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四川皇陵發掘的台前幕後,一份報紙讓郭沫若欣喜若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讀: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的永陵路上,有一座永陵博物館,走進博物館,人們會看到一封郭沫若先生珍貴的信件。
一張標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用箋」的信紙上,有郭沫若寫給「瘦舟」的信。
信上並沒有出現年代,但發黃的信紙說明了,這封信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
信中郭沫若這樣寫道:「這件事體,如是在和平時代,如是在歐美,想必已經轟動全世界了。
」郭沫若信中提到的「事體」到底是什麼,「瘦舟」先生又到底是誰呢?
防空洞下的千年帝陵:那土丘不是撫琴台
原來,這封信的內容,涉及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科學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永陵的發掘。
1940年,正是抗日戰爭最緊要的關頭,四川作為中國的大後方,經常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
為了躲避日本人的轟炸,天成鐵路局在成都修建防空洞。
工人在施工的過程中,突然挖出了一道磚牆,大多數人都以為是挖到了「撫琴台」的地基。
因為歷史上,施工的小山丘名叫「撫琴台」,一直被當地人當做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彈琴的琴台。
挖到地下遺址後,工程被迫停止。
1942年,政府派四川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前往施工現場查看情況,初步斷定應為一處墓葬。
隨後,四川省政府組織力量,由馮漢驥、吳金鼎先生主持,對墓葬進行了發掘工作。
考古人員進入陵墓地宮之後,發現了一件哀冊,上有清楚的寫著前蜀年號、王建逝日、葬期、陵號(永陵)以及王衍的名字等,這才確知此墓的確為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
在陵墓發掘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學生的愛國運動。
劉復章老人當年親自參加了永陵的發掘,根據他的回憶:「有一天,發掘現場來了幾個孩子看熱鬧,應該是三洞橋培英中學的學生,工作人員為了保護現場就請他們離開了現場。
學生看到了現場出土的王建石像面部殘留著貼金的痕跡,還看見考古隊中有外國人(華西大學英國籍教師)。
這幾個學生回到學校之後,立刻找到校長報告說,有外國人正在偷挖中國的金娃娃。
」
1942年,這是抗戰時期,人民的愛國熱情高漲,聽說有外國人在挖寶,立刻上報了三洞橋鄉公所。
鄉公所的人包圍了發掘現場,將考古隊人員全部拘留。
事情發生之後,馮漢驥先生緊急約見四川教育廳廳長郭有守,郭廳長親自前往鄉公所說明情況,並出示政府批准發掘的文件,考古隊的人才被放出了繼續工作。
四川考古發現帝王陵墓,瞬間成為了全國關注的焦點。
當時成都的兩份報紙《新新新聞》,《華西晚報》對陵墓的發掘進行了大篇幅詳細的報導,引起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重視,郭沫若聽說成都發現皇帝陵墓後,欣喜若狂。
立刻給朋友車輻(時任《華西晚報》記者,別號「瘦舟」)寫信詢問詳細情況。
後來,車輻先生將發掘情況,儘可能詳細地寫信告訴郭沫若,郭沫若又回信說:「承您迭次把撫琴台發掘消息寄給我,使我如同住在成都,我很感謝。
特別是最近附的一張發掘情形略圖,更使我好像身臨其境,遊歷了一番……撫琴台的發掘,的確是值得特別注意的事,在中國學術界必有極偉大的貢獻。
這件事體如在和平時代,如是在歐美,想必已經轟動全世界了。
」
王建永陵的發現雖屬偶然,但正是這次偶然,成就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奇蹟:1942年發掘的永陵,是我國首次運用現代考古技術發掘的帝王陵墓,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成就了考古史上一項奇蹟。
永陵出土的玉大帶、王建諡寶、王建石像、銀平脫漆器,以及棺座上雕刻的二十四伎樂圖等,有的是國寶級文物,有的具有獨特藝術和歷史價值。
而郭沫若的信就是這一奇蹟的最好見證。
揭秘中國經歷最奇特陵墓,考古隊挖掘三天後撤離,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各位朋友下午好!最近有朋友給子淵提意見,說是好久都沒聊古墓了,所以今天咱們就將目光投向北京昌平區,那裡有一座境遇坎坷的陵墓。
兩學生洞中抬出一石人,專家進去一看是帝王陵!
公元918年6月,前蜀皇帝王建薨,年七十二,「廟號高祖,葬永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成都的繁榮經濟,促使了巴蜀建築的發展。永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雖歷經千年風雨,卻依舊固若金湯。直到1...
兩位成都老人與永陵的情緣
2002年,因為工作關係,在成都筆者有幸結識兩位老人。一位是民國時期的資深報人和文化名人--耄耋之年的車輻先生,一位是親眼見證永陵發掘並守護的劉復章先生。他們傾盡心力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永陵這份...
1942年,成都挖防空洞發現一座皇帝陵,郭沫若聽說後欣喜若狂
導讀: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的永陵路上,有一座永陵博物館,走進博物館,人們會看到一封郭沫若先生珍貴的信件。一張標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用箋」的信紙上,有郭沫若寫給「瘦舟」的信。信上並沒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