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下落真相最終解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蘭亭序》陪葬。
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
五代溫韜滅絕人性,已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鍾繇和王羲之書法真跡,讓其流傳於世,並未提到《蘭亭序》,致使成為無頭公案。
有人說,《蘭亭序》還在昭陵,可能藏在更為隱秘之處,溫韜形跡匆匆,並未發現真跡;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酷愛字畫,更何況,民間早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
乾陵尚未被盜,一切只能成為霧花水月。
下面小編就來分析一下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到底藏在哪裡。
《蘭亭序》資料簡介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
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為歷代書法名家力公認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寫的從容嫻和,氣盛神凝。
《蘭亭序》共計三百二十七個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
這樣的基於資質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
,確實是當之無愧的。
蘭亭書法,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
「內懨」的筆法偏重骨力,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變化之道,僅一個「之」字就有十餘種寫法,在傳統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為樣板。
千餘年來,歷代文人多以《蘭亭序》為標準,筆耕不輟。
人們習慣地把書法家寫《蘭亭序》的水準作為衡量其傳統功力的尺度。
《蘭亭序》不愧為博涉眾美的經典之作,讀其文、賞其書、品其趣,是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作者王羲之資料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dàn)齋,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人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
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
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
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蘭亭序》的歷史價值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
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悲」字作結。
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後過渡卻妥帖自然。
?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臥」的神采。
《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 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複製品),真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
「神龍本」是現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跡的摹本。
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 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遊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 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序》下落真相最終解釋
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化之謎,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蘭亭集序》的下落。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
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
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樑上,從不示人。
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
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
並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
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
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
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史書記載:《蘭亭集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腦袋下邊。
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唐末五代的軍閥溫韜在任陝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把昭陵盜了。
史籍記載:「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
」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難以倖免。
盜墓者進入昭陵的地宮後,見其建築及內部設施之宏麗,簡直跟長安皇城宮殿一樣。
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床上放置石函,打開石函,內藏鐵匣。
鐵匣里儘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圖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
打開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
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但迄今千餘年來下落不明,誰也不知道這些寶物去向何方。
但在溫韜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集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
一些史學家認為,溫韜盜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細的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墓室某一更為隱秘之處。
史學界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蘭亭集序》並沒有隨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唐太宗死時,並沒有提出要將《蘭亭集序》隨葬,而是將《蘭亭集序》交給了同樣喜愛傳世藝術品的兒子李治。
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葬於乾陵。
李治臨終前在病榻上遺詔,把生前喜歡的字畫隨葬。
因此,在《蘭亭集序》失傳之後,就有人懷疑《蘭亭集序》並非隨葬昭陵,而是被葬在乾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據說被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乾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還。
在唐之後,再沒有人見過《蘭亭集序》的真跡,這也使更多人相信《蘭亭集序》隨葬乾陵的說法。
更多的優質歷史文章與視頻,可以關注我的歷史公眾號:覃小懶講歷史(qxlgzh),您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的歷史秘聞。
本文為覃小懶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真跡流落何處,真的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嗎?
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就是寫於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蘭亭集序》,這是任何對中國書法有起碼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在...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神龍本原貼+1至50字高清圖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