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百年研究專刊》:開讀緒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開讀緒語

山西是人類文明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誕生在山西南部的晉國,是山西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和華彩篇章。

晉國,前後延續600餘年,稱霸中原一個半世紀,由立國之初的「方百里」,發展到囊括整個山西,並延展到河北、河南、陝西、山東等地,幾乎是中原地區從西周末期到春秋時期的唯一大國,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獨特作用,是最值得我們山西人梳理、總結和傳承的珍貴文化遺產。

多少年來,一代代學人,對文獻、考古和民間傳說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但囿於確鑿實證的缺乏,很多關鍵環節難以前後連結,自圓其說。

這些年,得益於考古發現的確鑿證據,晉國的真實面貌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為整合考古成果,釐清晉國歷史,重塑文化品牌,講好山西故事,山西省文物局組織撰寫了有關「晉國六百年研究」的「晉國之脈」、「晉國之變」、「晉國之風」三篇文章。

這組文章對我省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促進文化強省建設和「六大發展」,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映像》雜誌以「中國夢想 文化闡釋 山西故事 藝術呈現」為定位,發揮自身優長,力求通過對這組文章的探賾與解讀,展示和品味三晉文化的價值之核與獨特魅力。

1

最早的中國在這裡

壺口瀑布 攝影:梁鴻

蘇秉琦(1909.10~1997.6),河北高陽人。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

曾主持山西、河南、陝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主要遺址的發掘。

著有《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等。

蘇秉琦:

「中國」一詞最初指的是「晉南」一塊地方,即「帝王所都」。

而中原仰韶文化的「花」和北方紅山文化的龍,甚至包括江南的古文化均相聚於此,這倒很像車輻聚於車轂,而不像光、熱等向四周放射。

這樣,我們講晉南一帶的「中國」一詞就把「華、龍」等包攬到一處了。

——摘自1988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進的歷史舞台轉移到了晉南。

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以及東方、東南方古文化的交匯撞擊之下,晉南興起陶寺文化。

它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

——摘自《迎接中國考古學的新世紀》

李學勤,1933年生,北京人。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

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文化研究,注重將傳世文獻與考古學、出土文獻研究成果相結合,現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

主要成就:提出甲骨學「非王卜辭說」與「兩系說」,開創戰國文字研究。

代表作品有《走出疑古時代》等。

李學勤:

陶寺最近一項很重要的發現,就是有一個「觀象台」,雖然其性質還不能最後確定,但可以在這兒向大家介紹一下。

陶寺城的中心有一個宮殿區,裡面有一個部分經過發掘,是一個扇面形的建築,前面是半圓的。

這個建築分為三層,最裡面的一層有夯土柱的遺蹟,排列緊密,柱與柱之間有縫。

在2003年冬至那一天,發現在一個縫裡面正好看見日出。

大家知道地球公轉在三四千年的時間裡沒有很大的變化。

後來在其他節氣還有一些觀測。

如果「觀象台」這一點能夠確定的話,將是天文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和古書《堯典》里的觀象授時是很適合的。

《堯典》一項主要的內容就是觀測天象,確定曆法。

據說當時有一年366天的曆法,有閏月。

堯的年代正與陶寺遺址相當,傳說中的堯都平陽正在襄汾附近。

晉善晉美 攝影:傅慶華

李伯謙,1937年生,河南鄭州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1996年起出任「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和「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主持人之一。

主要著作:《李伯謙談中國青銅文化》、《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商文化論集》等。

圖為李伯謙教授考察堯陵時接受臨汾電視台記者採訪

(石耀輝 攝)

李伯謙:

陶寺文化是以陶寺遺址為代表的這些遺存,它呈現出來的面貌已經超過了古國階段的特點,而進入了王國階段。

我認為,陶寺遺址代表的是中原地區最早進入王國階段的第一個王國。

我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舉行的第一次聚落形態的研討會上,曾經有一個發言,講到怎樣判斷文明形成和國家出現,我提了十條觀點,這十條中,很多都是從陶寺分析出來的,明顯的貧富分化,它有防設城,大型禮儀建築,文字的出現,銅器的出現,大型的倉儲設施,宮殿基礎等等,都是從陶寺總結出來的。

王巍,1954年生,吉林省長春市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美洲考古學會終身外籍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負責人。

王巍是迄今為止唯一三次獲得田野考古獎的中國考古學家。

王巍:

堯都平陽幾成定論。

堯都平陽或者說是陶寺遺址的性質應該是為不斷獲得的新考古資料所逐漸證實,現在我認為陶寺作為堯的都城這一點在考古學界應該說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共識。

當然,你要說所有的人都同意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要說一點是幾成定論。

而且從這看,堯都平陽應該正在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

當然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努力、更好的發掘和更深入的研究,讓它的說服力更強。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一系列的證據鏈正在證明堯都平陽時代、時間、空間、陶寺遺址的內涵、陶寺遺址的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等,當然還輔以其他的一些民俗的證據、當地的地名、後代的歷史文獻記載等等。

所以我覺得是已經接近定論。

所以我認為至少從宣傳的角度,陶寺作為堯的都城應該是可以宣傳的,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傳。

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組委會

合作機構:三晉文化研究會

辦:中國靈石龍吟書院

主管主辦:山西省委前進期刊總社

映像

映像山西

感知厚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陝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榆林訊(記者 陸航 舒建軍)石峁遺址是中國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8月16-18日,由陝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美國...

李伯謙,考古學家這樣煉成

學人小傳李伯謙,1937 年生,河南鄭州人,考古學家。1956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61 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李...

堯舜之都為何是這裡?請聽考古大咖釋疑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岩本初「中國」、堯舜之都,如何判定是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有何依據?圍繞這一事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話題,6月23日上午,在鄭東新區鄭州圖書館一樓報告廳「天中講壇」,中國社...

上下5千年!揭中華文明源頭神秘面紗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

臨汾陶寺讓世界矚目

帝堯之都中國之源開欄語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聯合我省文物部門,對襄汾陶寺遺址進行了長期的考古發掘,證實陶寺為帝堯之都、中國之源,使堯舜...

中華文明起源圖譜初現

作者:鄒雅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續不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不僅是國人想要探尋的文明密碼,也是海外許多人士關注的問題。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