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來自周王朝的禮樂篇章 「九鼎八簋」、曾侯與編鐘首現長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傾聽來自周王朝的禮樂篇章

「九鼎八簋」、曾侯與編鐘首現長沙

新湖南客戶端7月26日訊(記者 熊遠帆 通訊員 蔣鑫)中國素被譽為「禮樂之邦」,「禮樂」一直是古代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象徵。

今日,「諸侯禮樂——隨州出土周代青銅器特展」在長沙博物館開展,包括代表周天子禮制的「九鼎八簋」、曾侯乙編鐘「姊妹鍾」、扉棱提梁卣等在內,來自湖北隨州出土的兩周時期逾200件代表性青銅器集中展出,為觀眾勾勒出一幅來自周王朝時期諸侯國的禮樂篇章。

展覽分為「封邦建國」「漢陽諸姬」「曾侯遺風」三個部分,將持續至10月8日。

「九鼎八簋」顯示諸侯「僭越」普遍

走進展廳,最引人們目光的是來自戰國中期的「九鼎八簋」。

出土於擂鼓墩2號墓,9件升鼎通高26.1~29.9厘米,8件方座簋通高24.6~26.6厘米。

古時候人們用鼎以供奉牲肉,用簋來供奉食糧,是古代重要的祭器。

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一般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九鼎八簋為何出現在曾國,隨州博物館館長黃建勛認為,西周晚期開始,周王室走向衰落,各地諸侯興起,象徵封建秩序的禮樂制度出現「禮崩樂壞」現象,諸侯們的「僭越」行為日益普遍,歷史上曾發生楚王向擁有九鼎的周天子「問鼎」的重大歷史事件。

此次展出的擂鼓墩2號墓出土的曾國的鼎的數量已達到九鼎之多,表明到了東周,確實已經「禮崩樂壞」,諸侯國君已經僭越禮制,也用起了「九鼎八簋」。

曾侯與編鐘證明「一國兩名」

這次的明星展品之一,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鍾」, 曾侯與編鐘在2009年發現於隨州文峰塔1號墓。

現存8件,其中完整的有6件。

形制相同,大小不一。

它是曾侯祭祀或宴饗時使用的青銅樂器。

經過專家測試,每一件至今都可以完整演繹古今中外大部分樂曲。

隨州華夏博物館館長鬍久洲介紹,和曾侯乙編鐘一樣,每一件編鐘都可以發出2個音。

這2個音相差3度,而能發雙音的機制在於它的合瓦形狀,當敲擊鐘的正面時,側面的振幅為零;敲擊側面時,正面的振幅為零。

這樣就使雙音共存一體,又不會互相干擾。

此外,歷史上,關於曾國鮮有文獻記錄,存在著「曾隨一國論」、「曾隨兩國論」等不同的聲音。

而在曾侯與編鐘中,有兩件編鐘鍾銘中提到,曾國與周人同族源,和隨國的族姓一樣,同屬於姬姓諸侯國;活動範圍曾隨兩國一致,都以隨州為中心。

由此可以推論曾隨在歷史上是「一國兩名」。

寧鄉青銅器或與「隨棗走廊」技術傳播相關

(噩中方蓋鼎)

在展覽中,還展示了2件寧鄉出土的青銅編鐘。

寧鄉作為南方商周青銅之鄉,與隨州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長沙博物館館長王立華介紹,經過湖北北部隨州和棗陽山地間的一條狹長平原,稱為「隨棗走廊」,它從黃河流域通往長江流域,是中國遠古由中原地區通往南方的一條極其重要的文化與經濟交流通道。

商周時期,中原先進的青銅文明就是經由這條走廊南下,再溯長江而上,最後進入湘江流域的。

據介紹,宋代出土「安州六器」之一的中方鼎銘文中有關於「虎方」及「南國」的記載。

記載中,周昭王曾先後派重臣前往曾、鄂國打前站,建行宮。

並提及周昭王南征的目的,是征伐楚蠻,其中包括虎方等國,在靜方鼎的銘文里更提到南國相。

不少專家認為寧鄉可能就是虎方,同時南方相國中的「相」極有可能通「湘」,相國極有可能就是洞庭湖湘水流域的方國。

黃建勛認為,在寧鄉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或許就與中原王朝的技術傳播有關,值得觀眾在觀展時思索。

[責編:封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穆穆曾侯」展在永康市博物館展出

9月25日,由永康市博物館主辦,隨州博物館、隨州華夏博物館協辦的「穆穆曾侯——來自周王朝的曾國瑰寶」在永康市博物館開展。此次展出的是來自湖北隨州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隨州曾出土大量的周朝青銅器,在出...

解密千年古墓

1978年考古專家在湖北隨州擂鼓墩發掘了一座古墓,它被視為除了兵馬俑之外對中國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這座古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出土的青銅器中有9件被列為了國家寶物,還出土了一批黃金製品,其中的雲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