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三星堆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星堆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約1200公頃)。

三星堆遺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三星堆是最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是四川境內目前探明的範圍最廣、發生時間較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

已確定的古文化遺存分布點達30多個,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灣」、「真武宮」,北部的「西泉坎」,東部的「獅子堰」,西部的「橫樑子」,以及向西延續的「仁勝村」、「大堰村」等遺址最為重要。

三星堆遺址群前後共出土文物4000餘件,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徵,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發掘歷程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與兒子燕青於1929年春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其中有圭、璧、琮、玉圈、石珠等,一共300多件。

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後,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

1934年春天,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組成考古隊,經四川省教育廳頒發執照,廣漢縣政府批准,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

考古發掘的成果被葛維漢整理成《漢州發掘簡報》,發表於1936年的《華西邊疆月刊》,文中將出土的文物命名為「廣漢文化」。

遺憾的是,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掘以後,發掘就長期停滯。

龍虎尊

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又恢復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

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佑、江甸潮等調查三星堆、月亮灣,首次發現三星堆存有大片古城遺址,當時還沒有認識到三星堆遺址的巨大規模,所以將三星堆遺址北部的月亮灣地點和南部的三星堆地點各自當作一個遺址,分別命名為「橫樑子遺址」和「三星堆遺址」。

1963年,由馮漢驥領隊,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再次發掘了三星堆遺址的月亮灣等地點,展現了三星堆遺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

三星堆遺址文物-銅鳥

根據已有成果,考古學家推測三星堆、月亮灣是商周時期古蜀國都邑所在,但是並未找到代表商周文明的青銅器皿,更沒有找到相應的文字記載。

而三星堆也漸漸成為當地磚廠取土作業的場所,偌大的土堆漸漸被夷為平地。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三星堆遺址迎來了大規模連續發掘時期,前後長達20年。

西城牆

西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台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00米,頂寬約 10~30米,底寬約35~50米,高約3~6米。

在城牆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寬約20餘米的缺口,將西城牆分為北、中、南3段,其中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拐折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

根據局部試掘情況結合從北端鴨子河和南端馬牧河沖刷暴露出的城牆剖面及夯土內包含物分析,西城牆的結構、體量、夯築方法和年代與南城牆及東城牆相近。

月亮灣城牆

月亮灣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台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東北—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牆與西城牆北段基本平行。

城牆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50米,頂寬約20米左右,高2.4~5米。

北端底寬約30~45米,中段有拐折,夾角為148度,北端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

城牆南段較高,被農耕平整較甚,寬度達80米。

城牆東(外)側有壕溝,壕溝寬度40~55米。

在發掘的斷面處,壕溝距地表深3.5米,壕溝溝口距溝底深2.95米。

三星堆城牆

根據城牆基礎可知,三星堆城牆長度為260米,基礎寬度為42米。

城牆南側有壕溝,寬度30~35米,壕溝距地表深2.84米,壕溝深2.4 米。

城牆上開有兩個缺口,形成「三堆」,缺口的年代不會早於明代,三星堆是一條內城牆。

一些學者將三星堆說成是祭壇,或直接將三星堆說成土壇,應予糾正。

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端地面現存部分長約40米,東南端臨馬牧河岸緣僅存少許夯土邊緣,原城牆分布情況基本依稀可見。

根據解剖及調查資料,三星堆城牆殘存部分高約6米,頂寬5~7米,底寬40~45米。

結構、築法、體量及城牆內的包含物與東、西、南城牆基本一致,唯頂部寬度不及其它城牆。

仁勝村墓地

仁勝村墓地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系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遺蹟。

僅在約900平方米的範圍內就發掘29座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和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

世界上最早、樹株最高的青銅神樹。

高384公分。

銅樹幹挺直,分九枝杈,集成上中下三叢,每一枝杈上各有3個桃狀果,其中兩果枝下垂,一果枝上挑,上面立有一鉤喙神鳥,昂首挺立,作展翅欲飛狀。

自樹幹頂端一條龍逶迤而下,龍首昂然,一足踏在樹座之上。

《山海經·海外東經》曰:「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具推斷可能為古神話傳說中扶桑樹。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

長142公分,直徑2.3公分,重700多克,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桿上,木桿早已碳化。

金杖的一端刻有圖案,共分三組。

靠近端頭的是兩個前後對稱的人頭像,皆頭戴五齒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墜,面帶微笑。

中間一組是兩隻兩頭相對的鳥,下方是兩條兩背相對的魚,它們的頸部都疊壓著一根似箭翎的圖案。

有人認為,這支金杖的圖案有魚有鳥,當印證是魚鳧王所執掌。

也有人表示異議,認為魚鳥象徵吉祥,箭翎則表示威武,金杖確為權力象徵,但沒有實物能證明魚鳧氏族徽是由魚和鳥組成。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杖與神樹一樣,均是古蜀人神樹崇拜思想的產物。

世界上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

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稱為「世界銅像之王」、「東方巨人」。

銅人頭戴花形冠,著雞心領左衽長襟衣,後擺呈燕尾形,赤足立於方座之上。

身軀細長而挺拔,手臂粗大,頗為誇張,與身軀不成比例。

兩手呈抱握狀,左手屈臂置於胸側,右手上舉齊右頰,粗大的拇指與食指、中指、無名指相握。

臉龐削瘦,方頤、直鼻、闊口、粗眉大眼,大耳上飾以雲雷紋,耳垂上有一穿孔,表情嚴肅,像是正在等候完成某種神聖的使命。

立人身穿窄袖及半臂式三件左衽套裝上衣,衣上雕刻有龍紋、獸面紋、蟲紋和回紋,線條細密,結構複雜。

小型立人像威風颯颯,跣足,內穿長袖交領衫,外披無袖袒背式鎧甲,前後飾以幾何形雷紋,製作精細,在戰爭中應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實用性。

該銅像採用分段嵌鑄法鑄造而成,製作精美,迄今為止為中國夏商周考古所僅見。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縱目人像。

高64.5公分,兩耳間相距138.5公分。

銅人面像闊眉大眼,眉尖上挑,眉寬6.5厘米~7厘米。

雙眼斜長,眼球極度誇張,直徑13.5厘米,凸出眼眶16.5厘米,前端略呈菱形,中部還有一圈鐲似的箍,寬2.8厘米,眼球中空。

面具通高65厘米,寬1.38米(以兩耳尖為準),厚0.5厘米~0.8厘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蜀文化——三星堆古遺址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三星...

成都的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由成都到廣漢一路高速,有半個小時就到了廣漢客運站,門口有一路公交(大概是10路吧)直達三星堆博物館,車從廣漢市區經過路邊有一城門建築上書「雒城」兩字,經查百度雒城原來始建於東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

德陽景點之廣漢三星堆

四川廣漢南興鎮北,古老的馬牧河蜿蜒淌過,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彎道———月亮灣,河南岸是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與之相望,此即清《嘉慶漢州志》記載的「三星伴月堆」。這裡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

三十而立 三星堆文明之光愈發璀璨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1986年7月18日、8月14日,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南面先後發現的兩個商代祭祀坑是遺址考古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為重要的發現。兩坑大宗精品文物的橫空出世,轟動世界,確鑿無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