山川,靈魂是一方山水的映照。

不是嗎?整個獲嘉、修武、武陟……黃河北岸,民間自古認為,人們的靈魂來自雲台山上,也將回到雲台山上去。

◎ [10] 

 

雲台山中「大人國」(下)

一、神秘桑林

我們說神農氏《連山易》文化時期有3000年漫長的神巫統治歲月,一旦推翻這壓在人們頭上的山林神巫文化,壓抑之久的人性會像狂濤一樣迸發出來。

軒轅氏(黃帝名)《歸藏易》文化,自黃帝至堯,約1000年歲月,時間雖短,卻人物輩出,黃帝、少昊、顓頊、高辛……一個個巨星閃耀。

黃帝部落《歸藏易》文化的基本特色,在於不信天命、拒絕聽天由命,尊坤而卑天,大地母親是第一位的,主宰生育與收藏萬物。

拒絕「小人」的聽天由命而「大人」,而張揚人性,認為只要人與大地母親在一起,就有不可戰勝的力量源泉。

「履大人跡」,信奉堅守人是第一位的理念,測量大地山川資源,記載測量者的英雄壯舉,追尋聖賢足跡,於是有《山海經》、《大荒經》的誕生。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

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

有谷曰溫源谷。

湯谷上有扶木。

溫源谷即焦作市雲台山風景區的溫盤峪,也叫湯谷。

湯谷上有扶木,扶木即扶桑,即桑樹。

仲春之月,正是社祭時間。

《周禮·地官·媒氏》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 仲春之月是春季的第二個月,二月是社祭的時間,男女可以「奔者不禁」。

為什麼會出現《周禮·媒氏》所載的風俗現象?或許正是黃帝以後、《歸藏易》文化體現的平等觀念在男女情感乃至*愛自由方面的反映。

現代以來的社會發展軌跡,也證明了平等觀念的確立往往與人性自由、*愛自由具有一體性。

《墨子·明鬼》:「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雲夢也。

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

」「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正是仲春之月男女「奔者不禁」中自由私奔、自由幽會的選擇地。

在甲骨文中,土、社本是一字,是後來才分化為兩個字的。

社一般設在郊外的水濱、樹林之處。

《論語·八佾》載,魯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是說夏人、殷人、周人分別用松、柏、栗諸林木作為社的標誌。

商人除以柏作為社的標誌外,也以桑林作為社的標誌的,「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雲夢也」。

其中春秋時的宋國,就是商人的後裔。

桑林是社的標誌,社是「男女之所屬而觀也」的地方,社會結束,參加完社祭禮的男女青年,在桑林中自由結合。

漢代畫像磚中就有《桑林野合圖》,而且不止一幅。

故而「桑林」、「桑間濮上」,成為後世語言中表示淫穢之所與行為的用語。

《詩·魯頌·閟宮》一詩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無災無害。

彌月不遲,是生后稷。

」《毛傳》曰:「閟,閉也。

先*姜嫄之廟,在周常閉而無事。

孟仲子曰:是禖宮也。

」社是祭拜女性先祖之地,禖即俗語中的媒人、媒婆,「禖宮、高禖、郊禖等都是社,都是祭祀婚姻、生育女神的地方。

摶土造人的女媧就往往被稱做高禖神。

《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引《春秋元命苞》曰:「周本姜嫄,游閉宮,其地扶桑,履大跡生后稷。

」《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也說:「姜嫄游閟宮,其地扶桑,履大人跡而生男。

」「閉」與「閟」音同義同,「閉宮」也就是「閟宮」,即社。

姜嫄是周部落的婚姻祖神。

姜嫄生活的時代相當於我國古史傳說的堯舜禹時期,姜嫄所參加的社會,當然也還不是周王朝時期的社會。

「姜嫄游閟宮」,實際上是指姜嫄就曾經參加了仲春之月的社祭,社祭儀式結束,姜嫄與某個姬姓男子到「閟宮」近處的桑林中野合,而後生了后稷。

《史記》卷十七《孔子世家》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紇即叔梁紇,顏氏女即孔子的母親,名「征在」。

雖然不是發生於社周圍的桑林,春秋之時,野合之風猶在。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載:「其先劉媼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漢高祖是其母劉媼在大澤之陂休息時與某個男子野合而生。

秦漢史專家王雲度先生認為,高祖非太公親生。

到了漢代,野合之風猶在。

后稷之母姜嫄為有邰氏部落之女,傳說中她與「大人」相感而生育,此適表明後世不知社會史之發展者,曲解或神化由上古野合雜交或血族群婚向對偶婚過渡時期有過的一種婚姻現象。

由上古野合雜交或血族群婚向對偶婚過渡時期,是怎樣一種婚姻現象呢?商人的祖母神簡狄、周人的祖母神姜嫄的時代,正當外婚制時代,是群婚現象的高級發展階段。

在這種婚制下,有婚姻關係的人群分為兩個集團:一個集團的一群姐妹,是另一集團的一群兄弟的共同配偶;反過來說,另一集團的一群兄弟,是一個集團的一群姐妹的共同配偶。

神話中的西王母、七仙女部落,《山海經》中記載的女兒國,正是這種婚俗現象反映。

雲台山溫盤峪,扶木、扶桑、桑林……引發人們多少遠古的遐想。

二、雲台山前,阮籍寫《大人先生傳》

「或遺大人先生書曰:天下之貴,莫貴於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則,言有常度,行有常式。

立則磬折,拱若抱鼓,動靜有節,趨步商羽,進退周旋,咸有規矩。

心若懷冰,戰戰慄慄,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擇地而行,唯恐遺失,誦周孔之遺訓,嘆唐虞之道德。

唯法是修,唯禮是克。

手摯珪璧,足履繩墨。

行欲為目前檢,言欲為無窮則。

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上欲圖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故挾金玉,垂文組,享尊位,取茅土,揚聲名於後世,齊功德於往古。

奉事君上,牧養百姓。

退營私家,育長妻子。

卜吉而宅,慮乃億祉。

遠禍近福,永堅固己。

此誠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

今先生乃被發而居巨海之中,與若君子者遠,吾恐世之嘆先生而非之也。

行為世所笑,身無由自達,則可謂恥辱矣。

身處困苦之地,而行為世俗之所笑,吾為先生不取也。

於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嘆,假雲霓而應之曰:若之雲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與造物同體,天地並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變化散聚,不常其形。

天地制域於內,而浮明開達於外。

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吾將為汝言之:往者,天嘗在下,地嘗在上,反覆顛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

以上,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大人先生傳》中的內容。

孫登是魏晉之際最為著名的隱士之一。

《晉書》說他「好讀《易》,撫一弦琴」,岩居穴處,而「時時遊人間」,性情平和,不與人通,是常人眼裡的「非常人」。

阮籍任性不羈,不拘禮俗,志氣宏放,自然高邁,以酣飲為常,不與世事,言皆玄遠,喜怒不形於色,是個韜光養晦、和光同塵的雲台山百家岩竹林隱士人物,當時竹林七賢生活在仕與隱的夾縫中,走著一條荊榛叢生的亂世求生存的人生之路。

其內在思想和外表言行的矛盾游離,以及人格理想與現實生存之尖銳衝突,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們後人所看到的那樣:阮籍一方面在晉文王的華宴上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的風流瀟洒;另一方面則是他「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的走投無路的絕望舉止。

《晉書》說阮籍遇孫登是偶然的。

《世說新語》則說阮籍是去會孫登的。

在雲台山百家岩懸崖頂上:「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

」「籍歸,遂著《大人先生傳》。

」《晉書·阮籍傳》載:「籍嘗於蘇門山遇孫登。

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

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岩谷,乃登之嘯也。

遂歸著《大人先生傳》。

」《世說新語·棲逸篇》載:「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

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

復敘有為之教,棲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

籍因對之長嘯。

良久,乃笑:『可更作。

』籍復嘯。

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遒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

顧看,乃向人嘯也。

」什麼話也沒說。

孫登與阮籍就在百家岩山上,長嘯相和。

在《大人先生傳》中,阮籍描繪了一位像長嘯之聲一樣玄妙萬變、超然自得、通於造化的「大人先生」形象。

大人先生是一位默探道德、養性延壽、應變順和、足與造化推移的人物,是一位超世而絕群、遺世而獨立的人物,是一位理想化身的人物。

這位「大人」,既不是道士孫登,也不是阮籍自己,而是另有其人。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

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有小人國,名靖人。

有東口之山。

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大人」、「君子」概念,都出自《山海經》,也即出自《易經》。

《易經》卦爻辭,多處有「利見大人」的句子,多處有「利君子、不利小人」的句子。

「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大人先生傳》中的「箕踞相對」,與《山海經》中「踆其上」的「踆」,是一個意思、一個姿勢,他們攤坐地上,不說話,然後「張其兩耳」聽吹簫。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寫的是《山海經》,是寫《山海經》中的《大荒東經》里的內容。

整篇《大人先生傳》就是詮釋了「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一句話,以及君子、小人之內容。

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在焦作雲台山上,在雲台山的百家岩,他比我先知道雲台山一帶就是《山海經·大荒東經》所在的地理位置嗎?

美麗的雲台上,神秘的雲台山,文化資源深厚的雲台山,大人之國、大人之堂、小人國、君子之國……焦作雲台山旅遊開發初期,我們常用「藏在深閨人未識」形容世人不知道雲台山的美,後來我們又把這句話否定掉了,是因為我們從史料中找到了許多關於雲台山的記載,特別是竹林七賢史料,既然古人早已經大書特書,當然不能再說雲台山「藏在深閨人未識」了,於是我們後來給予糾正。

我們是不是糾正錯了、糾正得早了,雲台山的神秘,雲台山深藏的巨大人文資源、人文價值與意義,依然需要我們下大工夫去揭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烏鴉在上古神話化時期的神秘地位

烏鴉,在我們的印象里就是倒霉的代名詞。人們常常說,你個烏鴉嘴;也有人把烏鴉當做醜陋的代名詞,常常說,你個黑烏鴉。當然烏鴉表面上看起來是沒那麼可愛,可人家也是大有來頭。

帝俊,受孔子影響被儒家隱去的遠古大神

帝俊,《山海經》中出現最多的上古大神,同樣也是儒家記載中幾乎消失的上古人物。幾乎所有研究過《山海經》的學者認為,帝俊的事跡被分化在三皇五帝幾人身上,並以帝嚳為載體。他的的複雜所影響的不只是神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