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放馬灘秦簡歷史文化價值探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振宇
中國書法的發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和演變,歷經滄桑。
出現在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與金文,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漢字資料。
甲骨文、金文在廣義上稱為「大篆」。
秦統一六國之前,「小篆」是秦通行的字體。
戰國時期從篆書轉變到隸書的「隸變」過程,正是文字由古文字系統向今文字系統的演變過程。
戰國後期出現的《天水放馬灘秦簡》、《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等簡牘中,可以清晰地找到秦篆隸變的軌跡。
此後,中國書法不斷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了篆、隸、草、行、楷等書體。
書法成為最具中華民族特點並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
放馬灘,是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景點之一,因傳說秦始皇先祖贏非子在此地為周王室牧馬而得名。
這裡碧野連天,風景秀美。
由於1986年4月在此地出土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木板地圖、竹簡、紙地圖等一大批重要文物,被當時的考古學家譽為先秦及秦漢考古文化的聖地,有「天水放馬灘,雲夢睡虎地」之稱。
下面,我們著重探討天水放馬灘秦簡的歷史文化價值,並對今後研究提出建議。
一、天水放馬灘秦簡的主要內容
1986年4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放馬灘古墓葬群的13座秦墓和1座漢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一號秦墓出土的460枚竹簡,以其時代早、保存完整於1994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引起了全國考古學界、歷史學界及文化界的高度關注,並開展學術研究。
放馬灘秦簡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竹簡大多數保存完整。
從留存痕跡看,其簡冊有上、中、下三道緯編,每簡右側編繩處都有三角小鍥口,並有編繩朽痕,系絲織物。
當時編冊後用布包裹粘托,以作裝幀。
2、簡文以小篆書寫,間雜隸書。
文字一律書寫在篾黃面,篾青面無文字。
每簡最多容43字,一般在25~40字之間。
每簡書寫一條內容,至一章寫完,如有空餘,再寫不同的章節,其間用大小圓點和粗線段區分,以示分章。
如遇轉行,必寫在與之鄰近簡的空餘處。
3、經整理,內容有甲乙兩種《日書》和《墓主記》。
甲種《日書》,共73枚,內容可分八章:《月建》、《建除》、《亡盜》、《入月吉凶》、《男女日》、《生子》、《禹須臾行》、《忌》。
乙種《日書》,共379枚,內容有20餘章,前七章與甲種同,其他另有:《門忌》、《日忌》、《月忌》、《五種忌》、《入官忌》、《天官書》、《五行書》、《律書》、《巫醫》、《占卦》、《牝牡月》、《晝夜長短表》、《四時啻》等。
《墓主記》,共8枚,內容是縣丞向秦國御史呈交的一份「謁書」,記述一位名叫「丹」的人死而復生之事和簡歷。
有的學者(比如李學勤教授)認為與《搜神記》等志怪小說相類,應是志怪小說之濫觴。
4、《日書》是主要部分。
這部《日書》是繼湖北雲夢秦簡《日書》發現後的有關《日書》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日書》是研究當時社會、政治、文化、民俗及人民生活的原始資料。
《墓主記》在這批簡中所占數量雖少,但對研究秦國官制、行政建置以及縣機構的設置卻有著重要價值。
二、天水放馬灘秦簡的歷史文化價值
甘肅被譽為「簡牘之鄉」。
在隴原大地上,東起天水,西至敦煌,南到祁連,北達居延,幾乎隨處可見簡牘遺存。
敦煌和居延漢簡、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故宮明清檔案等被學者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學「四大發現」。
到目前為止,甘肅發現的簡牘已達6.5萬多枚。
天水放馬灘秦簡,是甘肅簡牘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是天水放馬灘考古發現的重大意義。
有專家、學者認為,放馬灘戰國、秦、漢古墓群中出土的重要文物,創造了許多歷史之最。
諸如:世界上最早的地圖——木板地圖;世界上最早的紙——紙地圖;中國最早的曆書——《日書》;中國最早的毛筆;中國最早的傳奇小說——《墓主記》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天水放馬灘秦簡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放馬灘秦簡是繼雲夢睡虎地秦簡出土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對研究秦的社會性質、農業生產、商業貿易、天文曆法、風俗習慣、人民生活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兩地發掘秦簡雖屬同一歷史時期,而且都有《日書》部分,但它們反映的文化內涵卻不盡相同,特別是有關禁忌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放馬灘秦簡中《日書》簡的數量少,內容簡略,少言鬼神事;而睡虎地秦簡中《日書》簡數量多,內容複雜,動輒言及鬼神。
另外,兩部《日書》在記月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多見於秦文化的名詞,說明秦重政治而輕鬼神;後者則多見於楚文化的名詞,說明楚重鬼神而輕政治。
所以,兩部《日書》是研究戰國及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歷史文獻。
三是天水放馬灘秦簡在文字和書法史上的重要價值。
放馬灘秦簡及甘肅簡牘的面世,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變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文字資料,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放馬灘出土的秦簡看,簡文以小篆書寫,間雜隸書,反映了由篆向隸轉變階段的情況。
放馬灘秦簡集北方之雄厚、南方之靈秀於一體,寫法草率,筆畫簡省,字形多樣,章法茂密。
但放馬灘秦簡與漢簡是迥然不同的兩個系統,秦簡多出土在長江流域,如湖北雲夢、四川青木等。
而漢簡多出土在黃河流域,如甘肅敦煌、居延等。
秦漢之際,是我國各種書體形成的重要時期,放馬灘秦簡等大量秦漢簡牘的問世,填補了秦漢書法史的空白,實為中國書法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
三、對天水放馬灘秦簡研究的幾點思考
自放馬漢秦簡及其重要文物出土以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專業領域進行了研究探討,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但依然有一些具體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形成共識。
茲舉要如下:
1、全國簡牘文化研究要交流互鑒。
甘肅是「簡牘之鄉」,甘肅簡牘文化研究應走在全國前列。
同時,要加強與湖北、四川等地學術交流,共享簡牘文化資源,共同深入研究探討,尤其要在比較研究中各顯其長,互促共進。
2、甘肅簡牘文化研究要突出重點。
天水放馬灘秦簡是甘肅簡牘之源,年代較早,字跡清晰,質量較高;敦煌、居延漢簡等是流,時間晚於放馬灘秦簡,但數量多,質量好,內容廣泛。
河西簡牘與放馬灘秦簡是否有必然聯繫,尚待深入考證,但甘肅簡牘的源與流,應該是明確的,研究的重點應包含放馬灘秦簡,這是毫無疑問的。
3、天水放馬灘秦簡研究,要與張家川縣馬家塬遺址、清水縣李崖遺址、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甘谷漢簡等方面的研究結合起來,形成天水及隴東南地區西周、秦秋、戰國、秦、漢文化研究的綜合效應。
4、天水放馬灘秦簡研究,要與寶雞青銅器銘文、石鼓文,成縣《西狹頌》,張家川縣《河峪頌》等周邊地區金石文化研究相結合,彰顯秦隴文化的內在聯繫和獨特魅力。
5、把天水放馬灘秦簡資源優勢轉化為加快地方歷史、文化、旅遊發展優勢,古為今用,融會貫通,深入研發一批富有潛力的文創產品,積極創作一批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
6、把天水放馬灘秦簡研究放在加快「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努力做到東西互動、中外交流,把研究、弘揚簡牘文化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明顯的效益。
我們有理由相信,全國放馬灘秦簡研究進入了新時代。
今後將會有更多的中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放馬灘秦簡,對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研究,並將不斷推動全國簡牘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產生一批簡牘文化研究專家及其簡牘書法家,最終形成簡牘書風。
我們期待著這一時期的早日到來。
作者簡介:王振宇,甘肅省天水市政協副主席。
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喜歡文史哲,工詩聯、好書法,對地方歷史、文化、旅遊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研究。
主編出版《天水石窟文化》、《天水文物精華》等書籍,在省、內外主流媒體發表論文數十篇。
雲夢睡虎地秦簡 聞名竟然多虧了他
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方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瞬間傳遍世界,它的出名,還多虧了一個農民。 時間回到1975年秋天。暑熱告別了大地,天氣逐漸涼爽起來。田裡的莊稼基本收割完了。肖李村的村民張澤棟有一塊...
中國簡帛學理論的構建
一百多年來,「簡牘學」或者叫「簡帛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社會科學中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眾多研究者的前沿學科。21世紀伊始,又有一大批簡牘發現,像上博戰國簡、清華戰國簡、嶽麓秦...
《國家寶藏》熱播 原來完整的睡虎地竹簡是省博丁華複製
湖北日報網消息(記者楊磊)由央視綜藝頻道(CCTV-3)聯合九大國家級博物館(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正在熱播。12月10日(周日)晚一期的節目中,湖北省博物館的三大國寶亮相,...
《甘肅秦漢簡牘集釋》出版前後
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四大發現中,西北簡牘是其中重要的一種。甘肅是簡牘的最早發現地,也是漢簡出土最多的省份,目前全國超過80%的漢簡出自甘肅。對於簡牘的整理和研究,自簡牘發現之日起就已經在一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