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奇--生存激發的創造力在絲路上留下璀璨印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位高僧曾說,生活中所有的困難,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生活想培養你的創造力和毅力,她想為你打造出一個完美的人格。

用這句話來看那些名垂千古的輝煌成就,那就是「世界上沒有隨隨便便就能成就的輝煌,所有的輝煌都是歷經苦難之後,創造力被激發出來的成果」,這是絲路上交河故城得以建成的根本,也是千年絲路上結出的各種碩果的本源……

吐魯番留存的「安西」遺蹟

從哈密奔吐魯番的路上,我基本都窩在車上睡覺,只有在矇矓中聽見火焰山到了時,才振奮了一回。

不過5月初,火焰山前已經熱浪逼人,雖然沒有芭蕉扇「滅火」,我還是興沖沖頂著高溫,和這座從小就通過《西遊記》知道的山合了影。

當然,山上沒有火海一片,但熱是真的。

下午去坎兒井,知道吐魯番盆地的水都是從博格達雪山上流下的,據說吐魯番之所以沒有被雪水淹沒,就是因了火焰山的保護。

在坎兒井博物館最獨特的體驗,是在酷熱中下到清涼的地下,看到現在仍在流動的井水。

據說,因為是盆地,當時打井時人的腿都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井打成後,打井人便會因此失去勞動力,以後由全村人供養。

吐魯番除了火焰山和坎兒井,與絲路有關的,當屬這裡曾是安西都護府 的設置地。

貞觀十三年,地處吐魯番的高昌國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向唐入貢,且兵襲如今叫做哈密的伊吾國,李世民派侯君集 征討。

據《舊唐書》中記載,當時的高昌國王麴(qū)文泰聽後很不以為然,說:「唐國去此七千里,涉磧闊兩千里,地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當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至大軍乎?」未承想,侯君集在嚮導指引下真的殺到,高昌國王憂懼而死,繼承人守城不得,歸降,大唐遂在此設立安西都護府,打通去往西域各國的通道。

真實的玄奘是高昌國「御弟」

安西都護府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包括天山南北,唐玄宗時期的權相李林甫,就曾以右相身份遙領 安西大都護,可見其地的重要程度。

後安史之亂爆發,安西大都護府所屬被回調平叛時,吐蕃乘機興兵,唐與安西都護府的通道中斷。

安西最後的陷落甚至沒有確切的時間,時處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自顧尚且不暇,只好放棄對安西的控制,任其自生自滅。

學者易中天認為,其實早在安史之亂前,大唐帝國就因與黑衣大食 的怛羅斯戰役 失敗,而由盛轉衰了。

這場同樣發生在絲路上的戰役影響深遠,數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以後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使得唐朝更加無力經營西域,並由此退出了中亞主導權的爭奪,伊斯蘭文化自此比中國文化在中亞地區更有影響力。

雖然麴文泰有過阻遏西域各國與大唐往來的舉動,但他對佛教及玄奘卻相當虔誠和膜拜。

不僅特意備幾十匹好馬到哈密迎接玄奘,並對玄奘自稱弟子,派人專門侍候,想留住其教化國人。

後來玄奘絕食抗議,麴文泰心生愧疚,頂禮謝罪並放行,還為玄奘準備了豐厚的盤纏,又修書囑咐沿途24國,像對他一樣照顧玄奘。

玄奘的「御弟」稱號,也來源於高昌國,真正與玄奘結為兄弟的其實是麴文泰,而非《西遊記》中所說的唐太宗。

玄奘離開時,麴文泰抱住其慟哭,乘馬送了幾十里,才道別而回。

交河故城是「最完美的廢墟」

在風沙與風沙之間,是無盡的美景,到交河古城時,陽光普照,一絲風也沒有。

這裡是當年侯君集破高昌國後,最早的安西都護府所在地,至今仍保持著兩千多年前作為車師國 都城的格局。

雖然,這座城因戰火不絕,早在元末時就被棄。

交河,顧名思義,城址確位於兩條河流的交匯地。

關於交河故城的往昔,唐朝邊塞詩人岑參在《使交河郡》中這樣描繪:「奉使按胡俗,平明發輪台。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

九月尚流汗,炎風吹沙埃。

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

」如今,所有人都是來這裡參觀的客人,原有的官署、寺院、佛塔因歲月侵蝕,不少已磨損、坍塌,但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後,這座城市建築布局的主體結構依然奇蹟般的保存了下來,也因此,交河故城還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

正如兩河流域產生了燦爛的埃及文明一樣,我也在這裡感受著傳說中的西域文明。

在更長的時間裡,交河作為西域重鎮,有著明顯的佛龕形象。

交河城的建築幾乎都是從生土中挖掘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土建築城市。

通俗點說,這裡的人想到的生存方法,是因循地勢,在土地上開挖出了一座城池。

看上去三層的樓房,其實就是從上往下,挖出的三層洞穴。

而這裡看上去平常的道路,其實都是被深挖四五米後產生,而非我們固有印象中那樣鋪墊修成。

因為這一層了解,恰如深入坎兒井深處時的感覺一樣,深以為人類為生存而爆發的創造力,相比因為享受而產生的創意,似乎更加持久。

雖然如今已是廢墟,但它卻為藝術家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靈感,不說別的,就吳冠中所繪的《交河故城》,1991年初次拍賣時成交價就達255萬港元,2007年再次拍賣又拍出了4000萬的高價。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

」余秋雨苦旅范兒的話語如今雖不再流行,卻依然有其可取之處。

而交河廢墟未來也將繼續為藝術家提供新的靈感。

翱翔的隼 讓天山氣質立現

烏魯木齊以沙塵暴迎接我們的到來。

沙塵很有特點,夜晚風沙早上晴。

前一晚,遮天蔽日的風沙讓我以為次日行程無法繼續,但第二天一早從酒店19樓窗戶看出去,晴空與驕陽不免讓我懷疑昨晚風沙是否來過。

當天的目標是天山瑤池,傳說中西王母的居住之地。

在上山的車上,美麗的講解員溫柔地提醒大家,山上不能抽菸,否則將付出500元的代價。

上山路邊的山上遍種著的左公榆,無聲卻有力的生長著。

上到山頂,下車的瞬間就感到寒意逼人,天池碧幽幽的湖水讓我單薄的褲子立刻滲入了冷氣,有山下炎熱的陪襯,這裡的寒氣簡直入骨。

天池遠處的博格達峰上積雪閃耀,當一隻獵隼(sǔn)在風中出現,盤旋著滑翔時,天山似乎立刻有了屬於自己的氣質。

獵隼很悠閒地一遍又一遍地出現在我的前後左右,甚至當我們準備下山時,它從空中掠過,在我們面前十幾米的地方抓起什麼,又再次沖向高空。

「是饢嗎?」同行的女孩子立刻掰下一大塊饢,向獵隼盤旋的高處扔去。

這次,它沒有理我們,自顧自地在樹林上空盤旋。

晚上,我去了烏魯木齊的大巴扎(集市),遺憾的是,因為到的時候已經接近晚上8點,坐落在這裡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巴扎——新疆國際大巴扎馬上就要結束一天的營業,我們沒能進去親眼看一看。

僅從外面看,新疆國際大巴扎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築風格,涵蓋了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

這座大巴扎,如今被稱為「新疆之窗」、「中亞之窗」和「世界之窗」,被稱讚為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維吾爾族人的「巴扎情結」

所幸,一條馬路之隔,還有一個大巴扎在營業。

一進門,除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各種地域特色濃郁的食品也讓人目不暇給,其中最誘人的,就是各種葡萄乾:馬奶子、香妃、玫瑰紅、黑加侖等等,導遊此前就提醒我們,這些小吃可以隨便嘗,但砍價最好不要超過一半,這樣會讓人感覺不受尊重,而且一旦說定價格,就不能反悔。

新疆地處絲路這條中西貿易通道的中段,早在北宋時期,新疆人就成了絲路上最活躍的商人。

他們載著一批一批貨物,向北宋的汴京和遼朝的上京走去,朝中亞細亞走去。

所到之處,總會用一句真誠的「薩拉姆空」(祝福語),博得信賴,讓自己的經商之路越走越寬闊。

而在今天的烏市大巴扎,我感受到了蘊藏在維吾爾族人血液中的「巴扎情結」,那種攬客的熱情,待客的誠摯,講價的精明,都讓人覺得,他們必將在新絲路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瑞典學者斯文赫定 走過西域、河西走廊,也到了西安,他在完成了考察之後這樣評價絲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條交通幹線是穿越整箇舊世界的最長的路,從文化、歷史的觀點看,這是連接地球上存在過的各民族和各大陸的最重要的紐帶。

對中國來說,是延伸和維持聯繫其與亞洲腹地之內領地的偉大線路,是至關重要的。

每次踏上絲路,都是新的開始,新的思路,我想,也應該有新的收穫。

也許通過重走絲路,再次發現和挖掘西安所具有的價值,才是當前的意義。

對個人而言,行走在沙漠與戈壁中,是難得的體驗和經歷,也能讓我們從中認識新的自己。

本報記者 謝勇強 文\圖

絲路小百科

1.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是唐朝管理西域的一個軍政機構名稱,後期也叫安西大都護府。

2.高昌國 漢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國家,位於今新疆吐魯番東南,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

460年起,高昌國先後經歷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權,侯君集所滅為麴氏高昌。

3.侯君集 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獲封陳國公。

平定高昌三年後,因參與當時的太子李承乾發動的政變被殺。

4.遙領 擔任職名不親往任職。

5.黑衣大食 即阿拔斯王朝,因其旗幟尚黑,故中國史籍稱其為「黑衣大食」,乃是阿拉伯的黃金時代。

6.怛邏斯戰役 一場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間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

怛羅斯的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唐朝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城附近。

7.車師國 西域城郭諸國之一,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站。

8.斯文赫定 即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瑞典籍世界著名探險家,16歲開始職業探險,因探險終身未婚,在瑞典與諾貝爾齊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神秘的西域古國錢幣「高昌吉利」錢

提起火焰山,人們馬上會聯想到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描寫唐僧師徒經歷千辛萬苦翻越火焰山的故事。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山峰就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在火焰山腳下曾出現過一個輝煌的西域古國——高昌國,本...

古火洲,從遠古傳來啟示

在吐魯番博物館的入口處,以燈帶標識的絲綢之路,像三條迷人的曲線穿過新疆廣袤的土地。在古時,這裡被稱作「西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西域是古代中國的主要出行之路,因為那裡可以通向...