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猜想:稀世珍寶王羲之墨跡《蘭亭集序》,最可能下落是在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雨余天給大家聊聊一件國寶的下落。

這件國寶是啥,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的墨跡——《蘭亭集序》。


(唐 馮承素 臨王羲之蘭亭集序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國寶的影響力,有兩點:

一是,作者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而且它還講述了中國士大夫的一個歷史事件:蘭亭「曲水流觴」。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一幫文人雅士,聚集在紹興市郊會稽山陰蘭亭溪畔,喝酒賦詩會《蘭亭集》,王羲之欣然作序以記載。

這起著名的文藝沙龍,幾乎成為中國士大夫文人雅集的經典,後世風流書生多效仿。

當然,《蘭亭集序》正好是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物載體。

第二,這件國寶的最後一個擁有者是死去的唐太宗。

啥意思?唐太宗太喜歡它了,把它帶到了自己的棺材裡。

有史記載,說唐太宗李世民通過各種坑蒙拐騙手段搞到了這件傳世國寶,從此喜歡得不得了,除了偶爾拿出來給幾個親密的大臣看看,欣賞,臨摹,大多數時候秘不示人。

他死前,據說悄悄立了份遺詔,要把這玩意枕在腦袋下邊。

這是關於這件作品的最後的記載。

枕在腦袋下邊啥意思?很多愛好者的解讀是,唐太宗讓部下把這東西與他一起隨葬。

唐太宗的陵墓是昭陵。

昭陵名氣比較大,原因之一就是那裡曾經有昭陵六駿浮雕,其中有兩駿在民國時被盜賣到了美國,現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裡。

也就是說,王羲之的墨跡《蘭亭集序》,後來可能隨葬在昭陵里。

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昭陵曾經被盜掘了。

這個盜墓賊叫溫韜,五代時梁國人,當過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的節度使,管轄過關中地區。

(後梁到後唐 溫韜像)

據說溫韜是天上的盜墓星下凡,只能是據說,因為這是民間的一個傳說,不大可靠,但是很有意思。

說溫韜生時,恰逢賊星殞落嵯峨山。

嵯峨山在哪?就是關中唐陵地區。

於是,百姓亂傳,說唐皇陵將面臨災難了,因為那個盜墓星宿要降臨。


嵯峨山埋了「關中十八陵」,共十九個皇帝陵墓,武則天與李治同陵,唐末的兩個不中用的皇帝李曄葬河南和陵、李柷葬山東溫陵。

這十八陵除了乾陵沒被盜掘外,其餘十七陵都被溫韜在關中上任時給挖了。

這是有史記錄在案的:

《舊五代史•溫韜傳》:「唐諸陵在境者悉發。

《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

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

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

鍾、王紙墨、筆跡如新。

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資治通鑑》:「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其中,《新五代史•溫韜傳》詳細記載了溫韜盜掘唐陵偷寶一事。

重點說了盜掘昭陵。

昭陵最為堅固,他就從埏道進入地宮,看見地宮建築設施十分宏偉壯麗,完全跟地上的長安皇城一模一樣。

陵寢正中有張床,上面還放了石函。

他又把石函撬開,發現裡面還有一個鐵匣子。

史書還說,鐵匣子放的寶物,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淘的書畫珍寶、古籍善本。

當然,這裡面最牛逼的是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的墨跡,還有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墨跡。

他就把這些書畫珍寶打開,見二百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竟然跟新的一樣。

真是稀世寶藏哦。

當然,這些寶貝都被溫韜盜取,後來送的送,賣的賣,花的花,反正流落了。

在最後,《新五代史•溫韜傳》還說了一件事情,「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意思是,當溫韜挖完十七座,正要挖武則天的乾陵時,颳起了大風,下起了暴雨,把他給嚇著了,不敢再繼續挖。

於是,乾陵才僥倖得以保存到現在。

既然史書記載溫韜把王羲之的這件國寶偷走了,流落民間,那為什麼從唐太宗後,就再也沒有任何記載呢?

雨余天認為,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溫韜盜走了這件國寶,後來拿去行賄或者被繳獲了。

史書記載,後唐滅梁後,溫韜降唐,拿財寶去賄賂劉皇后,還有一些權勢宦,結果罪名開脫了,還得到賜李姓,名紹沖。

當然,後來明宗即位時,又重處溫韜,說他挖了唐祖宗陵,被賜死,當然財產也充公了。

劉皇后是誰,是一代梟雄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后劉氏,她也是個類似妲己之類的非凡女人,特別愛財。

明宗李嗣源魏州皇袍加身,起兵得勢後,唐莊宗也被兵變下屬被殺,後來李嗣源就把逃亡在外,削髮為尼的劉皇后賜死。

隨後,石敬瑭擁李嗣源入洛陽監國。

李嗣源即位後,改名李亶,改元天成,並著手一系列改革,死後葬於徽陵。

從這段後唐動盪歷史來看,很可能李嗣源最後拿到了這件國寶。

一種可能是溫韜把寶物給了劉皇后,劉皇后給了李存勖,或者自己逃跑時帶走了。

這兩種情況,最後也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被李嗣源得到。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李嗣源直接沒收了溫韜的財寶,當然包括這件王羲之的書法墨跡。

如果是這樣,這件國寶或也被李嗣源秘密隨葬在自己的陵寢里了,畢竟他老祖宗唐太宗就是這麼搞的,他要效法也很有可能。

不然,我們沒法解釋這東西被挖出來後,為啥不見記載。

我們分析一下李嗣源有沒有這種可能。

李嗣源目不識丁,但是對文化崇拜羨慕不已,重用大書生馮道,搞改革,興文化。

關鍵是還有心計,比如與馮道密謀,裝中風,一個月不見人,目的是觀察太子行徑。

從李嗣源心思看,他極有可能把這件象徵文化的國寶秘密隨葬,目的是保佑他的後世文脈繼續。

如果是這樣,這件稀世珍寶就在他的徽陵里。

要知道,那時候人都渴望後世繼承權利地位財富文脈的一個辦法,就是隨葬。

現在我們認為這是迷信,但當時人就都相信是這樣的。

當然,第二種也是最主流的說法,就是東西隨葬在武則天的乾陵里。

武則天那麼得太宗寵幸,也喜歡文化,比如唐太宗和他的下屬一起欣賞把玩《蘭亭集序》時,她或也受薰陶。

後來,她當皇帝後,不是也經常讓書法家抄寫經書存檔嗎。

從這點看,武則天把國寶隨葬也講得過去。

但是,這前提是太宗要把這東西給他。

如果太宗明確遺詔要隨葬,誰也沒有辦法的。

第三種可能,那就是溫韜把國寶盜竊出來後,毀損了。

溫韜也是個白痴之人,且因為昭陵財寶太多了,他根本管不了那麼仔細,「昭陵所出金器,十萬人三十日猶運不絕」。

當他把書畫作品拿出來後,竟然認為最值錢的是包裹裝裱書畫的那些華美綢緞,沒把那些紙紙看上眼,於是就把綢緞全部撕了下來,那些墨跡被他當垃圾扔掉了。

支持這個觀點的是,在溫韜的盜寶物明細中,確實沒有這件墨跡。

那麼這三種可能,最符合邏輯常理應是第三種。

但前面兩種也不排除。

如果是這樣,那麼大家則要開心死了,好了,東西還在,萬幸哦!

(昭陵六駿郵票)

(乾陵)

(昭陵)

如果大家有興趣,我也可給那玩意估個市場價,大約在唐代馮承素模本《蘭亭集序》的十倍,宋代黃庭堅《砥柱銘》的三十倍不止吧。

唐代馮承素模本《蘭亭集序》,現藏故宮,是國家一級文物,無價之寶。

《砥柱銘》值多少,四億三千萬元哦。

按這個計算,大家看看可知多少,不過,前提是這東西必須還在。


好了,今天就說這麼多。

謝謝大家點擊雨余天頭像,免費訂閱關注雨余天古陶瓷隨筆小說頭條號,挖掘更多歷史真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下落真相最終解釋!

《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蘭亭序》陪葬。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五代溫韜滅絕人性,...

《蘭亭序》真跡真的陪葬唐太宗了嗎?

唐太宗李世民遺詔中要求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面,要永遠擁有這件摯愛的寶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於今咸陽市)被合上的那一天,《蘭亭序》就作別人間,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過千年長夜。直到現在,很多人...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究竟下落何處?

《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鋒起轉提按,線條如行雲流水,字體結構極盡變化,風流瀟洒之至。現流傳於世的,都是他人臨摹仿品。關於真跡的下落,一般認為隨唐太宗陪葬於昭陵並枕於枕下,所以蘭亭集序很...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今何在

《蘭亭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

中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盜墓賊——溫韜

唐朝共有21位皇帝(含武則天在內),其中19位皇帝的陵都在漢陵以北的關中北山山脈一帶,號「關中十八陵」(武則天與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盜掘了,而第一禍首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節度使溫韜。在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