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傳世國寶之陶鷹鼎: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塑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石器時代的傳世國寶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1865年,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經進入了全新世,它是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

新時器時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有了很多發明創造,從而留下了眾多傳世國寶。

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全國有64件國寶此後永久禁止出國展出,其中有六件是屬於新石器時代。

《國寶這百年》將為此留存她們的寶貴身影!

陶鷹鼎: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塑國寶

鼎作為一種炊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大量出現,尤其是到了進入青銅時代,禮制的出現使得人們賦予了鼎更多的意義。

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周天子祭天時應該為九鼎八簋,諸侯王一般為七鼎六簋,此時的鼎已經由實用器演化成為了一種禮器。

到了秦漢時期,從「問鼎中原、三足鼎立」這樣的成語裡面我們也知道了鼎象徵著國家至高無上的最高權力,東漢之後,鼎的形象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不過,如今大家見到的鼎基本都是銅鼎,也就是說是金屬做成的。

然而,今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珍藏的無數國寶級文物中,其中有一件出土文物是來自陝西華縣的陶鷹鼎。

這件陶鷹鼎(又稱陶鴞鼎),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塑藝術品,高36厘米,整體造型為一隻蹲踞的鷹,體態豐肥,兩翼微微撐起,兩足敦實有力,寬扁的鷹尾下垂落地,與粗大的雙腿做成陶鼎的三個支足,構成「三足鼎立」。

鼎的腹部塑為鷹強壯的軀幹,器口開在鷹的背部,器身上部前段加塑鷹頭,其尖喙和雙目極形象。

圓凸的眼睛正視前方,炯炯有神,增添了威猛之勢。

陶鷹鼎出土於陝西省華縣柳枝鎮孫莊行政村太平莊。

說起來,還有一段有趣的過程。

1957年的一天,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村東犁地,猛然一震,犁鏵碰上硬物,他以為是地里的石頭,就準備將石頭挖出來,誰知挖開犁松的虛土,卻是一件鳥一樣形狀的陶器,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陶鷹鼎。

不過,當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挖到的是一件國寶,於是他隨手帶回家,做了雞食盆。

1958年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組成的考古隊在華縣發現了著名的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

考古隊在泉護村遺址進行發掘的同時,還在附近作調查工作。

太平莊是泉護村的西鄰,兩個村莊村連村,地連畔,殷思義見到考古隊熱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動向來村裡調查宣傳的考古隊員講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並將陶鷹鼎送交給考古隊,這才使這件珍貴文物見於世人,最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華縣農民殷思義發現的這件國寶,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

國家博物館的劉鈞評價說:「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中,以鳥類造型的陶器,目前僅見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藝的傑作。

其設計巧妙,比例相宜,造型優美,形態逼真,製作精緻,注重造型與實用的完美結合,至今仍是國內少見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們祖先聰明智慧的結晶。

同時,以陶鷹鼎為首的動物造型陶塑開啟了商代鳥獸形青銅器造型之先河。

陶鷹鼎作為首批禁止出國參展的64件國寶之一,最後一次出國,是在1993年瑞士洛桑,為了幫助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而舉辦的一次展覽,回國之後,一直再沒有出過國。

目前,中國共有國家一級文物五萬餘件,陶鷹鼎可謂是國寶中的國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州文物」國寶中的國寶:華州陶鷹鼎

當今大家見到的鼎基本都是銅鼎,也就是說是金屬做成的。然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珍藏的無數國寶級文物中,其中有一件出土文物是來自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的陶鷹鼎。陶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