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領袖都是蛇身人像,蛇是怎麼由崇拜圖騰變為人人喊打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上古時期,人們就創造了各種美好的神話故事,故事裡的世界具有神奇的力量和無限可能,雖然現在看起來天馬行空,但是原始社會的人們懷著敬畏的態度對大自然中的神奇力量頂禮膜拜,久而久之,每個部落都有了自己的圖騰,其中蛇作為當時的佼佼者被大多數部落所信仰,供奉。


據統計,在志怪古籍《山海經》中,一共記載了454個人物,其中與蛇形有關的人物就達到了138個,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

女媧作為人類社會的締造者,在古籍記載中就是人面蛇身的女神;另外,據《拾遺記》中記載,「蛇身之神,即羲皇也」,這說明,青帝伏羲也是人面蛇身的存在,包括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都是以人蛇形象出現的,原始社會的人們給予他們的領袖以蛇身的想像,就充分體現了遠古先民對於蛇圖騰的崇拜。

▲青帝伏羲

在中國漢傳大乘佛教中,被尊為天神的四大金剛,除了是人間的守護者,還被古代人民冠以「風調雨順」的含義,其中持劍者為風,持琵琶者為調,持傘者為雨,而順的把控者,就交給了持蛇的西方廣目天,從這層關係上來看,蛇在古代,還是一種力量和權勢的象徵。


不僅在東方世界如此,古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和勝利女神都是拿著畫有蛇圖案的盾牌,醫藥之神則拄著一根長蛇盤繞的拐杖,這裡對蛇的崇拜就是帶有炫耀自己、威懾敵人的含義了。

▲人面蛇身

遠古人民對於這種人面蛇身之神的崇拜往往來源於對全獸型蛇神的崇敬,那麼蛇神話本身又是怎麼來的呢?

根據鄭振鐸在《民俗學淺說》中給出的解釋我們可以理解為遠古先民對蛇的崇拜是因為恐懼。

在洪荒遠古時期,蛇與初民是敵對關係,因為人們的生活條件非常惡劣,經常受到蛇的攻擊,一旦遭到毒蛇襲擊,人們或傷或殘,因蛇毒致命的也不在少數,久而久之,人們開始對蛇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其次,蛇的生命力極強,無論是水裡還是陸地上,它都能生存,而且蛇雖然沒有四肢,但卻能飛快爬行,再就是春天一到,蛇就會蛻皮再生,這種奇異的現象給先民們帶來一種起死回生的感覺,這一切都為蛇的神化做出了準備,先民們漸漸相信蛇身上存在著一種神秘力量,開始由最初的畏懼轉變為敬畏。

於是,他們將蛇作為圖騰供奉,希望通過信奉得以蛇的庇佑。

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種種跡象都表明蛇在當時是祥瑞之物,甚至被認為是權利的象徵,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勢。

▲四川漢代畫像石:伏羲女媧天地日月崇慶畫像磚

我們現在經常說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出自《山海經》中,其中的原意是,「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意思就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

這說明先民神話中的蛇擁有無盡的力量,身軀雖小,卻能食比它大百倍的大象。


《山海經》中還有記載,「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

」其中的意思就是說延維是一條人首蛇身的神,人吃了它之後,就會成為天下霸主。

這些神話故事都表明了人想通過與蛇的接觸來壯大自己,希望蛇能夠將力量、權勢、勇氣和技能傳授給自己。

如果將蛇作為部落圖騰,那麼說明這個部落深信以蛇為名,人們能夠免於遭受痛苦。

▲伏羲女媧畫像

位於武陵山區的土家族就曾以蛇作為部落圖騰。


據說土家族人認為蛇是神的化身,每日供奉,不敢直呼其名。

時至今日,他們的後人仍有「屋基蛇打不得」之說。

如果他們看到室內或者房屋邊角有蛇,就說明是已逝的故人托形回家,就要趕緊祭奠燒紙送錢。

土家族人不僅將蛇看作通靈的神物,也認為蛇會給部落里的人帶來吉祥。

如果女人夢到蛇就是將生貴子,男人夢到蛇就是要升官發達,為了族人的安康,他們更是將器皿、扣飾、用具上都刻上蛇的形象。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像荀子這樣的哲學家開始思考宇宙萬物的生成與循環之道,並指出人類的福禍不在於鬼神。

漸漸地,人們開始對自己的力量有了肯定,更多的關注自身,思想感情越來越豐富,除了尋求自身的飽腹,逐漸注意到喜怒哀樂,時間一長,人們就開始學會將自身的情感轉移到他們認為可能有情感的事物上面,人們給動物賦予感情,希望它們像人一樣知人情冷暖。

▲龍圖騰

但是為什麼後來在古代小說中,蛇的形象妖魔化了呢?

最大的原因莫過於龍圖騰的衝擊。

秦漢之後,龍的象徵意義就與皇權密不可分,加之蛇作為自然界隨處可見的動物,人們逐漸對蛇有了清晰的認識,雖然人們對蛇依然恐懼,但是人們害怕的不再是蛇背後那股「神秘力量」了,而僅僅是蛇本身的「毒」與「害」。

沒有了「神秘力量」的蛇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逐漸走下神壇。

沒有神袛外衣的護佑,人們開始對這種自然界中隨處可見的動物貼標籤,由於蛇天性中的陰狠、兇殘,文人們開始以此為特徵創造出蛇蠍心腸、佛口蛇心、牛鬼蛇神等成語,蛇的形象由此一落千丈。

逐漸地,蛇開始被文人墨客作為諷喻形象寫進小說里。

據考證,蛇在文學史上最早被妖魔化是在唐朝時期。

唐朝《博異志》當中記載有一蛇妖幻化成人形最終害人性命的故事,被收錄進宋朝《太平廣記》中,故事取名為《李黃》。

在蛇精害人的故事中,其寓意大都是警戒後人切勿貪戀美色,實際上與蛇的形象並無關聯。

只是文人為了呈現出完整的故事,發揮想像力借用了蛇的形象,但是一來二去,傳奇色彩的故事口口相傳,逐漸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以至於「蛇蠍美人」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學形象逐漸被廣泛認可。

明朝時期,蛇的形象得到了傳統意義上的顛覆,通過文學作品可見一斑。

最有名的莫過於《白蛇傳》了,改編自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在這部小說里,白蛇和青蛇重情重義。

白蛇不惜犧牲自己的道行,來人間報答許仙的恩情,為許仙操持藥店,為救丈夫冒險上山采靈芝;與金山寺法海鬥智鬥勇,以有孕之身和法海苦戰救夫;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丈夫許仙誕下一兒,忘我的付出和犧牲精神,諷刺了多少自詡忠義的男人;青蛇性情耿直,嫉惡如仇,她與白蛇親如姐妹,危難時刻共患難,同進退。

▲白蛇與青蛇

文學作品中白蛇的形象展現了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社會認知,體現了明朝社會中對於婦女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關注和激勵。

白蛇與青蛇的故事之所以一直流傳,津津樂道,最重要的就是文學作品中傳遞出來的價值觀符合我們社會的進程,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白蛇青蛇的形象也真正與人性所融合,把蛇從「妖魔化」的無惡不作的形象中解放出來了。


通古貫今,蛇形象的變更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思想的衍變,更是展現出了中華文明浩蕩的成長曆程。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江河澄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禺強——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

禺疆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是「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

人文始祖:伏羲(3)

上古先祖多蛇形劉雁翔先生是天水師範學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編審,長期致力於隴右文化的發掘研究。他認為在上古時代,並不是伏羲一人被描繪成蛇形,除伏羲之外,還有女媧、黃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現在...

是時候讓孩子了解圖騰文化了

有人覺得《山海經》離我們很遙遠!有人覺得《山海經》過於深奧難懂!其實我們從小就聽過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源自《山海經》的故事。《山海經》全書大約只有31000字,卻記載了100多個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