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思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始時期玄學家中,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從研究名理而發展到無名。

而竹林時期玄學家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皆標榜老莊之學,以自然為宗,不願與司馬氏政權合作。

    『魏晉玄學』   漢末隨著儒家經學的衰微,黨錮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殘與壓迫,一變其具體評議朝廷人物任用的當否,即所謂清議,而為抽象玄理的討論;另一個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間的改制運動,倡自何晏、夏侯玄。

作為一種新思潮的魏晉玄學,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態,所討論的問題,是從《周易》、《老子》、《莊子》三本經典而來。

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究極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無』的問題,以講究修辭與技巧的談說論辯方式而進行的一種學術社交活動。

其發展並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調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晉玄學可分前後兩期。

魏末西晉時代為清談的前期,是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實際問題和哲理的的反復辯論,亦與當時士大夫的出處進退關係至為密切,可概括地分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時期,在理論上有老或莊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對於儒家名教的態度,即政治傾向的不同。

正始時期玄學家中,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從研究名理而發展到無名。

而竹林時期玄學家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皆標榜老莊之學,以自然為宗,不願與司馬氏政權合作。

元康時期玄學家以向秀、郭象為代表。

東晉一朝為清談後期,清談只為口中或紙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實際性質,僅止作為名士身份的裝飾品,並且與佛教結合,發展為儒、道、佛三位一體的趨勢。

 甲、『魏晉玄學代表人物』 「魏末西晉時期」  一、「正始時期」 代表人物        :「何晏」 重要著作        :《道德論》、《論語集解》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無     :「貴無論」 宇宙本體是超言絕象的,是無名無譽的,是天地萬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

「無」具有主宰天地萬物的作用,是陰陽萬物賴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名教的衰敗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緣故,崇仁義,愈致斯偽。

故必須抓住根本來維護綱常名教,這個根本就是「無」、「無名」或「道」。

3、聖人有情無情 :聖人「無情而有性」 聖人「無喜怒哀樂」,其因在於聖人無情而有性。

「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 重要成就與影響  : 1、正始時期清談的領袖人物,是魏晉以下玄學風氣的開創者。

2、是貴無論的首倡者,突破了兩漢以來宇宙本原論的框架。

  代表人物        :「王弼」 王弼的哲學是要直探現象世界背後的本質,希望能從某種具體的事物形態之外去找尋世界統一性的原理。

其主要範疇是討論五個方面的理論問題:(一)本末有無的關係問題,即本體論世界觀的範疇。

(二)動與靜的關係問題,屬於運動觀的範疇。

(三)言與意的關係問題,屬於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範圍。

(四)性與情的關係問題,屬於人性論的問題。

(五)自然與名教的關係問題,即玄理哲學與政治倫理的關係問題。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認為若把某種一定的事物當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說明世界的多樣性,所以「有」不能成為世界統一性的基礎,故要以「無」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無      :「貴無論」 「貴無論」是探索現象界背後的真實本體,作為世界本性的「道」,是絕對的「無」,是「寂然無體,不可為象」的。

王弼用「以無為本,以有為末」的本體論結構的模式來解釋「有」及「無」兩者的關係。

本體與現象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絕象不可名狀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的對象,只有「與道同體」的聖人才能把握。

2、動與靜       :「本靜末動」 王弼認為「凡有起於虛,動直于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于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本體是永恆的,寂靜不動,動是相對的,是物質現象世界的東西。

3、言意之辯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王弼的言意之辨實包含著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有形的現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認為屬於思想層面的「意」,雖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屬語言層面的「言」表達,但「言」可表達「象」,「意」則可以通過「象」而顯示。

即是可以用「言」和「象」來盡「意」。

另一是無形的本體,即所謂「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盡意,只能用「微言」來啟發,用意會進行內心體驗。

王弼清楚區別「言」、「象」、「意」三者不同,對於處理語言和思想有很大啟示。

4、聖人有情無情:「以性統情」 王弼認為聖人,也有同於常人的喜怒哀樂之情。

故「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

同於人者五情也」。

但聖人能「物物而不物於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自然為本,名教為末,自然為治之道,名教為治之具,自然為文化理想,名教為此理想的載體,故名教本於自然。

重要成就與影響  : 王弼從「以無為本」對本末、體用、一多、名教與自然等概念進行了新的解釋。

他開創的玄學,不僅為儒道融合開辟了道路,而且為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的佛教文化的融合開辟了道路,宋明理學汲取了玄學本體論,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

從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張載的「太虛即氣」、到程朱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陸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體物用論,都汲取了王弼玄學體用論的思想方法。

  二、「竹林時期」 代表人物        :「嵇康」 重要著作        :《聲無哀樂論》、《養生論》、《釋私論》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針對司馬氏集團用以篡權的名教工具,尖銳地指出儒家經典所宣揚的禮法名教,司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縛人性,違反自然,甚至是社會上一切偽善、欺詐等種種惡濁現象的根源。

故不應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聲無哀樂論    :聲音和人的感情是兩種不同的事物 認為聲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兩種事物。

音樂所發出的只是客觀的音調,它不含有哀樂的感情,哀樂則出於人的內心,完全是主觀的。

3、明膽論        :元氣陶鑠,眾生稟焉。

萬物都是稟受元氣而產生的。

人性的善惡和才能,是由賦受的氣質決定,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才性兩者截然不同。

重要成就與影響  :   代表人物        :「阮籍」 重要著作        :《通易論》、《通老論》、《達莊論》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與自然」 阮籍反對虛偽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對司馬氏的篡奪表現消極不合作。

阮籍的鄙棄名教,也和嵇康一樣,但他並不是主張真正廢棄名教,在他內心是要維護真正的名教。

他崇尚自然,卻不願完全放棄名教,說明他的名教與自然調和的折衷思想。

重要成就與影響 :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莊,都有成文的專論發表。

他能將莊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運用於現實的世界中。

他對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的地位認識都很透闢,使他不獨能享盛名,還能不為盛名所累。

  三、「元康時期」 代表人物        :「向秀」 重要著作        :《莊子注》 核心思想        : 重要成就與影響  :竹林七賢之一 代表人物        :「郭象」 以反對「無中生有說」為起點,而提出「自生無待說」,進而由「自生無待說」推至「獨化相因說」,並由「獨化說」導出「足性逍遙說」並以之為中間環節,最後由「足性逍遙說」得出「宏內游外」,即「名教與自然合一說」,以為其哲學的最後歸宿。

重要著作        :《莊子注》 其《莊子序》云:「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核心思想        : 1、萬物獨化論   :「無待而獨化說」 郭象認為「無」就是什麼都沒有,故「無」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為生。

「有」是「塊然而自生」,塊然者無為而自然也,無為而自生,無有生生者也。

郭象認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為它自己,而不是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

只要有一定的條件或環境出現了,一定的物就必然產生。

它們的產生完全是純粹偶然的,忽然之中變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獨化」。

2、獨化於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產生是自然而獨化於玄冥深遠暗合之中,是種似無非無的境界,是誰也沒法了解的。

宇宙的和諧是一種神秘的不可認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這種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們只能對此玄冥的和諧順應任之。

3、足性逍遙說     :「宏內游外」 物各無待而自化,順己性而發揮,就是足性,互為有功,就能逍遙。

所謂游外,即指心理上猶如閒居山林一樣逍遙自在;所謂安內,即指參與世務,日理萬機。

依郭象看來,聖人的游外與安內是合二而一的。

聖人雖忙於世務,然其心理上卻淡然自若,逍遙自得,猶如處在山林之中;這是因為「俯仰萬機」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現,足性則得逍遙也。

聖人無心而順有,無為而任自然,逍遙而不離俗,游外即宏內也。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萬事萬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倫理規範。

現實社會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絕對合理的。

既是自然不過的事,只要人人安份守己,就復得其真性情了。

郭象認為道家與儒家、自然與名教是可合二為一的。

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結論。

重要成就與影響  : 郭象以有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据,又主張物各自生、自為,而自為就是自然無為,這就調和了「崇有」與「無為」的矛盾。

  代表人物        :「裴頠」 重要著作        :《崇有論》 核心思想        : 本末有無        :「祟有論」 裴頠總括萬有的道﹙終極﹚不是虛無的,根据萬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為不同類別,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萬物變化與相互作用是錯綜複雜的,是客觀規律的根源。

裴頠不同於貴無學派,在於他承認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虛無。

他排斥無作為萬物本體的永恒和絕對性,肯定了萬有的真實存在。

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於無」。

認為「無」不能生「有」,是因為萬物開始產生時,都是自己生出來的。

如果一定要給它再找一個造物者作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重要成就與影響 : 針對貴無論從抽象本體產生具體事物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

在哲學上裴頠的崇有論,是先秦以來關於物質概念認識的深化,在當時有積極意義。

  代表人物        :「歐陽建」 重要著作        :「言盡意論」 核心思想        : 言意之辯        :「言盡意派」 歐陽建認為「言」既能窮盡現象界之全體,則「言」就能展示「意」。

他的「言盡意」是從「名」與「物」的關係說明「言」與「意」的關係。

他認為物和理不依賴於言稱,言稱只是辯物析理和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所謂言盡意是說人的主觀意識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

重要成就與影響 :   「東晉時期」 代表人物        :「僧肇」 重要著作        :《肇論》 核心思想        : 萬物是亦有亦無,有無雙遣而並存的。

重要成就與影響  : 在佛教上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他比較正確地運用了中觀學的思辨理論,旁取儒學、玄學思想,形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

他把中、印兩地的思想文化巧妙地結合起來,初步實現了佛教哲學的中國化。

2、他生時玄學的鼎盛期已經過去,他通過對佛學界一些不合佛學原義思想的澄清,把般若學從依附玄學的局面中擺脫出來,使佛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3、僧肇的佛教哲學思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以後中國化佛教宗派的產生。

他所提出的不少命題,成為以後佛教哲學所經常討論的問題,也就是說,僧肇開拓了佛教中國化的途徑和方向。

    乙、『魏晉玄學主要經典』:「三玄」 魏晉玄學主要經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莊子》。

清談的主要內容和很多哲學問題都源自此「三玄」。

一、《周易》   : 《周易》原為一本占卜的書,是儒家的經典,但涉及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問題,哲學性很強,容易和道家思想溝通。

經過兩漢和黃老思想合流的發展,在魏晉時得到非常高的重視。

當時各家的《周易》注釋亦很多,但以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及《周易大演論》等為代表。

王弼的《周易注》是隨文注解的,《周易略例》則是通論性的著作。

《周易略例》中主要是討論「一」和「多」的問題,而《周易注》中主要是討論「常、變、動、靜」的理論。

從《周易略例》中可以了解王弼的思想取向。

自漢以降,易學可列為三系:一、管輅之術數系;二、漢易之象數系;三、以傳解經之義理系。

王弼的易學是屬第三系的義理系。

王弼論易的中心觀念,見於《周易略例》中的〈明彖〉與〈明象〉。

認為眾多的事物,其運行變化雖然非常複雜,但並非完全無跡可尋,因為事物的變化,仍然受到本體的制約,必須依一定規則而行。

這個規則,就是「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的「一」。

因此,這種「一」、「多」的關係,既是一種「靜」、「動」的關係,亦是「本體」和「現象」的關係。

運動本身,並不能制約運動,必須要有一靜止的東西,才能制約運動,使變化多端的「多」,依循一定的法則而運行。

  二、《老子》    :  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著重個人主觀上心境修行的探討,強調個人在修行中所觀賞的世界是什麼,而不大重視客觀宇宙的根本是什麼,但這並非完全不涉及宇宙存在的討論。

《老子》是道家最根本的經典,魏晉玄學家對它的重視,可說與《周易》相等。

王弼的《老子注》及《老子指略》是注釋《老子》方面的代表,主要在於他「以無為本,以有為末」的本體論結構的模式來解釋「有」及「無」兩者的關係。

在《老子》中,「有」及「無」都是「道」的表現形態。

王弼通過對《老子》的注解,將道家所講的道,從各個層面將其特徵顯示出來;如從本體與現象的關係上說明人的精神境界應追求無限,把本原論轉化為本體論,提出了體用論和人性自然等一系列問題。

王弼解釋《老子》,充分體現道家的特色,而且這些解釋都非常符合道家的基本精神,對道家在義理發展上有很大的貢獻。

  三、《莊子》     : 《莊子》在魏晉玄學的地位,早期不如《周易》及《老子》,西晉末漸高,南渡以後則凌駕《周易》及《老子》之上。

《莊子》的盛行,不單使玄學討論的內容更為豐富,而且玄學的討論方式亦增添色彩。

至於《莊子》一書的注釋,當時以向秀的《莊子注》及郭象的《莊子注》為最重要。

後人一般都將郭象和向秀的思想放在一起討論。

郭象注中所表現的道家思想,最重要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