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陝召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社會科學網榆林訊(記者 陸航 舒建軍)石峁遺址是中國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

8月16-18日,由陝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美國史丹福大學承辦的「早期石城和文明化進程——中國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陝西神木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代表和全國部分省份(自治區)文博考古機構的專家學者與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日本九州大學、金澤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北故宮博物院、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學者近百人齊聚石峁古城的發現地,交流研討石峁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榆林市市長尉俊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羅森(Jessica Rawson),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劉莉,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等出席開幕式。

宋新潮在致辭中提出,加強考古工作的系統性研究至關重要。

當前要結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項目,以石峁、良渚、石家河、陶寺等一批重要大遺址的考古研究為核心,統籌規劃,開展一系列綜合性、區域性考古研究項目;加大推進多學科、跨領域合作,拓展考古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更加系統地認識考古學文化的各種自然和社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全面梳理出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清晰脈絡。

同時,要增強考古工作的開放性,不斷深化考古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國際上知名的考古機構和專家參與中國的考古與遺址保護工作。

積極穩妥地推進援外考古工作,著眼於探究中華文明與周邊地區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與發展,使中國考古學更加具備國際視野和開放胸襟,切實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和研究水平。

與會學者從考古學文化編年、聚落布局、歷史地理、社會形態、政治結構、生業形態、建築技術、玉器、碳十四測年、鍶同位素、古環境、植物、動物、孢粉、壁畫、早期金屬器及冶煉技術等各個學科探究石峁遺址考古新發現及綜合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時交流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國北方地區的文化面貌、聚落與經濟形態、生態環境、社會組織研究和世界其他同時期早期文明的對比研究等。

趙輝表示,以石峁為中心的最新考古成果,已然在相當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認識,極大豐富了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細節,成為中華文明探源的新領域,也促成了國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間重大課題之一的「河套地區文明化進程」的立項。

近年來,陝西省文物局組織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關單位對石峁遺址開展了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發掘,最終確認石峁遺址的主要文化遺存是矗立於地表之上的石構建築,為中國早期文明「罕見」的遺存方式,而如何在黃土高原地區妥善保護、合理展示已經揭露的珍貴文化遺存成為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石峁遺址文物保護技術、手段與成果及石峁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規劃與展示利用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石峁遺址的發現與中華文明探源的進路

內容摘要:以石峁遺址的發掘與石峁玉器研究為契機, 2013年 6月,中國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研討會在陝西省榆林市召開。本文就該會議的核心議題進行再思考,試圖從石峁遺址的發現出發,結合對玉石之路、玉...

國家文物局將啟動「考古中國」研究

本報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李韻)23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2016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透露:2017年將開展「考古中國」重大研究。據了解,該研究主要針對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遺址保護項目。劉玉珠...

開啟齊家文化研究新起點

8月1日至2日,來自中國、美國、瑞典、日本等國的80多名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召開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這是齊家文化自1924年發現以來的91年間...

實證中華文明,腳步不會停歇

「我們也沒有預料到,這次評選出的六大考古發現居然有4項都是史前遺址,秦漢之後的只有洛陽的曹魏大墓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說,「不過,六大考古發現的評比從來都不講究什麼比例或者平衡,完...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