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墓發現一行字,專家看過激動的不行,直言:這下老外該認慫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鄭和傳》上記錄的一組數據,卻成為了明朝歷史上最大的疑團,也因此惹來的諸多外國人的非議。

直到一個太監古墓的發現,這一團亂麻才迎刃而解......


明朝不僅是一個軍事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強國,當年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可以說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進程。

不過,外國人雖然承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但對於其中許多細節卻並非全盤認可。

其中質疑聲音最大的,就是對當年鄭和艦隊中最大船隻的否定。

據《鄭和傳》記載,鄭和艦隊中最大的寶船長約146.5米,寬約59.4米,整體面積比一個正規足球場還要大得多。

建造如此龐大的船隻,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是難以想像的,正如外國研究學者所質疑的那樣:明朝以木質結構造船,如此之大的艦船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即便船能造得出來,但操控這般龐然大物,也絕非人力而能左右之,如此一來,還談什麼長期在海上航行呢?

其實,對於這樣質疑的聲音,只需要拿出明朝建造寶船的圖紙或細節描述即可釋疑。

然而可惜是的,這套代表當時先進生產力和強國之旅的整套資料都被人為毀掉了,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相關檔案,只有在一些佐書旁註中才有零星幾筆提及。

關鍵史料的缺失,不僅僅是中國造船業的損失,同時也成為了外國人嘲笑中國人意淫的把柄。

他們恍若抓住了小辮子般竭力貶低中國,更甚者甚至全面否認鄭和下西洋的偉大成就,將明朝的海洋地位說得一文不值。

手無實據,對於外國人的嘲諷,中國學者只能忍氣吞聲、閉口不言,直到一座太監墓的發掘,其間的發現讓他們瞬間笑出聲來。

這是一位名叫『洪保』的太監墓,與三寶太監鄭和一樣,這位洪保太監也曾作為副使出使西洋(鄭和為正使),可以說其與鄭和一樣,全程參與了明朝永樂年間及宣德年間所有的下西洋活動。

雖然年代久遠,且墓地也被多次盜挖,但可喜的是,專家在清理石碑時,發現了一行極具考古價值的文字。

這句用楷書繁體篆刻的石碑銘文,翻譯過來就是「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料』是古代的船舶計量單位,一石糧食或者兩端截面方一尺、長七尺的木材為一料。

5000料,至少是2500噸,對於14世紀的艦船而言,這是一個十分恐怖的數字。

要知道,即便是西方人引以為傲的哥倫布,他的船隻排水量也不過1000噸,而這,比中國還晚了整整一百多年。

這份寶貴文獻資料的出土,可以說直接佐證了鄭和寶船長寬記載的真實性。

難怪考古學者發現這段文字後,激動地說:這下那些質疑的老外可以閉嘴了。

2012年,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南京遺蹟」的重要組成部分,洪保墓被列入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名錄,由此與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和鄭和墓一起,成為全國首批四個申遺點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