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謙: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的啟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1月30日上午,在湖南省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為公眾帶來了「湘博講壇」第三期 「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的啟示」。

講座由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陳敘良主持。

李伯謙教授首先介紹了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研究史,中國從傳統的歷史觀,到1926-1980年代以田野調查發掘為特徵的近代考古學的傳入與共識的形成,開啟了從考古學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研究的實踐。

基於不斷湧現的考古新材料,198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考古學家對中國早期文明的思考逐步取得了很多共識。

1996年以後,夏商周斷代研究、中華文明探源研究項目相繼展開,從此開始了就這一個重大問題的有組織、多學科、大規模的綜合研究。

接著,李伯謙教授分析了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從社會複雜化到古國誕生。

從許多遺址呈現的面貌看,其社會發展階段顯然已進入貧富開始分化、個人權力突顯、部落間為爭奪資源而發生衝突等社會複雜化現象的高級階段,也就是古國階段。

二是從古國向王國轉化。

繼崧澤文化之後的良渚文化、繼仰韶文化之後的陶寺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都已進入了王國階段。

見於文獻記載的夏、商、周王朝則是王國在不同階段上的發展。

王國階段有強制性權力高度集中和膨脹等社會表現。

三是從王國到帝國建立。

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標誌著從王國到帝國的轉變。

從王國到帝國在許多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國土範圍擴大,民族文化融合的程度提升,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自耕農耕作制代替了井田制,統一度量衡、文字等。

李伯謙教授指出在中國古代文明演進中,各個地方形成的模式並不一樣,一種是突出神權的模式,紅山、良渚為代表;一種是突出軍權的王權模式,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綜觀中國古代文明的延續演進,有幾個重要的特徵:1、從中國早期文明的演進道路來看,中國文明從形成之初即是多元一體的文明樣態,經過長時間的不停融合,最終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秦漢以後,中國的歷代王朝雖有更迭,但文化系統始終綿延不絕;3、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一直在完善與改進,但其內核未發生變化;4、重視血緣關係和祖先崇拜;5、統一的文字傳承是文明延續的基礎;6、儒、法、道家思想,始終是中國上層文化的精神內核;以佛教為代表的思想,在傳入中國後都經過了中國化的改造過程,並向東亞地區傳播。

最後,李伯謙教授總結道: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能給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帶來許多有益啟示。

中國古代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在其由古國到王國、由王國到帝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發明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然也有過很多教訓。

發揚優秀傳統,總結經驗教訓,對於中華民族未來的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具有重要的借鑑和參考意義。

專家簡介:

李伯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考古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

參加和主持過河南偃師二里頭、安陽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晉侯墓地等多處遺址的發掘。

曾出訪美、英、德、法、日、韓等國和港、澳、台地區,參加學術會議和講學。

主要從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青銅時代考古、古代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等研究,主要學術成就有完善商周考古教學模式,構建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確立三代年表,追尋中華文明之源;重視理論建設,強調研究方法創新。

岀版有《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感悟考古》等著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陝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榆林訊(記者 陸航 舒建軍)石峁遺址是中國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8月16-18日,由陝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美國...

李伯謙,考古學家這樣煉成

學人小傳李伯謙,1937 年生,河南鄭州人,考古學家。1956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61 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李...

李伯謙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

構建青銅文化結構體系 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學者自己主持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1928年,在傅斯年的努力爭取下,剛剛組建的中央研究院設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下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