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挖墓的郭沫若,差點刨了武則天的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世界五六十年代,在時任中國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和歷史學家吳晗的帶領下,相繼挖掘了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等超級陵墓,出土了不少國寶級文物,令中國出現過一段考古熱。

1959年10月,武威縣人民公社第十三生產隊的社員在挖地道時,從當地一處名叫雷台的封土下面發現了古墓,當年11月,甘肅省博物館組織考古隊會同武威縣文化館,對該古墓進行了發掘。

考古發現,這個墓室空間很大,裡面排列著整齊的銅人、銅車、銅馬等,生產隊長讓社員找來裝糧食的大麻袋,將值錢的隨葬品取了出來,後來,這些隨葬品全部上交了。

在這些文物中,其中就有中國旅遊標誌文物原型「銅奔馬」,也就是國家禁止出國的珍稀文物「馬踏飛燕」。

銅奔馬高34.5厘米,身長41厘米,寬10.1厘米,重約7.15公斤,奔馬昂首楊尾,三足騰空,頭微左顧,右後足踏一隻飛鳥,飛鳥兩眼似鷹,展翅回首,考古報告稱是「一件罕見的古代藝術珍品」。

雖然罕見,但直到1971年才聞名天下。

這年九月。

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陪外賓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看到這件「天馬行空」的銅奔馬非常驚喜,將他與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相提並論,留下了「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詩句。

隨著定陵被郭沫若一行人打開,裡面珍藏幾百年的文物裸露到空氣中,在氧化作用下 ,文物很快就消失殆盡。

不僅如此,這一次挖掘還成為了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劇,在十多年後,萬曆皇帝以及其皇后的屍骨被當成牛鬼蛇神被鞭屍。

當時郭沫若挖掘定陵打開萬曆皇帝以及他兩個皇后的棺材後,盡數取走了裡面的文物以及其屍骨,這用於考古研究沒有錯。

錯就錯在他們將這三具幾百年不朽的金絲楠木棺當成廢物一般,丟棄在山溝里。

誰也沒有想到,丟棄的這三具棺材竟害死了7條人命。

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原來啊,郭沫若一行人在丟棄這三具金絲楠木棺材後,當天就被附近居民看中,紛紛搶奪拿回家。

有的搶到了棺板,有的搶到整具金絲楠木棺。

因為都知道金絲楠木的價值,其中一對夫婦將搶到的棺木重新打造成兩具棺材,供自己百年後使用。

當時的村民就勸他們「這是皇帝之物,你們享用不起啊」。

第一具棺木製成後,老太太蹬腿歸天;第二具剛剛完工,老頭子也一命嗚呼,前後不到半個月。

在撿棺木的農民中,裕陵村的一位農民收穫最大。

他將搶到的棺木做成了兩個躺櫃,端端正正地擺在堂屋裡。

他們的4個孩子爬進去玩耍後,不小心缺氧憋死。

這其中並非人什麼鬼神作怪,要怪就怪人性貪婪。

若不是因為貪婪,這6人恐怕也不會死於非命。

當時國家文物局正在策劃「全國出土文物展覽」,郭沫若便建議調此銅奔馬參展,還親自給這隻銅奔馬起名為「馬踏飛燕」,從此,銅奔馬有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稱。

郭沫若的詩句雖然做得好,但是當時周總理對於國家興起的考古挖掘古墓風則顯得憂心忡忡,曾和郭沫若說,金縷衣和銅奔馬雖好,但也不能縱容地方政府隨便挖掘帝王古墓。

從武則天去世至今,乾陵被大規模地挖掘有17次,小規模的就不說了,其中有3次最著名。

唐朝末年,黃巢對乾陵打起歪主意,他率領四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開進乾陵。

黃巢自認為是農民領袖,盜墓只為籌集起義軍軍費,還挺有道德優越感。

黃巢心想,我四十萬大軍哪怕一人只挖十鏟子,怎麼也把乾陵挖平了。

誰知,幾十萬人挖了十幾天也沒挖出個所以然。

關鍵是找不到進口!所以挖了白挖。

有可能你會說黃巢太笨,接著往下看。

一個叫溫韜的軍人光顧過乾陵,這人本該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只因在乾陵動了幾鏟子,歷史給他記上一筆。

長安周邊有18座唐朝陵墓,溫韜挖了其中17座,看來此人盜墓經驗豐富,可惜他沒寫下書,不然一定能讓後世盜墓者頗受啟發。

溫韜的隊伍準備好了,要開挖,沒想到剛抽出鏟子老天狂風不止,雷雨交加,頓時天都黑了。

溫韜嚇壞了,你知道的,古代熱比較迷信。

他趕緊帶著人馬灰溜溜跑了。

後人不吸取前人教訓。

民國時期,孫連仲也打起了歪主意。

他在乾陵邊安營紮寨,搞搞「軍演」。

弄了幾車炸藥,企圖炸開乾陵入口。

但是炸藥爆炸後,奇怪的一幕出現了,黑煙久久不散,旁邊的7名士兵口吐鮮血身亡。

這7個人居然都是山西人,而武則天老家就山西的!

孫連仲想再挖估計死的就是他了,於是跑了。

1958年的一天,幾個民工為了修路前去梁山炸石頭(武則天和李顯的合葬乾陵就在這個地方),結果這一炸竟然在半山腰處炸出了一個一人大小的口子來,能容得一個人進入。

經過相關人員考察後發現,這個洞就是後人盜墓者苦苦尋找了數千年的乾陵入口,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此事傳出後我,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郭沫若坐不住了,狂熱的探求慾望驅使著他打報告請求挖掘乾陵。

郭沫若說,這座陵墓裡面一定有很多難得一見的文物,武則天的畫像、詩集也可能存在,這樣就能揭開武則天的一些秘密。

另外更重要的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很可能就在乾陵里,如果對它進行發掘,一定會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當然了,鑒於萬曆皇帝定陵的教訓,他的請求沒有得到許可,而此時陝西那邊已經把墓道清理好了,就差打開金剛牆了,但是得不到上面的批准,他們也只能作罷。


雖然此事沒有得到批准,但郭沫若仍然不願放棄。

1973年的時候他再次提議對乾陵進行發掘,可是得到的回覆還是不准,沒有辦法的老郭也只能作罷。

話說也正是由於定陵的慘劇和這次事件的發生,中國考古也就形成了一個定律,那就是帝王的陵墓不允許挖掘,埋在地下才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郭沫若發掘明定陵,皇帝一口棺材害死七條人命

在這個世界上,為了預防盜墓賊人們可是想盡了辦法,其中最詭異地就是詛咒,受到詛咒大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說起詛咒我們會想起埃及金字塔裡面地詛咒,很難想到我國的詛咒,其實在我國有一座帝王陵也是很...

郭沫若想挖誰的墓被周總理拒絕?

提起郭沫若,除了風流才子名震江湖外,其還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挖墳掘墓,尤其是對古代帝王的墓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解放後,身為中國科學院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