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參與發掘明神宗朱翊鈞定陵的他,竟是中國首位埃及學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1822年法國天才學者商博良宣布破譯古埃及文字以來,埃及學作為世界熱門學科已經走過了近200年歷史。

不過長期以來,埃及學話語權一直掌握在歐美學者手中。

受困於內憂外患,近代中國根本顧不上學術研究,更別提遙遠的埃及學了。

直到上世紀30年代,中國才出了第一個專攻埃及學的學者,他的名字叫夏鼐。

1910年在浙江溫州出生的夏鼐是當之無愧的學霸,他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後先是考取了本校研究生,後來又拿到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資格,前往英國學考古。

夏鼐在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專攻在中國幾乎無人知曉的埃及學,他選擇這個大冷門專業的理由是:未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必須以埃及考古學為規範,因此中國考古界必須要有一個人熟悉埃及學,借鑑其發掘技術和研究方法。

1937年,夏鼐獲得倫敦大學碩士學位,隨後又赴埃及親自參加發掘,並在開羅博物館從事研究,完成了博士論文寫作。

1943年,帶著中國第一位埃及學家的光環,夏鼐回國。

正如當初選擇埃及學的理由,夏鼐回國後積極投身於中國考古事業。

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考古界留學外國、受過科班訓練的考古學家僅有兩人,一位是梁思永(梁啓超之子,梁思成之弟),但當時已因病臥床多年,身體虛弱。

另一位就是夏鼐。

可以說,歷史環境決定了夏鼐必須扛起中國考古建設的大旗。

在主持中國考古機構的30多年裡,夏鼐培養了一大批考古骨幹人才,為推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學科體系的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堪稱新中國考古事業奠基人。

但正因為如此,拿到埃及學博士學位的夏鼐卻無暇在中國播下埃及學的種子,也是一件憾事。

到了1985年,中國考古學科發展已進入軌道,這時夏鼐借著一次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重回倫敦大學,與埃及學同行交流,並建議加強學術溝通。

不幸的是,當年6月,夏鼐突發腦溢血,中國第一位埃及學家帶著遺憾離世。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夏鼐曾「被動」參與明朝定陵的發掘工作。

眾所周知,主動發掘明朝皇陵,最早是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明史專家吳晗提出來的。

但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等人得知消息後認為時機不成熟,反對發掘。

經過高層一番爭論,最終國家還是同意了這個計劃。

職責所在,夏鼐負責發掘技術指導。

最初,吳晗的計劃是發掘長陵,也就是朱元璋之子、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但經過一番探查,考古學家沒有找到發掘線索,無從下手。

退而求其次,最終吳晗和夏鼐決定發掘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理由是:「定陵是十三陵中營建年代較晚的一個,地面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復起來也容易些。

第二,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會多一些」。

歷時一年,考古人員終於在1957年打開了定陵地宮,出土了數千件無價文物,可惜由於技術落後,許多珍貴文物保存不當,特別是絲織品變硬腐化,十分可惜。

後來,夏鼐等人上書國務院,請求停止發掘帝王陵墓,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批准,從此,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就成了中國考古界的一條紅線。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金字塔的國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