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墓:竟發現一個史書沒有記載的古國,令專家欣喜若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湖北隨州,扼北進中原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
戰國時,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小諸侯國——曾國,由於它實在太渺小,以至於在留存至今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對它的記載,然而它卻真實的存在。
1978年2月底,隨縣城郊一座小山包上,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在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擴建廠房,開山炸石,紅砂岩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前來視察工作的廠領導懷疑是一座大型古墓。
於是,一支聯合勘探小組成立,經過考古人員幾番探測,終於一座千年古墓重見天日,隨著墓坑的殘存填土被完全清除後,覆蓋墳墓的47塊巨型石板完全顯露出來。
考古工作者動用大型吊車揭開石板,發現石板之下是厚約250厘米的夯土,夯土下又有一層10厘米~30厘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下又是一層厚厚的木炭,總量達到6萬千克。
木炭被清除完畢,墓室上層的槨板暴露無疑。
考古工作者動用大型吊車揭開石板,只見槨室內一片渾水,水面上漂浮著幾具木棺。
在抽水的同時,為防止木棺將下面的陪葬品砸壞,又動用起重機將漂浮的木棺一一吊出來。
打開棺蓋,裡面是一些女性的遺骨,年齡在13歲~25歲之間。
這樣的女屍,整個墓穴一共有23具。
經專家認定,這些女屍應該是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這些女子就是平日為墓主人曾侯乙演奏歌舞的樂工。
墓坑東室放置主棺,棺有內外兩層,皆為木質。
外棺鑲有青銅框架,長3.2米,寬.1米,高.19米,重達3.29噸。
頂部棺蓋上分布著12個銅鈕,棺蓋青銅框架由2根縱梁和4根橫樑卯榫接合而成。
棺壁以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雕飾花紋,有雲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線條流暢。
更為奇特的是外棺一側下方開一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棺內之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而特設的。
內棺兩側的圖案極為別致,中間繪有對開的格門,圍繞格門的上下左右,繪有龍、蛇、鳥、獸等形象,內容詭秘神奇,圖像總計900多個。
門兩側繪武士,頭生雙角,軀體像魚又像獸,手持雙戈戟,兩眼凝視前方。
讓考古專家驚喜不已的是,墓中出土大量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
各類隨葬品約15404件:青銅器宛如剛放入地下,漆木器鮮妍如新,竹簡墨跡清晰。
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整套編鐘數量之多,做工之精細,氣魄之宏偉,令人驚嘆不已,堪稱戰國時期青銅樂器的巔峰之作,被譽為「國之瑰寶」。
由此,小小曾國開始在2000多年後名揚四海。
曾國不見於傳世文獻,但繒國與鄫國則在《春秋》等文獻中多次出現。
但自宋朝以來,屢有曾國地下遺存出世。
據出土資料記載明,曾國是夏產帝少康給最小兒子曲烈封的諸侯國,商,西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姒姓諸侯國,在湖北省隨州一帶,西與姜姓申國為鄰,西周末年,追隨申國、犬戎攻殺周幽王,滅亡西周,後被越國所滅。
五線小城的一座古墓迷案重重,困擾專家多年,結果被種地農民揭開
1978年,隨縣(今隨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上,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在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擴建廠房,開山炸石,紅砂岩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之後曾侯乙墓傲世而出。隨州是湖北最年輕的地級市,也是一座五線...
一炮轟出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全部都是十幾歲的小姑娘陪葬!
眾所周知,中國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出了許多繁榮的文明和歷史,無論是四大發明,還是各種建築史上的世界奇蹟,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中國近代出土的各種保護文物也彰顯了古代...
傾聽來自周王朝的禮樂篇章 「九鼎八簋」、曾侯與編鐘首現長沙
傾聽來自周王朝的禮樂篇章「九鼎八簋」、曾侯與編鐘首現長沙新湖南客戶端7月26日訊(記者 熊遠帆 通訊員 蔣鑫)中國素被譽為「禮樂之邦」,「禮樂」一直是古代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象徵。今日,「諸侯禮樂...
這個小國名不見經傳 卻出土了大量國寶級的文物
1977年9月,在湖北隨縣縣城西郊的東團坡,解放軍空軍某部在擴建營房,在東團坡山崗上開山平地時,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顏色大逕庭的「褐土」。施工單位的王家貴、鄭國賢和向縣文化部門通報,但是沒有得到重...
帶你走進隨州青銅器王國,探其古老神秘與文明
《天下鑒寶》訊:隨州市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