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史上一大悲劇——定陵的挖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定陵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其妻妾——孝端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
該陵墓整整閒置達30年之久。
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
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十三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園,陵園內全部仿造皇宮建造,到明朝滅亡時,整個陵區的總面積已超過一百二十平方公里,這比當時明朝的都城——北京的面積還要大。
其實,60年前最早確定發掘的並不是定陵,而是明永樂皇帝的長陵。
1955年10月,由吳晗作為發起者,聯合了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等人,聯名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陵墓長陵,很快就獲得周總理的批准,儘管當時它受到了鄭振鐸和副所長夏鼐等考古專家們的理性反對。
不過,由於長陵建造面積實在是太大,一時難以找到墓道,考古學家們在其他十二陵的調查中,他們偶然發現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最初上書發掘長陵計劃的試驗品。
《夏鼐日記》清晰地記載了這一波折: 1956年8月17日(星期五)……我建議將定陵停工,改作獻陵……1956年8月19日(星期日),上午與陳滋德、朱欣陶、趙其昌諸同志一起至西郊公園,與吳晗同志商談明陵發掘事,他們仍主張(除趙君外)繼續發掘定陵。
當隊長趙其昌站在梯子上從金剛牆上抽開第一塊城磚時,只聽「撲」的一聲悶響,一股黑色濃霧從洞中噴射而出,一股霉爛潮濕的氣味頓時瀰漫開來。
過了一會兒,霧氣由黑變白,氣味兒也沒那麼濃了。
1956年明代定陵發掘工作考古發掘隊隊長趙其昌曾回憶說:「定陵挖掘工作並沒有走彎路,可以說比較順利。
」
為什麼說定陵的挖掘是考古史上一大悲劇?
趙其昌也曾無奈感嘆:「損壞沒有發生在發掘之初,而發生在發掘之後,這是萬萬沒有料到的。
不無痛心,更不無遺憾,而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
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絲織品應該是最具價值的。
在定陵發掘之前,民間很少見到明代絲織品,存留至今的實物更是鳳毛麟角。
定陵的整匹絲織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極為難得。
然而由於經驗不足,考古人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過了幾個月就全變黑、變硬、變脆。
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庫房太過簡陋,四面漏風,根本談不上恆溫、恆濕、避光,以至於後來出版的考古報告里,大多數絲織品只能呈現支離破碎的損壞狀態。
更大的傷害是,文革期間,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了崗位。
已經打開的皇陵就那樣被擱置,大多數的珍貴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於自然條件下,迅速乾枯腐敗。
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讓農民劈了當家具。
萬曆和他兩個皇后的屍骨,更是被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自1956年定陵發掘以來,十三陵一直沒有專業的文物儲藏庫,定陵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在院內的普通平房裡經歷了近60載寒暑。
直到於2015年11月19日,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宣布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重回「地下」,搬入政府斥資3000多萬元修建的地下文物庫。
為什麼挖掘帝陵成為 中國考古界的禁區?
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
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一經公布,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艷羨的目光和讚嘆之聲。
然而,由於技術水平落後,挖開容易,保護卻很難,很多奇珍異寶遭到無法修復的毀壞。
鄭振鐸和夏鼐先生隨即上書國務院,請求立即停止再批准發掘帝王陵墓的申請,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這一申請。
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從此成為考古界的一個定規。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1955年,考古隊挖掘朱棣的陵墓,挖了三天之後,匆忙撤離
摘要:1955年,考古隊經過國家批准,對明十三陵中的長陵進行考古挖掘。工作人員在長陵進行了三天的挖掘之後,卻匆忙撤離了現場,直到今天朱棣的陵墓依舊完好無損!
既不幸又幸運的明代陵墓,考古隊發掘3天被迫撤離,結局影響深遠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在距離北京昌平城區十餘公里處,有一座天壽山,大名鼎鼎的明十三陵就坐落於此。自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修建長陵起,直至崇禎皇帝朱由檢下葬為止,這座...
這麼多寶貝都毀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下葬之所,這裡埋葬了十三位明朝皇帝,還有皇后,皇子,妃子等百餘人。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墓群,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清朝東陵幾乎已被毀於一旦,現存的中國各代皇帝陵墓中,...
定陵的挖掘的過程 實述!成為考古界最大的悲劇
明定陵的萬曆皇帝地下玄宮的發掘可謂是一波三折,自從1956年5月動工以來,考古隊僱傭大量的民工,耗費一年多的時間,在陵園內的明樓挖了三條約27米深,近百米的深溝。
國家為何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等人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後果!
中國的考古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在考古中,我們發掘出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但是有一場發掘活動很失敗,具體的說是非常失敗,堪稱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敗筆,那就是明十三陵的發掘活動。
揭秘中國經歷最奇特陵墓,考古隊挖掘三天後撤離,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各位朋友下午好!最近有朋友給子淵提意見,說是好久都沒聊古墓了,所以今天咱們就將目光投向北京昌平區,那裡有一座境遇坎坷的陵墓。
唯一被打開的皇帝陵墓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但是定陵的發掘確實中國考...
古墓屍身被燒毀,國寶文物遭打碎!考古發掘的真實一幕
考古是文明的探索,文物是歷史的定格。我們在呼籲加強文保的今天,不妨隨我一同去回憶一段不堪的往事。這段往事我們先從介紹明定陵開始,該大墓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
國家為什麼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後果!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活動,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十三陵,首選的對象是永樂皇帝的長陵。獲得批准之後...
中國有一座帝陵,竟遭受無妄之災,被挖掘後遭受巨大損失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至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皇帝駕崩,年僅10歲的萬曆皇帝繼位,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在位之...
定陵挖掘為什麼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看完你就知道了
定陵是明朝歷史上一位充滿謎團和爭議的君主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及其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寢,孰料他死後的三百餘年後,定陵發掘也同樣成為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爭訟不已的話題。可以說,定陵挖掘是每個如我這樣研究...
此人力主發掘定陵,參與人員離奇死亡,製造中國史上最大考古悲劇
中國考古界有一個大悲劇,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1956年,郭沫若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吳晗等人,力主發掘十三陵中的明長陵(成祖朱棣的陵墓),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因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1921年的周...
郭沫若力主發掘定陵,製造了史上最大考古悲劇,參與人員離奇死亡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北京昌平,是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是我國唯一一座被考古學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於1956-1958年間被發掘。提出明代帝陵發掘計劃的,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吳晗等人。
史上最大考古悲劇——明定陵發掘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明定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對山峰渾圓的蟒山。1955年10月,時任北京市副市...
明朝這位在位時間最長、功勞最多的皇帝,被專家掘了墳,並拋屍!
在歷史上被掘了墳的皇帝並不在少數,而這些掘墳事件,大多是盜墓行為。到了近現代,盜墓幾乎被打擊杜絕。而古墓的發掘工作,單單成為了考古學家搶救性保護以及考古目的在進行的。
唯一被考古開掘的帝王陵墓 挖墓人的結局都很詭異
1955年10月中國文化界人士:郭沫若、張蘇、吳晗、沈雁冰等人向上級請求發掘明定陵。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也想在各方面證明自己的能力,就同意了發掘明定陵的請求。
明十三陵開挖過程中所發生的詭異事件 至今仍然無法解釋
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任北京副市長的郭沫若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挖掘明十三陵,可正當專家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翻開了定陵之後,卻不敢繼續發掘了,原因很複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發生了太多詭異的事,並且還絡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