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經歷最奇特陵墓,考古隊挖掘三天後撤離,原因其實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

各位朋友下午好!最近有朋友給子淵提意見,說是好久都沒聊古墓了,所以今天咱們就將目光投向北京昌平區,那裡有一座境遇坎坷的陵墓。

▲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天壽山

在昌平區以北1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天壽山,細心的人們從名字就可以推測出這座山的特別——這裡正是明十三陵所在地。

從成祖朱棣開始營建長陵到崇禎帝朱由檢下葬於此,這一龐大的皇室陵園已走過了600餘年的風霜榮辱,雖然地面建築多次被毀,但地宮卻一直保存完好。

▲郭沫若、吳晗舊照

可惜的是,十三陵卻在建國後橫遭劫難,始作俑者之一就是大名鼎鼎、「鐵骨錚錚」的郭沫若老先生。

1955年10月上旬,明史學家、北京副市長吳晗找到全國文聯主席郭沫若,請他審閱申請發掘長陵的報告。

郭沫若一想到地宮裡的珍貴文物就欣然同意,僅對報告做了些文字修改後便沈雁冰、范文瀾等人聯名呈送中央。

▲明長陵攝影

不得不說,申請報告的理由非常正當、冠冕堂皇——挖掘長陵可以出土大量文物,有助於對明朝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科學研究。

至於為什麼選擇長陵,原因很簡單,因為朱棣的陵墓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其中的文物應該也是最豐富的。

這一消息傳出後,立即在全國引發了軒然大波。

考古、文物界專家紛紛表示擔憂,考古研究所長夏鼐(nài)、文物局長鄭振鐸更是堅決反對。

情緒激動的二人還親自去作郭沫若、吳晗的思想工作,希望他們撤銷申請,然而郭沫若卻根本聽不進去。

▲夏鼐、鄭振鐸舊照

幾天後,總理和分管副總理作出重要批示:「原則同意」。

正是在這一刻,主動發掘帝陵的序幕被拉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同年冬季,相關部門組織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作為相關領導,鄭振鐸、夏鼐二人雖然滿肚子不爽也只能被迫參與。

該委員會下設考古隊一支,隊長趙其昌年僅28歲。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在山區更是低得嚇人,可郭沫若一心想早點兒挖開長陵,多番催促下趙其昌只得帶人冒著嚴寒進行前期勘探。

白天他們在長陵的寶頂上進行鑽探發掘,晚上就住在附近村民家,連挖三天也沒有任何進展,反而身體出了毛病,只能選擇撤離。

▲冬季十三陵雪景攝影

趙其昌回去後就大病一場,病癒後向委員會介紹了相關情況,眾人遂決定先發掘一個規模較小的帝陵練手,為發掘長陵積累經驗,結果朱棣之子朱高熾(明仁宗)的獻陵不幸中獎,考古隊隨即趕赴現場。

說來也是朱高熾運氣好,考古隊先是挖了半個多月找不到地宮入口,接著又是萬曆皇帝主動來為老祖宗解困。

原來有人發現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墓室出現了輕微塌陷,考古隊員立即調轉槍口,順利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

令人痛心的是,由於相關經驗不足,超過80%的文物嚴重損毀,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更是被附近農民劈開當柴燒掉。

▲明定陵地宮內部實景

如此殘局令中央大為憤怒,隨即出台了禁止主動發掘帝陵的政策,此後郭沫若申請發掘乾陵的報告均被駁回,也算是亡羊補牢了。

喜歡本文的讀者朋友不妨關注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ID:quguanlishi),筆者將每天為大家分享新鮮有趣的歷史故事,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定陵的秘密

在2015年底一天,十三陵新建地下文物庫房啟用,3000餘件定陵文物重返地下。這些隨葬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的珍貴文物,在地下找到了妥善的存放之處。明代皇帝比較忙碌,多數不太為後世所熟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