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崧澤遺址出土珍品——陶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海不僅是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而且具有6000年的悠久歷史。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上海博物館研究部考古組開展一系列的考古調查與發掘,終於有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

鑿形足釜形陶鼎

1961年發掘青浦縣崧澤遺址,在遺址下層發現了距今6000年前的馬家浜(bāng)文化遺存,後來又在青浦縣福泉山遺址和金山縣查山遺址發現相同的文化遺存,這是上海人類活動的開端。


當1961年發掘青浦崧澤遺址時,在遺址中層還發現了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距今年代為6000-5400年,在70年代被考古學界命名為「崧澤文化」。

鑿形足釜形陶鼎

1959-1960年,發掘上海馬橋遺址(現屬閔行區)在遺址下層發現了良渚(zhǔ)文化墓葬,這是自1936年施昕更的良渚發現以來,第一次發現良渚文化墓葬,為良渚文化研究增添了全新資料。

隨著1959-1960年、1966年馬橋遺址的兩次發掘和後來金山縣查山遺址的發掘,發現了距今3900-3200年的新的文化遺存,80年代初由考古學界命名為「馬橋文化」。

帶蓋竹編紋陶罐

1999年-2000年上博考古部發掘松江廣富林遺址,發現了距今4100-3900年新的文化遺存,2006年由考古學界命名為「廣富林文化」。

現舉例如下崧澤文化陶器珍品,供讀者欣賞:

1.鑿形足釜形陶鼎 夾砂灰陶,折腹處有一周鋸齒形附加堆紋,上腹部飾數周細密的凹弦紋,足厚實,有三個豎向排列的捺紋。

扁鑿足陶甗

鼎從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出現。

它是由釜與支腳的組合演變而來,改變了使用釜時複雜的架燒方式。

崧澤文時期改變了馬家浜文化用釜的傳統,代之以附加三足的鼎作為主要炊器。

1961年青浦崧澤遺址出土,高27、口徑29.2厘米。

2.折角足盆形陶鼎 夾砂灰陶,該器形制厚重龐大,可以承蓋,整體圖案形似獸面。

1984年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高36、口徑45厘米。

側足帶蓋陶甗

3.帶蓋竹編紋陶罐 泥質黑陶,腹中部飾一周鋸齒形堆紋,具有增強黏結牢度的功能。

該器是崧澤文化陶器中的精品,將日常所見的實物抽象成幾何形圖案刻劃在陶罐上,使得紋飾所孕育的動感,得到了明顯深化。

1974年青浦崧澤遺址59號墓出土,通高26.2厘米,口徑15.2厘米。

帶星形蓋球腹陶罐

4.扁鑿足陶 夾砂灰褐陶。

內壁中部有一凸弦可承箅(bì),鑿形足。

此器整體呈鼎形,考古中尚沒有發現箅的遺物,估計箅是竹木類材料製成,因年代久遠不易保存。

1985年青浦金山墳遺址出土,高24.8、口徑24.2厘米。

扁腹陶壺

5.側足帶蓋陶甗(yǎn) 夾砂灰黃陶, 1980年松江區湯廟村遺址1號墓出土,通高31.2、口徑21.4厘米。

6.帶星形蓋球腹陶罐 泥質灰陶,該陶罐有一六角形器蓋,罐口切割成六瓣形,以契合器蓋。

該器製作大致有兩塊陶坯捏合而成,顯示了崧澤文化先民的創造性。

2010年松江區廣富林遺址82號墓出土,通高14厘米。

雙層鏤孔花瓣足陶壺

7.扁腹陶壺 泥質灰陶。

這件扁壺,巧妙地利用鱉作為原型,形象地反映了水鄉的生活狀態。

2012年松江區廣富林遺址出土,高8.8厘米。

剔刺紋鏤孔陶豆

8.雙層鏤孔花瓣足陶壺 泥質黑陶,陶壺分內外兩層,內層為折肩,壺的外層主要是為了裝飾的效果,在器身腹部和圈足部位都有以園孔和弧邊三角形組成的鏤孔花紋與刻劃的陰線,器口與圈足的邊沿都呈有花瓣形。

陶壺的整體造型與明清時期透雕鏤空的瓷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綜觀整器造型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僅見的藝術珍品。

1966年青浦寺前村遺址出土,高15.5、口徑8.1厘米。

鏤孔勾連紋陶豆

9.剔刺紋鏤孔陶豆 泥質灰陶,陶豆是盛放果蔬食品的用器。

1976年青浦崧澤遺址91號墓出土,高14.3、口徑22.9厘米。

10.鏤孔勾連紋陶豆 泥質黑陶,此豆整體製作規整,壁薄均勻,造型輕巧,反映了陶工對現實生活的模寫。

此紋飾布局勻稱,線條簡練流暢,此器身上原有紅褐色彩繪,但大都已脫落。

1961年青浦崧澤遺址7號墓出土,高16.4、口徑18.4厘米。

帶把陶盉

11.帶把陶盉 夾砂灰褐陶。

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

此器是比較典型的崧澤文化陶盉,把手的絞索造型尤為清晰,與其足,腹紋飾巧妙融合。

1994年青浦崧澤遺址122號墓出土,高18.2、口徑5.3厘米。

八角星符瓦棱腹陶壺

12.八角星符瓦棱腹陶壺 泥質黑陶,器身自肩至底滿飾瓦棱紋,底下壓劃一個八角形符號,一般認為這是太陽紋。

太陽讓先民產生了崇日的思想,刻畫在製作規整的黑陶壺上,說明這件陶壺具有祭器的用途。

1961年青浦崧澤遺址33號墓出土,高19.2、口徑7.6厘米。

豬形陶匜

13.豬形陶匜(yí ) 泥質灰陶,正置為一件水器,整體造型簡潔明快,藝術性地反映了崧澤時期馴養家豬的情況。

豬形陶匜是崧澤文化陶器中集實用功能與藝術成功結合的傑出工藝品之一。

1974年青浦崧澤遺址52號墓出土,高6.7、長13.6厘米。

三口陶器

14.三口陶器 泥質灰陶,器形呈「品」字形三瓶相連,腹內貫通,平底,附三個扁足。

我國新石器時代許多地區都發現有三口或更多器口,腹部相連的陶器,如馬家窯文化的三聯杯,仰韶文化的雙腹杯等,或許新石器時代的這類多口或多聯的陶器,也是在公眾舉行某種儀式時的特殊用器。

1960年青浦崧澤遺址51號墓出土,高14.6厘米。

竹節形陶瓶

15.竹節形陶瓶 泥質灰陶,形似同時期的陶觚(gū)。

該器器形規整,造型生動,挺拔,是陶器中的珍品。

1961年青浦崧澤遺址37號墓出土,高23.8、口徑8.6厘米。


原文作者:孫維昌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5年3月刊《上海崧澤遺址出土陶器和玉器 》

《收藏家》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此三彩非彼三彩——北京龍泉務窯遼三彩陶瓷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南陽淅川溝灣遺址

溝灣遺址原名下集遺址,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保護項目之一。2007年7月~2008年8月,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委託,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

考古揭秘——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距離現在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時期實在遙遠,故現代人大多不了解這一文化,不過了解這一文化對於加深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了解,和陶冶人們的審美是有很大幫助的,就算不談這些虛的東西,起碼吹起...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